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展要快更要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2-18
  • 推动新能源能并尽并、多发满发,创建新能源发展的协同机制以及突破重点工程已成为我国又快又稳创建新能源发展体系的重要支点。

    我国先后出台“双碳”工作指导意见和行动方案后,我国到2030年实现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达到25%的目标是明确的。不仅有目标,而且有行动。2021年我国已经开始了在戈壁、荒漠上马亿千瓦级新能源装机项目建设。新能源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的同时,我国采取系列措施克服新能源供应方面的短板,聚焦新能源供应稳定性,能源发展呈现快与稳结合的态势。这一点从2021年出台的系列政策可以得到验证。

    一是积极推动新能源发电项目能并尽并、多发满发,旨在最大限度利用已建设的新能源发电项目产能。

    国家能源局2021年10月出台《关于积极推动新能源发电项目能并尽并、多发满发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电网企业按照“能并尽并”原则,对具备并网条件的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及时并网。要求电网企业按照“多发满发”原则严格落实优先发电制度,加强科学调度,进一步提高电力供应能力。同时要求各单位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加快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配套接网工程建设,与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做好充分衔接,保障同步投运。

    二是高度重视与新能源发电相关联的各类环节协同作战,发挥好体系集成之力,进一步增强新能源供应稳定性。

    强调源网荷储与多能源协同。国家能源局出台《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相关主体探索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融合的范围包括区域(省)级、市(县)级、园区(居民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多种模式。国家能源局还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到2030年基本建成。统一电力市场的形成之后,局部地区出现电力供应紧张现象可通过区域协同得以解决。

    三是聚焦煤炭与新能源融合以及以抽水蓄能为代表的重点工程突破。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强调煤电的兜底保供作用的同时,还强调大力推动煤电机组灵活性水平提升,推进火电由主体基荷电源向调节型电源转变,同时提出通过新能源+煤电途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这一表述和论断是基于我国能源供需国情的重要决策,对今后能源优化转型具有积极影响。

    与此同时,以储能为核心的新能源配套技术在相关政策文件中也受到高度重视,旨在通过新能源体系自身建设完善整体能源体系供应。2021年全国抽水蓄能电站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479万千瓦,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新增电能替代电量大约1700亿千瓦时,取得显著成绩。

    在此基础上,能源局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新能源+储能”项目激励机制;同时出台《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形成满足新能源高比例大规模发展需求的,技术先进、管理优质、国际竞争力强的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培育形成一批抽水蓄能大型骨干企业的发展目标。目前的抽水蓄能项目具备大规模实施的条件,应先行发展起来。但这一举措传递出了未来发展多元储能体系的信号。

