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友研究组发现转录中介体调控干细胞不对称分裂和根形态建成的机理》

  • 来源专题: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7-11
  • 多细胞生物的器官发生和生长发育依赖于干细胞的不对称分裂。与动物干细胞类似,植物干细胞的不对称分裂和特性维持通常由少数几个核心转录因子控制。因此,核心转录因子如何与RNA聚合酶II通用转录机器“密切沟通”从而实现对靶标基因时空特异性表达的精确控制是发育生物学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干细胞组织中心及其周围的干细胞共同构成了根尖干细胞微环境。其中的皮层/内皮层干细胞通过不对称分裂产生皮层和内皮层两层细胞,它们共同被称为根基本组织。已有的研究表明,核心转录因子SHORT ROOT (SHR)和SCARECROW (SCR)在皮层/内皮层干细胞的不对称分裂及根基本组织模式建成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人们尚不清楚SHR-SCR如何与通用转录机器密切沟通,从而精确控制靶标基因的时空特异性表达。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传友研究组的研究表明,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转录中介体亚基MED31通过控制SHR-SCR介导的时空特异性转录输出而调控干细胞的不对称分裂。他们的研究发现,MED31与SCR直接相互作用而不与SHR直接互作。MED31、SCR和SHR通过形成动态三元复合体而控制靶标基因的时空特异性表达。MED31和SHR以浓度依赖的方式竞争结合SCR,从而调控MED31-SCR-SHR三元复合体的动态形成。高浓度的SHR干扰SCR结合MED31;当SHR处于合适浓度时,SCR可以结合MED31,从而连接RNA聚合酶II通用转录机器,启动下游靶基因转录。该研究成果表明,MED31和SCR的动态相互作用控制着SHR-SCR复合体的转录输出,进而决定了干细胞的不对称分裂。

      这一突破性研究揭示了转录中介体在“沟通”转录因子和通用转录机器中的作用方式。该研究于2018年5月29日在PNAS杂志上线发表(DOI:10.1073/pnas.1800592115)。李传友研究组的博士研究生张潇月、周文焜和山东农业大学的陈谦教授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的资助。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小肠干细胞自我更新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05-23
    • 2017年4月28日,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卜鹏程课题组与杜克大学Xiling Shen课题组关于Notch正反馈信号通路促进小肠干细胞自我更新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题为“A Notch positive feedback in the intestinal stem cell niche is essential for stem cell self-renewal”。   小肠上皮肩负着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抵御病菌入侵的重任,与食物、细菌的持续作用致使每天有大量的上皮细胞凋亡、脱落。为了维持小肠的正常生理功能,小肠干细胞需要快速地自我更新和分化,以弥补上皮细胞的损伤。因此,研究小肠干细胞自我更新的调控机制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   已有报道表明Notch信号通路在维持小肠干细胞自我更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肠上皮细胞表达Notch的受体Notch1和Notch2,抑制受体的表达能够抑制小肠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并促进其向杯状细胞(goblet)的分化。然而Notch信号调控小肠干细胞自我更新的机制尚不明确。   本研究中,卜鹏程课题组及其合作者以转基因小鼠和类器官培养技术,发现小肠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依赖于小肠干细胞中Notch正反馈信号通路。研究发现潘氏细胞(Paneth)高表达Notch的配体Dll1和Dll4,相邻的干细胞高表达Notch的受体Notch1和Notch2。配体与受体结合激活了干细胞中的Notch信号通路,Notch的活性形式NICD作为增强子促进Notch受体的表达,进一步促进Notch信号通路的活化和小肠干细胞的自我更新。
  • 《上海交通大学发现调控水稻颖壳细胞形态关键基因》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12-02
    •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薛红卫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合作研究鉴定了一个重要的微管调控蛋白OsIQD14,其通过影响微管动态变化进而调控颖壳细胞形态及种子形态。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 粒形在水稻产量和种子品质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细胞骨架的重要构成成分,微管在细胞形态调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拟南芥的研究证明微管结合蛋白(MAP)参与了细胞形态的调控,但是否可以通过调控颖壳细胞的微管排列方式进而调控作物种子形态,目前尚无相关报道。 研究人员发现,微管结合蛋白OsIQD14在颖壳细胞高表达,并被生长素诱导。其缺失突变体iqd14-C的种子变短变宽(千粒重明显增加),而过量表达材料的种子表现为细而长。OsIQD14定位于周质微管,通过影响微管延伸和收缩调控微管排列方式,进而导致细胞形态改变。钙调蛋白Calmodulin以钙依赖的方式结合OsIQD14进而调控OsIQD14的蛋白活性,提示钙信号在微管排列方式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这项研究不仅鉴定了一个调控水稻颖壳细胞形态进而影响水稻粒形的重要基因,也表明调控微管动态变化及排列可以作为水稻粒形调控的重要靶点,为作物育种提供了新的策略。 水稻IQD家族的同源蛋白GW5及GW5L也表现出与OsIQD14类似的表型,但是细胞膜定位的GW5通过调控油菜素甾醇(BR)信号进而调控种子宽度及重量,表明IQD家族蛋白成员通过不同的亚细胞定位及作用机制参与了水稻粒形的调控。 来源:农产品期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