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世界能”——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释放AI发展新信号 》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9-20
  • 9月17日至19日,被誉为“人工智能的奥林匹克盛会”的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现场,琳琅满目的应用场景将虚拟与现实连在一起,人类的“最强大脑”们也汇聚一堂,共同描绘着人工智能的前景,向人们释放着未来发展的新信号。

    信号一:应用落地加速人工智能赋能

    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本届大会上,人们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变革力:在教育、健康、金融、零售、交通、制造、服务等领域加速落地,全面赋能。一个由人工智能新技术、新理念赋能的新时代正迎面而来。

    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超级市场”,中国每天产生的海量数据加速汇聚;需求结构正在调整,标准化、大批量和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并存。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需求导向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应用倒逼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

    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以金融为例,汇付天下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商户审核已做到7×24小时实时处理,并将生物识别、行为画像识别等自主研发技术运用到了风控和反洗钱环节;

    优化服务高品质生活——在大会现场,基于猎户机械臂平台的“豹咖啡”,经过世界咖啡师大赛评委的“调教”,只要一分多钟,就可以调制好一杯香浓的咖啡;

    精准助力城市安全高效运行——阿里巴巴提供的城市大脑使得试点区域通行时间减少15.3%,120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缩短一半……

    从明确人工智能为形成新产业模式的11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到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上升至国家战略;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到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布……

    一系列顶层设计构筑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四梁八柱”,一批大型企业超前布局,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加快涌现,以上海为代表的不少地区正形成比较优势。统计数据显示,到2030年,70%的中国企业将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人工智能新技术。人工智能,无疑将成为一股锐不可当的潮流。

    “与以往从学术界开始不同的是,这一轮人工智能热潮是由产业界率先开启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说,加速积累的技术能力与海量的数据资源、巨大的应用需求、开放的市场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

    图灵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罗杰·瑞迪认为,人工智能作为新型生产力正在登场。通过赋能产业变革,中国企业向世界展示着打开未来的新方式。

    信号二:人工智能正经历“脱虚向实”的洗礼

    如果说阿尔法狗的惊艳亮相,让2016年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全民“认知年”,资本的高歌突进让2017年成为AI的“风口年”,那么进入2018年属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就是“赋能”,真正通过核心技术的提升,解决行业痛点。

    “AI的魔力就是赋能行业高效运行。”潘云鹤说,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基础理论、核心算法、高端芯片等方面,我国原始创新成果还比较少,还没有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短板。

    不少与会嘉宾认为,摒弃泡沫、不炒概念,人工智能领域正经历一场“脱虚向实”的洗礼,未来头部企业不仅获得更高的估值和融资,也将以更全面的解决能力,为各行业带来颠覆和变革,加速流程再造。

    一个个全新的人工智能助手正在各行业大显身手,人与机器的关系走向亲密协作。“腾讯觅影”,在早期食道癌、宫颈癌、肺癌、乳腺癌领域辅助医生进行高效精准筛查;最新国际英文语音合成比赛“暴风雪竞赛”当中,科大讯飞第13次蝉联世界第一。

    当然,目前人工智能发展仍然处于“婴儿期”,想象的空间还有很大。大会发布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蓝皮书》指出,人工智能仍处于早期采用阶段,仅有4%的被调研企业已经投资并部署了AI技术。

    这就意味着,如果其真正大范围赋能,将极大地提升产业的发展。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认为,今天人工智能处于发展初期,将来很可能变成一把万能钥匙,能够释放过去人类技术和工具的潜能,必将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人工智能要做到可知、可控、可用、可靠。

    从“婴儿期”走向成熟,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发展需要稳健可持续,而非一脚油门、一脚刹车。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新的技术是新的生产力,创新要严防叶公好龙,人工智能如同任何技术创新一样,是科技人员的挑战、技术的挑战、政府运营的巨大挑战。

    “下一步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第一是算法突破,让人工智能不用大量数据训练自主学习,行业AI变成通用AI;第二是脑科学和数学建模方法相结合;第三是人机协作提高效率。人和机器结合大幅提高工作效率,这是AI应有的未来。”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

    信号三:在全球竞合中明晰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路径

    借着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东风,一批全球人工智能创新项目17日在上海签约落户,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微软、亚马逊等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将在上海设立人工智能科研机构。

    百度公司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说,一个真正的“AI化公司”是三维一体的:具备AI思维,拥有AI能力,遵循AI伦理。

    面对智能化的科技浪潮,一些国内创新企业集中引“智”,国内外互动更为频繁。其中,有向核心算法和开源平台进发的商汤科技,与新加坡政府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有致力于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小马智行,起跑点其实在硅谷;有瞄准云端核心智能芯片的寒武纪科技,正全力打造智能时代的国际生态……

