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开发出发酵产物新型高效绿色转化工艺》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8-06
  • 过去几十年,传统制造业在将资源转变为产品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有限资源,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制造继而成为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话题。生物发酵作为绿色制造的重要一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产品质量、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均得到全面提高,发展重点也由过去注重量的增加转变为追求质的提升、效益的提高以及全方位绿色生产的推行。

    目前,我国生物发酵产业在下游加工核心技术水平上与国外仍具有较大差距。而发酵产物的下游加工过程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发酵产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整个生物技术产业的兴衰。在发酵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产品从水中分离及精制过程所需费用占总成本的60-90%;同时分离纯化过程操作复杂、使用了有毒有机溶剂,违背了绿色化工的初衷,且大大提高了衍生产品的成本,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力,这一点在大宗化学品的合成中表现尤为突出。此外,随着生物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大,废水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发酵废水水质特点是“两高”,即:高有机物浓度和高悬浮物浓度。直接排放将对环境造成巨大危害,而常规处理方法成本高,企业负担大。因此,研发更加绿色的下游加工及水处理工艺已成为发酵工业发展的新趋势。

    针对发酵产物分离精制加工成本高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生物基材料组群冯德鑫研究组提出发酵产品水相原位转化技术。区别于传统分离精制过程的最大特点是原位转化不需要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提纯直接进行衍生化制备得到高附加值化学品。该研究组通过合成多种固体酸复合催化剂替代传统高污质子酸催化剂,将发酵液中单糖、酮、长链羧酸等生物基产品原位转化为呋喃类化合物、呋咱类化合物和生物柴油等,原料转化率均可达到90%以上,从而实现水相条件下高效绿色转化。相关成果已申请专利10篇,发表论文5篇。

    针对发酵废水后续处理,梁凤兵等研究人员围绕绿色、高效、无害化废水处理,开展了环保技术研究,旨在提供系统的发酵废水处理节能环保新途径,建立“近零污染发酵废水无害化处理回用系统”。针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设计研发了TiO2基复合催化剂,建立了光催化氧化工艺并申请专利1项;通过新型Fenton 氧化催化剂研发,将反应速率提升到传统方法的3倍,COD去除率提升到传统方法的1.4倍以上,并通过非均相Fenton 氧化催化剂研发,实现了催化剂回用,解决了传统Fenton 氧化造成铁盐污染的产业应用瓶颈问题,已申请专利3项,授权1项;通过筛选、诱变得到耐酸性高效降解菌,处理废水酸度可达到pH=1,已申请专利1项。发酵废水经集成处理后,水资源回用率达到60%以上。

    上述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5566.html
相关报告
  • 《日本研究团队开发新型氟化剂 推动绿色化学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19
    • 化学合成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石,在创造药物、农用化学品及功能性材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随着需求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危险废物问题也日益凸显。为应对这些挑战,研究人员正积极探索绿色化学方法,以寻求可持续的替代方案。 氟化工艺作为化学合成中的重要一环,亟需更环保的替代品。含氟有机化合物在制药、电子等多个行业均有广泛应用,但其合成过程中使用的氟化剂常因溶解度低或吸湿性高而受限。 在此背景下,日本芝浦工业大学田岛俊树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一项重要突破。他们成功将氟化钾(KF)与四丁基溴化铵(Bu 4 NBr)结合,开发出一种新型氟化季铵配合物——季铵三(1,1,1,3,3,3-六氟异丙醇)配位氟化物(Bu 4 NF(HFIP) 3)。这种新型氟化剂具有极低的吸湿性,被视为一种优异的电化学氟化试剂。 “KF是一种安全且价格实惠的氟化剂,但它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较差,”田岛教授解释说,“我们发现它很容易溶于HFIP后,便成功开发出了这种新型氟化剂。” 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步骤,成功合成了这种新型氟化剂。所得产物为粘稠透明的液体,通过核磁共振波谱研究确认了其化学组成。此外,该方法还成功应用于其他季铵溴化物,合成了不同的试剂。 新型氟化剂不仅吸湿性低,有利于延长保质期,而且其合成过程仅涉及基本的离子交换反应,使得该方法更加简单、经济和安全。这为氟化工艺提供了一种更环保的替代方案。 田岛教授表示:“这种新型氟化剂在药物、农用化学品、功能材料等多个领域的合成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的出现可能会为许多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绿色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佐治亚研究人员开发新型混合催化剂 用于高效绿色制氢》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18
    • 电化学水分解是一种绿色制氢方法。该过程涉及在使用催化剂(反应增强物质)的情况下,通过电力使水分子在电极上发生电化学反应,以产生氢气和氧气。 据外媒报道,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佐治亚技术研究所(GTRI)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水分解工艺和材料,可以充分提高绿色制氢的效率。 佐治亚研究人员开发新型混合催化剂 用于高效绿色制氢 该团队希望以混合材料为电催化剂,降低绿色制氢成本,并使其更耐用。目前,这一过程依赖于铂和铱等贵金属成分,这些元素既昂贵又稀有,是规模化电解制氢的首选催化剂。事实上,据市场研究公司Wood Mackenzie数据,在2020年的氢气年产量中,绿色氢气占的比例不到1%。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催化剂的费用过高。首席研究员Seung Woo Lee表示:“此项工作旨在减少使用贵金属,增加其活性和使用选项。” 该团队强调,通过金属纳米颗粒和金属氧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支持高性能混合催化剂设计。Lee表示:“在新催化剂设计中,研究人员采用更好的氧化物基底,其中使用的贵元素更少。”这些混合催化剂在氧气和氢气(裂解)方面都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纳米级分析 这项工作借助于研究伙伴韩国能源研究所(Korea Institute Of Energy Research)的计算和建模,以及京浦国立大学(Kyungpook National University)和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on State University)的X射线测量,后者利用了同步加速器,这是一种足球场大小的超级X射线。Lee解释说:“利用X射线,可以在水分解过程中,从纳米尺度上监测催化剂发生的结构变化。研究人员可以探讨其在操作条件下的氧化态或原子构型。” GTRI的研究科学家Jinho Park表示,这项研究可能有助于降低绿色制氢过程中的设备成本门槛。除了开发混合催化剂外,研究人员还微调其控制催化剂形状以及金属相互作用的技能。关键优先事项是,减少系统中使用的催化剂,同时提高其耐久性,因为催化剂在设备成本中占主要部分。 “研究人员希望在不减弱性能的情况下,长期使用这种催化剂。这项研究不仅集中在制造新型催化剂上,还致力于理解其背后的反应机理。这将为该领域的其他研究人员提供重要的见解。” 催化剂的形状问题 据介绍,关键发现在于,催化剂的形状在制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Park表示:“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对于确定其是否能优化制氢非常重要。因此,研究人员试图控制催化剂的形状,以及金属和基体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 首先受益的关键应用包括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站(目前只在加州运营),以及微电网。目前,该团队正在与合作伙伴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探索高效制氢的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