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1融合抑制剂研究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 李越
  • 发布时间:2013-05-22
  •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瑞士保罗谢尔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权威期刊《生物化学杂志》(JBC)发表了题为“The M-T Hook Structure Is Critical for Design of HIV-1 Fusion Inhibitors”的研究论文,证实M-T沟对于HIV-1融合抑制剂的稳定性和抗病毒活性至关重要,从而为HIV抑制剂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281513432478725504.shtm
相关报告
  • 《广州健康院在靶向TRIM24溴结构域的抑制剂研究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4-12
    • 近期,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许永团队报道了一类具有N-乙酰吲哚啉结构的新颖TRIM24溴结构域抑制剂,为开发治疗前列腺癌的药物提供了一种新型先导化合物。相关成果近日以Discovery, optim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1-(indolin-1-yl)ethan-1-ones as novel selective TRIM24/BRPF1 bromodomain inhibitors为题发表在药物化学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中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预计未来十年的发病率将超过肺癌。据估计,全球每年新增确诊病例约130万,中国约12万。在临床上,初期的治疗采用雄激素剥夺疗法(ADT),但绝大多数患者最终会发展为致命性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晚期前列腺癌的5年生存率不足30%。由于雄激素受体(AR)的多种突变体的出现,病人对现有药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导致最后无药可用。因此,开发新靶标、新药物用于治疗前列腺癌迫在眉睫。   含三联基序蛋白24(Tripartite Motif-Containing Protein 24,TRIM24)也称为转录调控因子1α(Transcriptional Intermediary Factor 1α,TIF1α),参与AR等多种核受体转录调控。TRIM24蛋白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治疗前列腺癌的潜在靶点。目前,针对TRIM24溴结构域的抑制剂研究较少,尚无进入临床研究的药物。因此,开发结构新颖的TRIM24抑制剂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结合虚拟筛选和基于结构的药物优化策略,合成获得了结构新颖的先导化合物Y08624(20l)。化合物Y08624对TRIM24溴结构域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IC50 = 0.98 μM)和良好的选择性。化合物Y08624可有效抑制多种AR阳性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并抑制AR和AR调节的下游基因的表达。在22Rv1异种移植前列腺癌小鼠模型中,化合物Y08624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TGI = 53%)。该研究为针对TRIM24溴结构域的功能研究提供了优秀的小分子探针,同时也为治疗前列腺癌的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先导化合物。   本研究通讯作者是许永研究员和向秋萍副研究员,其课题组向秋萍副研究员和罗国龙博士是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项目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区域重点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jmech.2022.114311
  • 《沙粒病毒入侵抑制剂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3-03
    • 近日,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肖庚富学科组、王薇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Screening of Botanical Drugs against Lassa Virus Entry(《靶向拉沙病毒入侵的植物药物的筛选与鉴定》)。该研究筛选得到阻断拉沙病毒的入侵抑制剂,并阐述其作用机制。 LASV属沙粒病毒科(Arenaviridae),哺乳类沙粒病毒属(Mammarenavirus)。LASV的天然宿主是啮齿类多乳鼠,人通过接触含有病毒的动物排泄物或气溶胶感染,人际间亦可发生相互传播。LASV为四级病原,引发烈性传染性疾病拉沙热。目前,尚没有针对LASV的特效药物和疫苗,因此迫切需要研发高效、特异的抗LASV药物。 研究团队使用以水疱性口炎病毒(VSV)为骨架,外带LASV包膜糖蛋白(GPC)的假病毒,采用高通量筛选方法对植物药物库进行筛选。经过两轮筛选,得到两种靶向LASV入侵的化合物,分别为佛手柑素和蔓荆子黄素(如图)。进一步研究发现,佛手柑素通过阻止LASV内体运输过程从而抑制LASV入侵;而蔓荆子黄素通过抑制LASV包膜糖蛋白介导的膜融合来抑制其入侵。通过筛选适应性突变,发现LASV GP2跨膜区446位点的苯丙氨酸突变为亮氨酸后,使得LASV对蔓荆子黄素产生耐药性。蔓荆子黄素对新世界沙粒病毒的入侵也有抑制作用,突变新世界沙粒病毒跨膜区相应位点也能获得对蔓荆子黄素的耐药性。研究进一步延伸考查了这两种药物对LASV生命周期其他阶段的影响,发现它们均可抑制LASV迷你基因组活性,说明这两种药物均能抑制LASV病毒基因组复制。采用生物安全等级为二级的沙粒模式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进行活毒验证,发现这两种药物对LCMV同样具有显着的抑制效果。 该研究鉴定出两种有效的LASV入侵抑制剂,并阐述其作用机制。这为沙粒病毒入侵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发展抗沙粒病毒药物提供了先导化合物,并为应对拉沙热的暴发流行提供了应急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