    推动新能源能并尽并、多发满发,创建新能源发展的协同机制以及突破重点工程已成为我国又快又稳创建新能源发展体系的重要支点。2021年出现的能源短缺及能源价格上扬是创建又快又稳发展机制的重要推动诱因,是重要的政策出台及调整“催化剂”。这些新的政策决定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发展改革的方向,值得高度关注,需要大力落实。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12802.shtml
相关报告
  • 《国家能源集团:强化能源安全保稳 加快清洁能源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24
    • 1月21日,国家能源集团召开2021年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集团新闻发言人张玉新表示,集团新能源发展全速推进,开工1968万千瓦,新增装机1089万千瓦,获取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1390万千瓦,火电732万千瓦装机高标准投产。 张玉新介绍,2021年,国家能源集团完成煤炭产量5.7亿吨,同比增长8.3%;煤炭销量7.7亿吨,同比增长8.8%;发电量1.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2%;供热量4.6亿吉焦,同比增长8.2%;铁路运量4.8亿吨,同比增长5.1%;两港装船量2.6亿吨,同比增长4.9%;航运量2.1亿吨,同比增长25.4%;含主要中间品的化工品产量2791万吨,同比增长9.5%。 能源保供工作至关重要,张玉新说,过去一年,国家能源集团全力保障电力稳发满发,守牢民生用能底线,发电量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突破1.1万亿千瓦时。 张玉新还表示,2022年集团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着力强化能源安全保稳,全力做到安全稳、保供稳、企业稳;着力强化业绩量增质升,更加注重协同创效、降本增效、管理提效;着力强化转型走深走实,在全面发挥煤炭主体能源作用、全面加快清洁能源发展、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更大作为;着力强化改革深化拓展,持续增强治理效能、激发内生动力、深化融合创效;着力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再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再提升、数字化转型再升级。
  • 《新能源电价市场化改革:产业发展的新起点》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27
    •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推动我国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通知》的出台实施不仅标志着我国新能源发电行业正式迈入“全面市场化”新阶段,也是我国推动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大市场的新举措,更是我国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新能源发电行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创举。 一、新能源上网电价向全面市场化转型 此次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改革新能源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实现市场在新能源电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一是改革目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传统的新能源电价由政府定价或补贴及部分市场定价,导致价格信号失真。企业更关注如何获取补贴而非技术创新,部分项目甚至出现“为补贴而建设”的扭曲现象。市场化改革后,电价由市场竞争形成,能够真实反映供需关系、技术成本与企业管理运营能力差异,有利于产业形成鼓励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实现产业企业优胜劣汰的正向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是改革举措:全电量入市,打破“保量保价”依赖。《通知》明确要求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彻底终结了以往“保量保价”的政策保障模式。之后,新能源电价由供需关系决定,项目开发企业须直面市场竞争,这将倒逼企业采用先进成熟技术,提高项目管理运营能力,提升项目整体发电效能,降低度电成本以提升竞争力。 三是改革保障:“四不准”划清行政干预边界。《通知》明确禁止地方将储能配置作为项目核准前置条件、禁止向新能源不合理分摊费用等,直指此前地方保护主义与行政干预乱象,为市场化改革扫清行政干预障碍。 二、市场机制下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此次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其显著特征之一即是产业可持续发展。任何改革,其实施过程中不免会带来一些阵痛,这就需要一些特殊安排以将改革影响降至最低,以最小代价最大化实现改革目标。 一是分类管理:保障改革措施平稳实施。《通知》不是一刀切,而是采用存量与增量项目分类管理,设置了过渡性机制以平衡改革带来的影响,推动改革平稳顺利落地实施。2025年6月1日前投产的项目为存量项目,执行过渡性差价结算机制,电价不高于当地煤电基准价,允许企业通过技术改造逐步适应市场竞争;2025年6月1日及之后投产的项目为增量项目,采用竞价机制确定电价,初期按技术类型分类组织,避免低价恶性竞争,同时设定竞价上下限稳定市场预期。 二是结算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安全垫”保障。政策设计了“差价结算机制”作为过渡性安排:当市场电价低于机制电价时,电网企业补足差额;反之则无需补贴。这一机制既避免了财政直接补贴的压力,又为新能源企业提供了收益兜底,降低了全面市场化初期的经营风险。 三是分离定价:绿色价值显性化。《通知》首次提出在绿色电力交易中“分别明确电能量价格和绿证价格”,将环境权益从电力商品中剥离定价。此举不仅为绿证交易市场注入活力,也为新能源企业通过碳市场、绿证交易获得额外收益开辟路径,更增强了政策的灵活性。 四是动态调整:为政策退出预留空间。《通知》明确提出“条件成熟时择机退出差价结算机制”,显示出政策制定者对市场化进程的清醒认知。通过动态评估机制效果,避免长期依赖行政干预,确保改革最终回归市场本位。 三、新能源的“成人礼”与电力市场的“新起点” 此次电价市场化改革,既是新能源行业告别政策哺育的“成人礼”,也是中国电力市场迈向成熟的关键一步,是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大市场的新起点。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纸文件就能完成,需要持续渐进的改进,在实践中对现有政策及时修订完善。 一是加快完善电力交易市场。完善“容量电价”等多方机制,构建形成多层次价格体系,实现各电力品类各司其职、各取所得。构建完善跨省跨区交易成本分摊机制、收益分成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区域间省间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平衡和谐。 二是鼓励改革创新。完善创新管理激励机制,鼓励新技术应用,引入AI大模型、大数据、新型通讯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先进信息通信技术,提升交易数智化水平,提升效率和透明度,保障交易便捷透明可追溯。 三是鼓励金融创新。设立“转型基金”:从市场化交易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补贴存量项目技术改造或退出补偿,缓解企业转型压力。试点“电价保险”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电价波动的保险产品,对冲市场化改革风险,增强企业参与信心。 总之,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是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探索,是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大市场的新起点,是完善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方案”的新思路,值得期待。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 魏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