《【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科学家开发了同时实现高功率和高容量的下一代储能技术》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5-05-12
  •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联合首尔国立大学团队在《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发表研究成果,成功开发出基于单壁碳纳米管(CNT)与聚苯胺(PANI)复合纤维的新型超级电容器。该技术由KIST碳复合材料研究中心Ku Bon-Cheol博士、Kim Seo Gyun博士团队与首尔国立大学Yuanzhe Piao教授共同完成。

    创新要点:

    • 材料架构:通过化学键合实现CNT与PANI的纳米级均匀复合,构建三维导电网络
    • 性能突破:兼具高功率密度(16.3 kW/kg)与高能量密度(98.3 Wh/kg)
    • 稳定性优势:经历10万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率>93%
    • 机械柔性:纤维结构可卷曲折叠,适配可穿戴设备需求

    产业化进展:

    • 开发出单股至300股纤维束量产工艺
    • 薄膜结构技术进一步推进商业化应用
    • 低成本PANI材料有效降低单壁CNT使用量

    应用前景:

    可作为电动车动力系统的辅助电源提升加速性能,在无人机、机器人领域延长续航时间,并为柔性电子设备提供新型储能方案。该技术被评价为碳中和转型的关键使能技术,标志着韩国在下一代储能器件研发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原文链接:Dongju Lee et al, Nanocell-structured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 fibers for ultrahigh energy and power density supercapacitors,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 (2025). DOI: 10.1016/j.compositesb.2025.112179


  • 原文来源: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5-05-scientists-gen-energy-storage-technologies.html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将开发大规模储能电池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0-29
    • 随着电动车和新能源储能需求上升,业界期待更好的电池技术,其中液流电池在大规模储能系统方面具有很好前景。英国帝国理工学院26日表示,该校学者已获得欧盟资金资助,开发新一代液流电池技术。   帝国理工学院宋启磊博士获得了欧洲研究理事会科研启动基金总值150万欧元(约合160万美元)的项目资助。他的团队将与爱丁堡大学、剑桥大学以及欧洲和中国的机构合作开发这种电池技术。   宋启磊向新华社记者介绍说:“传统的锂离子电池是把电解液和电极材料封装起来,有机电解液热稳定性受到限制,容易发生爆燃,安全性受限;相比之下,液流电池将可以充放电的电解液材料和电堆单元解耦,这样正负极电解液可以单独储存在容器中,然后通过泵输送到电池内部实现充放电,安全性高,能量可长久储存,非常适合大规模的储能系统应用。”   当前,比较常见的液流电池是全钒液流电池,这种电池采用的是商业化的离子交换膜和钒材料,但活性材料和隔膜的成本都很高,限制了液流电池的大规模使用。宋启磊在帝国理工学院的实验室中向记者展示了液流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隔膜。这种材料的性能显著制约着液流电池性能和生产成本等因素。   他说:“我们希望开发新型纳米多孔隔膜材料和低成本的电解质材料,通过分子设计从根本上提高膜的离子传导能力和选择性,结合纳米加工技术制备纳米膜,集成新型的电解质材料,有望开发下一代新型、廉价、环保、高能量密度的液流电池技术。”   据团队介绍,新型膜材料技术不但可用于电池,未来在污水处理、气体净化等能源与环保领域也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开发出高功率和高容量的储能技术,可应用于电动汽车、机器人、无人机、可穿戴设备等领域》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5-05-14
    • 转自全球技术地图 据Tech Xplore 5月9日消息,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碳复合材料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发出可同时实现高功率和高容量的下一代储能技术,可应用于电动汽车、机器人、无人机、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研究人员利用由单壁碳纳米管(CNT)和导电聚合物聚苯胺(PANI)组成的纤维结构,可以同时增强电子和离子的流动,从而形成一个可以存储更多能量并以更快的速度释放能量的超级电容器。该电容器经过超过10万次充放电测试仍能保持稳定的性能,同时其具有较高的机械柔韧性,可以卷曲和折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复合材料B部分:工程》(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