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加强数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7-25
  • 7月23日至24日,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行。期间,第二届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论坛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数字赋能国企 创新引领未来”,由国务院国资委主办。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在论坛上表示,国资委将组织指导国有企业坚持整体推进、创新驱动、生态赋能,更加系统、全面、深入地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我们将指导中央企业强化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数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核心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核心工业软件等,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翁杰明在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式上提到。

    本届论坛揭牌成立了由国机集团牵头22家中央企业和有关单位共同组建的中央企业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平台。

    据介绍,中央企业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平台将逐步汇聚和整合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大中型民营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产学研用多方优势资源,协力推进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和模式创新,为加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提供支撑。

    同时,该平台将致力于开展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央企标准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政府决策支撑、跨领域合作交流,着力打造央企协同创新机制,构建智能制造发展新生态。

    论坛以视频形式发布了10项国有企业近期取得的具有较高水平、较好应用成效和推广前景的典型数字技术成果。此外还举办了中央企业数字协同平台赋能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启动仪式。

  • 原文来源: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207/f51fb4b6f70d4d418df0f3e419c44b81.shtml
相关报告
  • 《为不同关键核心技术“量身订制”攻关路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1-20
    •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能否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事关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事关我国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事关新时期我国科技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必须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路径设计。由于关键核心技术门类多,各自存在很大差别,因此要对不同类型的关键核心技术分类施策,更好达到预期目标。   对不同类型的关键核心技术分类施策   关键核心技术由于技术特征不同,攻关路径存在很大差别,可从关键核心技术的“市场价值”和“技术集成度”两个维度出发,将关键核心技术分为4类,不同类别采用不同的攻关路径。   第一,对于高市场价值、低技术集成度的关键核心技术要着力培养龙头企业,强化技术生态建设。此类技术攻关要以龙头企业为主,协同推进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生态建设。要坚持市场导向,更多以市场手段如采用政府合同采购、产业基金支持等方式,激励龙头企业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要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和用户形成产业联盟,尤其是在工业软件、操作系统等领域,要形成围绕该产品的技术和服务生态。   第二,对于高市场价值、高技术集成度的关键核心技术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系统带动零部件共同发展。此类关键核心技术系统性、集成性强,且技术更新换代相对较慢,后进入者赶超机会较大。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大企业为主体和平台、以商品为导向,联动相关零部件、材料中小企业供应商,以及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创新联合体。通过对该类技术的攻关,掌握相关基础型和通用型技术,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   第三,对于低市场价值、低技术集成度的关键核心技术要积极发挥“专精特新”企业作用。重点发挥民营中小企业运转灵活、专注细分领域的特点,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此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方面,以大企业为带动,吸引产业链中小企业参与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就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设立相关科技创新项目,吸引有条件、有基础的企业参与,或以合同采购的方式,支持相关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第四,对于低市场价值、高技术集成度的关键核心技术要继续强化组织机制创新,加强产学研共同合作。可借鉴我国“两弹一星” “探月工程”等实践经验,对涉及我国重大科技进步,以及国家战略安全的重大工程、项目,从国家层面进行系统规划和长远安排,加强统一领导。进一步探索完善体制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发挥我国国有企业战略服从、民营企业战略配合的体制优势,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成功攻关。   多点发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个系统工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强化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长期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周期长、风险大,技术的构成越来越复杂,涉及领域越来越广泛。必须横下一条心,下大决心攻克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高强度和持续性投入,做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长期奋斗准备。要坚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战略一致性和政策一贯性,不能追求短平快的眼前效益,要规避其他可能干扰攻关进程的非技术因素。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关键用户作用。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充分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率先应用。要多采用政府采购和多元化商业合同等支持方式。对于面向国内外消费市场的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要广泛动员国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的力量,加大采购力度,尤其要精准落实对中小企业创新产品的采购政策,保障产品进入市场初期的利润,给予企业充分空间进行技术改进与产品升级,要坚定不移地以采购形式保护受到国外产品冲击的自主创新产品。   三是积极构建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生态。一方面要推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群体性突破,以重要基础性、通用型技术为抓手,发展基于共同技术根基的产业群。另一方面要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用户导向,吸引用户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进入市场做好充分准备。此外,还应加快推动我国自主创新产品基于国内市场的标准制定,推动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快速形成规模市场效应。   四是加强企业发展基础性政策制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要动员各种所有制、各种体量的企业广泛参与。要制定宏观稳定的企业发展政策,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破除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企业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放管服改革,减少为企业设计的“帽子”“名头”,避免由于“帽子”“名头”造成的更大的不公平,给企业带来科技创新之外的负担。减少科技专项、技术中心等对企业人员职称、固定资产的限制,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机会。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政策体系,塑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申请和维权制度体系,促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大量涌现。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创新发展研究所)
  • 《黑龙江加强“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01
    • “今年黑龙江省要防范化解科技领域重大风险,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抓紧排查梳理重点产业关键环节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聚焦重点技术创新短板,加强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原始创新。”黑龙江省科技厅厅长张长斌在近日召开的2019年黑龙江省科技工作会议作工作报告时强调。 黑龙江将启动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转化应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研究开发一批战略新产品,培育壮大一批高水平研发应用创新平台。今年拟启动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3—5项;推进新兴产业技术研发,新启动实施省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20项左右;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建立黑龙江省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专项小组;加强民生科技创新发展,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2019年黑龙江省还将优化科研院所和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加大科研院所改革创新发展力度,进一步落实科研院所自主权;加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分类管理和引导支持,新增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30家左右;推进和完善省级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15家左右;加强院士工作站和科学家工作室建设,新增院士工作站、科学家工作室10家左右。 2019年黑龙江还将加快推进新一轮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新登记且有纳税申报的科技型企业4000家以上;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0家左右,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300家;精准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新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15家左右;加快提升科技型企业孵化能力,新增入孵企业1000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增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5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家,培训技术经纪人300人,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突破180亿元。 黑龙江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郭大春在当天会议总结讲话中说,黑龙江省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等战略任务中,都离不开科技支撑,黑龙江省广大科技人员要筑牢底线思维,强化使命担当,勇攀科技高峰,提高科技风险防控能力,要化危为机争取在支撑发展上有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