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研究表明挽救陆地生物多样性需综合策略》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 陈方
  • 发布时间:2020-11-16
  • 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研究人员使用土地利用和生物多样性模型的集合来评估人类是否以及如何逆转由栖息地转变引起的陆地生物多样性的下降。结果表明,与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议程相一致,该综合策略可以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粮食,同时扭转由生境转变引起的全球陆地生物多样性趋势。如果决定增加保护区管理的土地面积,恢复退化的土地并进行景观一级的保护规划,那么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由生境转变的生物多样性趋势在各个模型中平均可能呈上升趋势,但并非所有模型都是如此。粮食价格可能会上涨,而且平均而言,在所有模型中几乎一半的未来生物多样性损失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另外解决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可以避免与负担得起的粮食供应发生冲突,并减少粮食供应系统的环境影响。通过进一步的可持续集约化和贸易,减少食物浪费和更多以植物为基础的人类饮食,到2050年几乎所有模型都避免了三分之二的未来生物多样性损失,并且从栖息地转换产生的生物多样性趋势得以逆转。尽管在几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限制进一步的损失仍然是挑战,并且必须应对其他威胁(如气候变化)以真正扭转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但该研究结果表明,陆地生物多样性的挽救需要综合策略,雄心勃勃的保护工作和粮食系统转型对于有效的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战略至关重要。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9月10日在线发表在Nature上。

相关报告
  • 《新研究提供了首幅全球陆地和海洋生物综合地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3-01
    • 由蒙特雷湾水族馆和合作机构开展的一项新研究发布了首个记录陆地和海洋生物分布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综合地图。该研究已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提供了地球上生命分布最完整的图片,以及决定生命为何出现在特定地点的最关键的环境因素是什么。该研究的作者设想,随着气候变化破坏全球生态系统,它将提供一种适应管理实践的方法。 蒙特雷湾水族馆的首席科学家和资深作者Kyle Van Houtan博士说:“地图通常会告诉我们现在在哪里,但这项研究也会告诉我们要去哪里。”“以前的生物多样性地图显示的要么是陆地,要么是海洋,其他区域都是灰色的。我们把这两个地域,这两个科学领域结合起来,表明所有的动物都是这个复杂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定物种最丰富的地方,并绘制它们的运动模式,是生态学的支柱之一。但长期以来,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陆地领域,因为在陆地上取样更方便、成本更低。巴西圣保罗IPE生态研究所的教授Clinton Jenkins博士说:“我们是陆地生物,因此我们对土地有一种天然的偏爱。”然而,世界上大部分的多样性是水生的,生活在地球表面70%的海洋、湖泊和河流中。我们的目标是更好地了解整个地球上的生命,而不仅仅是我们最熟悉的部分。” 通过这项研究,科学家们对海洋和陆地上的物种现在所在位置,它们最终可能会迁移到哪里,以及我们如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最好地保护它们有了更好、更准确的了解。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副研究员Gabriel Reygondeau博士说:“通过收集海洋和陆地领域的信息,我们使两个科学界达成了一致的目标: 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统一而客观描述的画像”。 这个来自美国、加拿大和巴西的非政府组织、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跨学科研究小组收集了超过67000种海洋和陆地物种数据。然后,研究小组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来帮助解释观察到的模式,记录和排列24种环境因素对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影响。由此产生的地图是为统一已知的陆地和海洋物种分布所做的最大努力,它揭示了物种特别丰富和特别贫乏的地方。例如,海洋中的珊瑚礁和陆地上的山地森林特别多样化,包含的物种比单单环境变量所能预测的要多。 这项研究还有助于确定影响未来生命繁荣或萧条的环境驱动因素。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西南渔业科学中心的研究生态学家Elliott Hazen博士说:“这有助于我们记录气候变化机制对动物影响最大的地方,并确定生物多样性比我们预期的丰富或贫乏的环境条件。”“我们需要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驱动因素,以保护生态系统中因环境条件变化而移动的物种,并允许我们采取更动态的方法来保护它们。” 现在,在这个全球变化加速的时代,致力于保护关键栖息地和物种的资源管理者可以利用这项研究中环境驱动因素的记录和排名结果指导未来的保护工作。“建立国家公园和海洋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稳定环境中的生态群落,但如果受保护物种超越了这些界限,我们该怎么办?”Van Houtan博士问道。“我们的研究已经精确地找到了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使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得以蓬勃发展,并在一度稳定的环境变得难以预测的情况下,采用灵活的、数据驱动的方法来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 (张灿影 编译)
  • 《德国研究表明生态系统恶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丧失》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11-16
    • 栖息地的丧失是导致“人类世(Anthropocene)”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因素,但这种损失究竟如何表现以及规模如何仍然存有争论,而目前的“被动采样假说”和“生态系统衰退假说”的一般性检验受异质抽样设计和对规模物种丰富度估计的局限。 为解决该问题,德国综合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2020年7月29日发表于Nature上的文章分析了123项研究,以评估被动采样和生态系统衰退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影响,这些研究探究了从多个栖息地不同大小碎片中提取的主要分类群组合水平的丰度。研究人员发现了对“生态系统衰退假说”的总体支持,在所有生态系统和生物分类研究中,从较小的栖息地碎片中进行的生物多样性估计比从较大的栖息地碎片样本中预期的包含更少的个体、更少的物种和更不均匀的群落。但在某些研究中(例如那些栖息地丧失发生在100多年前的研究),生态系统退化而造成的多样性损失低于整体的预期,这是由于物种成分转换最初并非存在于完整的栖息地中所致。研究人员认为,如果纳入栖息地丧失对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非被动影响,将改善未来土地利用以及生境保护和恢复规划下的生物多样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