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约拉纳费米子首次在黄金上“现形”》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16
  • 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网站近日报道,美中科学家携手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撰文指出,他们首次在金属金表面观测到马约拉纳费米子出现的证据,这是科学家首次在一个可扩展平台上观测到这一粒子,他们计划接下来将这一粒子变成稳定且高容错的量子比特,以促进量子计算机的研发。

      费米子包括电子、质子、中子和夸克,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1928年,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预测:宇宙中每个基本粒子都存在相对应的反粒子。1937年,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埃托雷·马约拉纳提出:自然界应存在正反粒子相同的费米子,这就是马约拉纳费米子。

      科学家一直在寻找马约拉纳费米子。有理论学家预测,在特定情况下,马约拉纳费米子也可能存在于固体内。2018年,中国科学家高鸿钧和丁洪领导的联合研究团队宣布,首次在超导块体中观察到了马约拉纳费米子。

      在最新研究中,MIT和香港科技大学研究人员在他们设计和制造的材料系统中观察到了马约拉纳费米子存在的证据。该系统由超导材料钒上生长的金纳米线组成,其上布满拥有铁磁性的硫化铕小“岛”。当研究人员扫描这些“岛”附近表面时,看到金最顶层表面出现接近零能量的特征峰值信号。理论指出,该种峰值只能由马约拉纳费米子对产生。

      研究人员表示,看到一对马约拉纳费米子是朝着制造出量子比特迈出的重要一步。他们计划接下来将这些粒子变成量子比特。如果能实现,将是构建出实用量子计算机的关键一步。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0-04/15/content_443295.htm?div=-1
相关报告
  • 《新发现:基于马约拉纳费米子可以开发热电纳米器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4-13
    • 巴西研究人员在理论研究中发现了一种粒子同时是自身的反粒子,即马约拉纳费米子,并在科学报告中发表了该结果。 这种反粒子即为自身的粒子是一个新的理论研究主题。这些Majorana准粒子可以作为拓扑超导体中的激发而出现。 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UNESP)的研究员Antonio Carlos Ferreira Seridonio说,通过让量子点'看到'更多的1或2,即通过改变系统的不对称性,我们可以使用人造原子作为调谐器,让流经它的热能或电能被红移或蓝移。 图片来源:Luciano Henrique Siliano Ricco (FEIS-UNESP)圣保罗州立大学 1938年3月,年轻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埃托雷•马约拉纳神秘失踪,这令国家科学界震惊。这一事件至今仍未得到解释,尽管列奥纳多•斯卡西亚试图解开他的书《马约拉娜失踪》(1975)中的谜团。 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被称为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的天才,在他为科学做出了主要贡献的一年之后,便消失了。1937年,年仅30岁的埃托雷•马约拉纳预言,自然界中可能存在一类特殊的费米子,并暗示它可能是中微子,这种费米子的反粒子不但和它自己长相一样,带电属性也一样。两兄弟站在一起就像照镜子,可以说,它们的反粒子就是自己本身,这种费米子被称为“马约拉纳费米子”。最近它的存在被Fermi(费米)和Wolfgang Pauli(沃尔夫冈•泡利)预言。 八十年后,大多数物理学家所研究的对象中就有majoranas费米子,或者简单的majoranas。除了中微子,其性质,无论它们是否是majoranas,都是大型实验沙丘的一个研究目标;另一个类不是基本粒子,而是对准粒子或表面粒子在凝聚态领域的研究。这些马约拉纳准粒子可以作为拓扑超导体的激发态出现。 由圣保罗研究基金会FAPESP与他的主管Antonio Carlos Ferreira Seridonio等人以及合作的博士生Luciano Henrique Siliano Ricco在圣保罗州立大学(UNESP)的Ilha Solteira校区进行一项新研究,并在科学报告中发表了其文章。 Seridonio说:“我们提出了一种理论装置,它可以作为热电调谐器,即一种由马约纳亚费米子协助的热量和电荷的调谐器。” 该装置由量子点组成(量子点QDs通常称为“人造原子”),在这种情况下,QD位于两个温度不同的金属导线之间。温差是允许热能流过QD的基础。一种准一维超导导线,被其提议者俄罗斯物理学家Alexei Kitaev被称为Kitaev线,现在Alexei Kitaev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研究QD的教授。 在这项研究中,Kitaev线环或u型线在其边缘有两个马约拉纳(η1和η2)。马约拉纳处于一种以零能量模式为特征的激发态。 FAPESP研究团队的主要研究人员说:“当QD仅与导线的一侧链接时,系统在电导和热导方面表现出共鸣,换句话说,此刻它就像一个热电滤波器。我应该强调的是,当两个马约拉纳通过电线看到对方时,这种行为就会成为热和电能的过滤器,但他们中只有其中一个看到了连接中的量子点。” 研究人员调查的另一种可能性是,通过将其连接到Kitaev电线的两端,同时使QD“看到”两个马约拉纳。“通过让QD'看到'更多的η1或η2,即通过改变系统的不对称性,我们可以使用人造原子作为调谐器,流过它的热能或电能被红移或蓝移,”Seridonio说。Seridonio补充说,这篇理论文章将有助于开发基于Majorana费米子的热电器件。 原文来自sciencedaily,原文题目:Thermoelectric nanodevice based on Majorana fermions is proposed。
  • 《德国首次构建纳米电子元件要素量子点接触》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19-11-01
    •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劳伦斯·莫伦康普教授领导的团队利用其开发的汞碲(HgTe)量子阱,首次成功构建了一个纳米电子元件基本要素——量子点接触(QPC)。这项成果发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物理学》杂志上。 拓扑绝缘体材料性能独特,电流仅沿其表面或边缘流动,而材料内部则具有绝缘性。莫伦康普教授于2007年首次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拓扑条件。他的团队成功开发了汞碲(HgTe)量子阱。利用这些新颖的材料,有望开发出新一代电子元件。 量子点接触是二维结构中的准一维压缩,导电态仅位于边缘的HgTe拓扑量子阱中,并在量子点接触处空间组合。这种接近使得研究边界状态之间的潜在相互作用成为可能。 莫伦康普教授称:“只有在我们的光刻方法上取得突破,该实验才能成功。这使我们能够创建令人难以置信的小型结构,而不会损坏拓扑材料。” 研究人员通过复杂的制造过程,以特别精确和材料友好的方式,解决了由于相互作用而导致异常电导行为的构造瓶颈,能够实验性地检测系统的拓扑特性。他们首次检测了基于异常电导行为系统的各种拓扑状态之间的各种交互作用,并且认为,这些拓扑量子点接触的特殊行为,是由于一维电子系统的特殊物理定律。 在空间维度上检测电子相互作用,可以发现一维与二维或三维不同,电子的运动是有序的,因为不可能超越领先的电子。形象地说,在这种情况下,电子的行为就像链上的珍珠。一维系统的这种特殊性质导致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家特劳泽特尔说:“自然界中很少发生强库仑相互作用和自旋轨道耦合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从这个系统基本特点可预测未来的应用。” 近年来的理论预测,拓扑量子点接触是许多应用程序的基本组成部分。一个特别突出的例子是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可能实现,意大利物理学家埃托尔·马约拉纳早在1937年就预测过。这些预测归因于与拓扑量子计算机相关的高应用潜力。不仅要证明马约拉纳费米子,而且要能够同时控制和操纵它们。维尔茨堡大学首次实现的拓扑量子点接触,为这方面进展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