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名科学家对CRISPR编辑人胚胎的结果提出质疑》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2-18
  • 在2017年8月初发表在Nature期刊上的一项开创性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修复人胚胎中的一种诱导心脏病的基因突变。但是并不是科学界的每个人都认可他们的结果。

    如今,6名科学家针对这项研究的质疑在开放存取预印本服务器bioRxiv上发表了他们的一篇论文。这6名科学家,包括美国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的Maria Jasin,对它的一项意料之外的发现---也就是,这些人类胚胎利用健康的母体DNA而不是利用这些研究人员外在提供的DNA作为模板来校正这段缺陷序列---提出异议。

    在这项发表在Nature期刊上的研究中,由来自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Shoukhrat Mitalipov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靶向MYBPC3基因发生的仅4个碱基对的小缺失,已知这种缺失会导致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他们利用来自一名携带这种缺陷性基因的患上这种疾病的男性的精子让来自健康供者的卵子受精。他们想要观察他们是否能够利用CRISPR切除这个致病的母体DNA片段,以及利用他们已在实验室中制造出的健康序列是否能够替换它。

    根据Mitalipov团队的说法,这些经过CRISPR编辑的胚胎确实发生意料之外的事情:这些胚胎并没有利用未发生突变的MYBPC3 DNA序列作为模板,相反它们利用同源母体DNA序列修复这种缺失。

    但是Mitalipov和他的同事们提交的数据并没有说服这6名科学家,这是因为“这一壮举并未在之前的CRISPR实验中观察到”。

    在这篇提出异议的论文中,这些批评者坚称,“受精卵的细胞生物学行为似乎是阻止母体基因组和父本基因组之间发生的直接相互作用”,但是这种相互作用是Mitalipov和同事们描述的同源重组修复机制所必需的。

    这些批评者写道,Mitalipov团队并没有提供“母体等位基因和父本等位基因之间存在新关联的明确证据”。Jasin说,“对基因校正的直接验证”,包括验证母本-父本交换是否发生,是可以做到的。

    Jasin团队概述了两种其他的可能性:这些胚胎实际上在母本DNA不存在的情形下发育,这是很容易想到的;这种缺陷性的MYBPC3基因实际上从未被不会致病的DNA替换。

    Mitalipov和他的同事们“坚称他们的这项研究的关键发现是人胚胎能够利用来自另一个亲本的这个基因的正常拷贝,高效地修复致病性突变。”他指出这些批评者并未提出反驳性的数据,并且说道,他的团队打算针对他们提出的每项异议作出答复。

    Mitalipov写道,“我们认识到这些结果必须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证实”,而且“鼓励其他的科学家通过在人胚胎上开展他们自己的实验和发布他们的结果来验证我们的发现。”

  • 原文来源: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early/2017/08/28/181255
相关报告
  • 《俄罗斯分子生物学家计划通过基因编辑工具CRISPR继续编辑人类胚胎》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江洪波
    • 发布时间:2019-07-21
    • 6月11日,来自莫斯科库拉科夫国立妇产科和围产医学研究中心生育诊所的俄罗斯科学家Denis Rebrikov向《自然》期刊表示,其计划采用一种经过调整的基因编辑工具CRISPR,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以防止艾滋病的传播。与之前贺建奎事件不同的是,Rebrikov在开始实验前将首先寻求俄罗斯卫生部和其他政府机构的批准。
  • 《Cell推出“全球科学50人”,其中14位华人科学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4-12-21
    •   2024年是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50周年,Cell Press 推出了“全球科学50人”(50 Scientists that Inspire)系列采访,介绍了50位激励我们的知名科学家。这些科学家由 Cell Press 旗下各学科期刊的编辑提名,他们的研究和职业生涯推动了创新、跨界、激励着未来的领导者。Cell Press 希望通过这些采访,提供了一扇窗,让人们了解这些科学家的生活和实验室,以及他们对未来科学的希望。   这50位科学家中,有14位华人科学家,他们是——   清华大学免疫学家胡小玉,因揭示了免疫细胞如何对微生物和炎症信息做出反应,而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家鲍哲南,因在开发仿生聚合物电子器件、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和有机半导体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武汉大学材料科学家闵杰,因在太阳能电池材料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西湖大学分子生物学家朱听,因在镜像生物学和人工生命系统方面的前瞻性工作,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学家王佳伟,因在植物发育和再生研究方面的贡献,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浙江大学神经科学家胡海岚,因在从分子遗传学角度理解情绪、社会行为和精神疾病方面的工作,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免疫学家朱书,因在了解微生物组的免疫反应方面的工作,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芝加哥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储能科学家孟颖,因在电池研究中的工作,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学家徐瑞华,因在发展免疫疗法和理解胃肠道癌症方面的工作,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协和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学家吴晨,因在影响人类癌症发生发展的遗传因素方面的研究,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清华大学寄生虫学和病毒学家程功,因在研究蚊媒疾病方面的领导力,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学家李飞飞,因在人工智能研究和倡导该领域的多样性和公平方面的贡献,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昆明理工大学发育生物学家季维智,因在灵长类动物生殖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方面的领导力,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Broad研究所生物技术与分子生物学家王潇,因开发用于研究RNA的化学和基因组学技术,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