    一系列迹象都在表明,在这个全球竞技的智能革命中,产业界正在以开放的心态和市场,让新技术拥有更广泛的应用空间,共推发展、共护安全、共享成果。

    “人类进入了人工智能的新时代,万物智慧互联,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小米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说,最核心的是深度学习算法的重大突破,使得技术进入大规模的实用阶段。这不是某个学科的突破,是人类社会重大的突破。

    坚持以需求引领发展,强化基础研究和基础设施,激发微观主体创新活力,大力加强人才培养——此次大会上,一套脉络清晰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蓝图徐徐展开。

    “上海+AI”,书写新传奇。17日,上海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上海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推出22条细则聚焦人才、数据、资本三大重点。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说,AI和传统产业结合,不是颠覆,而是赋能,帮助传统产业提升效率。

    从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第一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到今天人工智能变为现实,AI故事在中国仅是开始,未来将演绎得更精彩……

  • 原文来源: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9/content_5323693.htm
相关报告
  • 《“中国智,世界能”——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释放AI发展新信号》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20
    • 潮起黄浦江,赋能新时代。 9月17日至19日,被誉为“人工智能的奥林匹克盛会”的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现场,琳琅满目的应用场景将虚拟与现实连在一起,人类的“最强大脑”们也汇聚一堂,共同描绘着人工智能的前景,向人们释放着未来发展的新信号。 信号一:应用落地加速人工智能赋能 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本届大会上,人们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变革力:在教育、健康、金融、零售、交通、制造、服务等领域加速落地,全面赋能。一个由人工智能新技术、新理念赋能的新时代正迎面而来。 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超级市场”,中国每天产生的海量数据加速汇聚;需求结构正在调整,标准化、大批量和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并存。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需求导向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应用倒逼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 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以金融为例,汇付天下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商户审核已做到7×24小时实时处理,并将生物识别、行为画像识别等自主研发技术运用到了风控和反洗钱环节; 优化服务高品质生活——在大会现场,基于猎户机械臂平台的“豹咖啡”,经过世界咖啡师大赛评委的“调教”,只要一分多钟,就可以调制好一杯香浓的咖啡; 精准助力城市安全高效运行——阿里巴巴提供的城市大脑使得试点区域通行时间减少15.3%,120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缩短一半…… 从明确人工智能为形成新产业模式的11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到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上升至国家战略;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到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布…… 一系列顶层设计构筑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四梁八柱”,一批大型企业超前布局,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加快涌现,以上海为代表的不少地区正形成比较优势。统计数据显示,到2030年,70%的中国企业将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人工智能新技术。人工智能,无疑将成为一股锐不可当的潮流。 “与以往从学术界开始不同的是,这一轮人工智能热潮是由产业界率先开启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说,加速积累的技术能力与海量的数据资源、巨大的应用需求、开放的市场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 图灵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罗杰·瑞迪认为,人工智能作为新型生产力正在登场。通过赋能产业变革,中国企业向世界展示着打开未来的新方式。 信号二:人工智能正经历“脱虚向实”的洗礼 如果说阿尔法狗的惊艳亮相,让2016年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全民“认知年”,资本的高歌突进让2017年成为AI的“风口年”,那么进入2018年属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就是“赋能”,真正通过核心技术的提升,解决行业痛点。 “AI的魔力就是赋能行业高效运行。”潘云鹤说,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基础理论、核心算法、高端芯片等方面,我国原始创新成果还比较少,还没有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短板。 不少与会嘉宾认为,摒弃泡沫、不炒概念,人工智能领域正经历一场“脱虚向实”的洗礼,未来头部企业不仅获得更高的估值和融资,也将以更全面的解决能力,为各行业带来颠覆和变革,加速流程再造。 一个个全新的人工智能助手正在各行业大显身手,人与机器的关系走向亲密协作。“腾讯觅影”,在早期食道癌、宫颈癌、肺癌、乳腺癌领域辅助医生进行高效精准筛查;最新国际英文语音合成比赛“暴风雪竞赛”当中,科大讯飞第13次蝉联世界第一。 当然,目前人工智能发展仍然处于“婴儿期”,想象的空间还有很大。大会发布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蓝皮书》指出,人工智能仍处于早期采用阶段,仅有4%的被调研企业已经投资并部署了AI技术。 这就意味着,如果其真正大范围赋能,将极大地提升产业的发展。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认为,今天人工智能处于发展初期,将来很可能变成一把万能钥匙,能够释放过去人类技术和工具的潜能,必将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人工智能要做到可知、可控、可用、可靠。 从“婴儿期”走向成熟,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发展需要稳健可持续,而非一脚油门、一脚刹车。