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揭示中大西洋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的成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9-09
  • 大洋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组成通常可以反映地幔的不均一性。靠近地幔柱的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E-MORB)成分通常被认为是洋脊-地幔柱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中大西洋(MAR)33-35ºN洋脊段离最近的Azores地幔柱较远,其成分是否受到Azores地幔柱的影响存在争议。深海钻探计划(Deep Sea Drilling Project—DSDP)82航次进行了一系列的钻探取样,其中在MAR 33-35ºN的Oceanographer与Hayes转换断层中间位置的洋壳上,559钻孔(洋壳年龄为35 Ma)和561钻孔(19 Ma)都获取了E-MORB样品,是探讨上述问题的重要研究材料。另外,在之前的研究中,几乎所有样品的微量元素都是用X荧光光谱(XRF)或中子活化法(INAA)获得,而且同位素与微量元素缺乏或不匹配,岩芯的地质学意义并未被充分揭示。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成矿作用重点实验室石学法研究员课题组位荀助理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良研究员、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P. R. Castillo教授等多位科学家合作,对559和561钻孔MORB样品进行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59钻孔E-MORB的Sr-Nd-Pb同位素比值与FOZO (focal zone)地幔组分相似。他们提出在35 Ma时,FOZO地幔组分可能广泛分布于该区域洋中脊下的亏损地幔中,其熔融形成559钻孔的E-MORB。561钻孔E-MORB的Sr-Nd-Pb同位素与Azores列岛广泛存在的地幔柱组分(Common Azores plume component)和受Azores地幔柱影响程度最高的KP2-3洋脊段E-MORB相似,但561钻孔E-MORB样品具有更高的Th/La和Nb/La比值,暗示561钻孔E-MORB的源区可能是受到Azores地幔柱组分低程度熔融形成的熔体交代富集的地幔组分。

    上述研究成果为远离地幔柱E-MORB的成因提供了新的解释,地幔柱物质很可能以这种地幔柱低程度熔融(low-F)的熔体交代上覆亏损地幔的形式迁移至离地幔柱较远的位置,熔融形成E-MORB。该研究成果于2020年8月28日在线刊发在国际地学期刊Chemical Geology上。此外,该研究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的支持。

    文章信息:Wei X*, Zhang G-L, Castillo PR, Shi X-F, Yan Q-S, Guan Y-L. New geochemical and Sr-Nd-Pb isotope evidence for FOZO and Azores plume components in the sources of DSDP Holes 559 and 561 MORBs. Chemical Geology 2020, 557: 119858.

    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hemgeo.2020.119858

  • 原文来源:http://www.fio.org.cn/news/news-detail-9485.htm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发现南大西洋洋中脊18–21°S玄武岩中存在俯冲信号》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5-04
    • 南大西洋位于南美洲与非洲之间,由西冈瓦纳大陆裂解形成,是处于威尔逊旋回中成熟阶段的洋盆。南大西洋洋中脊远离俯冲带,通常认为其较少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然而,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洋中脊玄武岩中识别出了俯冲组分改造后的地幔,并进一步提出了环太平洋的“俯冲盾”(subduction shield)模型。该模型中,大西洋洋中脊中部(33°N–34°S) 不同于其他位于俯冲盾之外的区域,属于未受俯冲改造的地幔(subduction-unmodified mantle),但其原因并未得到解释;同时,另有研究表明该区域地幔受到了俯冲作用的影响。因此,大西洋中部是否存在俯冲作用的影响尚不明确。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曾志刚研究团队,选取南大西洋洋中脊18–21°S的玄武岩样品,测试了全岩主、微量元素及Nd-Hf同位素组成,探讨了微量元素异常及其来源。研究发现,样品属于N-MORB,但均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显示出U、Pb的正异常,并且其Ce/Pb、Nb/U比值明显低于MORB正常值,流体活动性元素与非流体活动性元素的比值(Ba/Nb、Ba/Th、Rb/La、Rb/Nb等)也与N-MORB明显不同。这指示研究区地幔中存在富集流体活动性元素的组分,而陆壳物质、再循环沉积物、地幔柱物质的加入和俯冲过程的影响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因素。 样品在εNd值有限的变化范围内,Nb/U比值剧烈变化,且并未展示出与εNd值的明显相关性,这排除了陆壳物质以及地幔柱物质的影响。εNd值与εHf值的相关图也显示源区中并不存在可识别的次大陆岩石圈地幔组分。二端元模拟的结果也不支持俯冲沉积物是观察到的微量元素异常的来源。因此,认为这些微量元素异常代表了俯冲信号,体现了俯冲流体的影响;结合与俯冲带的相对位置,源区中存在俯冲改造后的地幔物质似乎是更合理的解释,而非俯冲作用的直接影响。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地学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上,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冀天潇博士,通讯作者是曾志刚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项目联合支持。 论文信息: Ji T, Zeng Z. Trace Element Evidence of Subduction-Modified Mantle Material in South Mid-Atlantic Ridge 18–21°S Upper Mantle.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3, 11(2):441. https://doi.org/10.3390/jmse11020441.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洋中脊玄武岩结晶分异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1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肖媛媛课题组在Nature Index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发表了题为“Zinc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mid-ocean ridge basalt differentiation: Evidence from lavas on the East Pacific Rise at 10°30′N”的文章,揭示了洋中脊玄武岩结晶分异演化过程中的锌同位素分馏。 锌同位素是研究行星成因与演化、示踪壳幔物质循环的重要工具。一般认为,岩浆作用过程(例如部分熔融和结晶分异)中锌同位素的分馏有限,但缺乏对分馏规律和程度的准确限定。为探究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演化过程中的锌同位素行为,该研究选取东太平洋洋隆10°30′N洋中脊玄武岩(MORB)样品进行了锌同位素分析。这些MORB样品已知来自于成分均一的地幔源区,部分熔融程度也类似,但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演化(MgO = 1.76-7.38 wt.%)。其δ66Zn(相对于JMC-Lyon)值变化较小(0.21-0.32‰),但与岩浆演化指标(例如MgO)具有良好相关关系,演化程度越高的样品具有越重的锌同位素组成。因此,MORB结晶分异演化过程可导致约0.1‰的锌同位素分馏。 根据MORB的锌同位素演化趋势,该研究估算了MORB初始熔体的δ66Zn值为0.22 ± 0.04‰ (2SD),亏损MORB地幔源区(DMM)的δ66Zn值约为0.17 ± 0.04‰。DMM与全硅酸盐地球(BSE)的δ66Zn值(δ66ZnBSE = 0.17 ± 0.08‰)类似。因此,该研究提出大陆地壳从原始地幔中抽离、留下残余DMM过程中,锌同位素的分馏有限。大陆地壳整体上具有类似初始MORB熔体的锌同位素组成。 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孙普副研究员。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Sun, P.*, Niu, Y., Duan, M., Chen, S., Guo, P., Gong, H., Xiao, Y. & Wang, X. (2023). Zinc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mid-ocean ridge basalt differentiation: Evidence from lavas on the East Pacific Rise at 10°30′N.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346, 180-19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670372300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