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新的技术是新的生产力,创新要严防叶公好龙,人工智能如同任何技术创新一样,是科技人员的挑战、技术的挑战、政府运营的巨大挑战。 “下一步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第一是算法突破,让人工智能不用大量数据训练自主学习,行业AI变成通用AI;第二是脑科学和数学建模方法相结合;第三是人机协作提高效率。人和机器结合大幅提高工作效率,这是AI应有的未来。”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 信号三:在全球竞合中明晰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路径 借着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东风,一批全球人工智能创新项目17日在上海签约落户,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微软、亚马逊等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将在上海设立人工智能科研机构。 百度公司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说,一个真正的“AI化公司”是三维一体的:具备AI思维,拥有AI能力,遵循AI伦理。 面对智能化的科技浪潮,一些国内创新企业集中引“智”,国内外互动更为频繁。其中,有向核心算法和开源平台进发的商汤科技,与新加坡政府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有致力于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小马智行,起跑点其实在硅谷;有瞄准云端核心智能芯片的寒武纪科技,正全力打造智能时代的国际生态…… 一系列迹象都在表明,在这个全球竞技的智能革命中,产业界正在以开放的心态和市场,让新技术拥有更广泛的应用空间,共推发展、共护安全、共享成果。 “人类进入了人工智能的新时代,万物智慧互联,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小米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说,最核心的是深度学习算法的重大突破,使得技术进入大规模的实用阶段。这不是某个学科的突破,是人类社会重大的突破。 坚持以需求引领发展,强化基础研究和基础设施,激发微观主体创新活力,大力加强人才培养——此次大会上,一套脉络清晰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蓝图徐徐展开。 “上海+AI”,书写新传奇。17日,上海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上海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推出22条细则聚焦人才、数据、资本三大重点。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说,AI和传统产业结合,不是颠覆,而是赋能,帮助传统产业提升效率。 从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第一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到今天人工智能变为现实,AI故事在中国仅是开始,未来将演绎得更精彩……
  •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 大咖们说了这些!》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zhouyang
    • 发布时间:2020-07-11
    • 7月9日消息,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今日开幕,主题为“智联世界共同家园”。由于疫情的原因,本届大会采用线上为主、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进行,但相信这不会影响大会的专业性与影响力,反而会更为增加会议的丰富性、多元化与层次感。 在开幕式上以及对话环节,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大咖等纷纷发布了精彩的演讲,阐述了对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与未来的深度看法。其中,既有对人工智能发展阶段的透视,也有对人工智能理论基础与未来前景的剖析。 为此,智能制造网小编整理了部分精华言论,以供网友们通过专家、企业掌舵人的发言,对人工智能领域有更深入、准确的认识。具体如下: 姚期智:现在的理论研究在未来会让我们获得巨大进步 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今天我们看到的AI领域新的进展以及应用,其实来自于一些基础科学,这些基础科学都来自于基础理论。所以对我们来说,应该在理论创新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在AI方面。现在的应用来自于过去的理论研究,现在做的理论研究在未来某一天会让我们获得巨大的进步。 马云:AI应译为机器智能 译为人工智能是把自己看得过高 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联合主席马云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人类要学会和大自然共存。AI应该翻译为机器智能,翻译成人工智能是人类把自己看得过大过高。如果过去数字技术是让生活变好,那么今后数字技术是让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 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赵厚麟:人工智能是世界变革重要驱动力量 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赵厚麟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开发和研究是当今世界社会变革和革命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人工智能的开发和研究是社会的普遍共识。人工智能与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联合应用,将会推动下一轮技术革新和广泛应用。 马斯克:非常有信心实现L5级别自动驾驶技术 特斯拉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自动驾驶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关键问题是安全性如何。特斯拉未来非常有信心实现L5级别自动驾驶,甚至是完全自动驾驶。 李彦宏:人类终将进入智能社会 AI发展经历三大历史阶段 百度公司CEO李彦宏在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AI的发展会经历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技术的智能化,第二阶段叫做经济的智能化,第三个阶段叫做社会的智能化。目前,我们正处于从经济智能化的前半段向后半段过渡的时期。 沈向洋:人工智能在从感知向认知变化 清华大学教授沈向洋仔在对话环节表示,人工智能发展还处于早期,接下来人工智能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从感知向认知变化;其次,人和AI的交互问题会越来越重要;此外,所谓的通用人工智能最后解决的还是常识的问题。 任宇昕:AI是产业经济当中最大的变量 腾讯集团首席运营官任宇昕在演进中表示,AI技术正在深深嵌入各行各业,变得无所不在。AI不但改变人和机器关系,也会带来人与人关系的调整,是产业经济当中最大的变量,更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未知数。新一代年轻人既要掌握科技力量更要思考文化价值,两者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