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创建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棉花内源基因编辑筛选方法》

  • 来源专题:转基因技术
  • 编译者: Zhao
  • 发布时间:2017-05-05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抗逆鉴定课题组创建了一种简单高效的耐盐相关内源基因编辑突变体筛选方法,应用CRISPR/Cas9系统精确有效地编辑棉花的两个耐盐相关的内源基因,为棉花的基因功能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了新思路。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科学通报(Scientific Reports)》上。

    CRISPR/Cas9来自微生物的免疫系统,其利用一种Cas9酶,把一段作为引导工具的小RNA识别靶标DNA位点,就能在此处对DNA进行切断或做其他改变。以往研究表明,CRISPR/Cas9系统可以在多种植物中对靶标基因进行高效编辑。作为异源四倍体棉花的陆地棉基因组大而复杂,获得目标基因突变体的难度非常大,耐盐性的研究是世界性难题,而CRISPR/Cas9系统为获得棉花耐盐突变体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

    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对选取的棉花两个与耐盐相关的内源基因GhCLA1和GhVP, CRISPR/Cas9在棉花的原生质体中表达后,两个基因靶标位点的突变大部分是碱基的替换,而在转基因棉花植株中,该系统造成的靶标位点突变大部分是碱基的缺失。研究还发现,CRISPR/Cas9系统在棉花细胞中具有目标特异性,即只瞄准那些为它们设定的目标基因。基于棉花基因组大而复杂的特点,该研究表明利用CRISPR/Cas9系统成功创建了一种对棉花内源基因编辑和筛选突变体的有效方法,而且高效率和特异性和特点。

    该研究得到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经费资助。棉花所陈修贵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叶武威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 原文来源:http://www.caas.cn/ysxw/kyjz/281649.s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农科院生物所育成新型高抗低残留抗草甘膦棉花》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05-02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郭三堆、张锐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培育出高抗低残留抗草甘膦除草剂棉花新品系,为我国棉田杂草防治的机械化水平提升和降低棉花生产成本提供了可能。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领域国际权威期刊《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 杂草不仅和农作物存在水、肥、光和空间等竞争,而且易滋生病虫害,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因此杂草防治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我国农田的主要杂草超过250种,分布面积达4000多万公顷,其中1000多万公顷农田受害严重。我国平均每年因草害造成作物减产约13%,直接经济损失占农作物总产值的10%-20%。草甘膦自1971年诞生以来,已成为全世界第一大除草剂,是玉米、大豆和棉花等作物最主要的除草剂。然而,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的研究和应用严重滞后。 生物所科研团队将从草甘膦严重污染土壤微生物中克隆到的两个关键的抗草甘膦基因GR79 EPSPS和GAT进行植物偏爱性密码子改造,构建仅含GR79 EPSPS或GAT单基因和同时含有双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结果发现,转基因烟草同时表达GR79 EPSPS和GAT基因对草甘膦的抗性显著高于GR79 EPSPS或GAT单基因烟草。进一步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GR79 EPSPS-GAT双基因载体转化棉花,利用多种分子检测手段,获得含有一个和两个EPSPS-GAT表达盒插入的转基因棉花GGCO2和GGCO5,且GR79 EPSPS和GAT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均高表达。浓度耐受性测定表明,GGCO转基因棉花在田间可耐受5倍于生产用草甘膦除草剂的浓度,而且生长发育和农艺性状不受影响。更重要的是,由于GAT可以快速乙酰化草甘膦次级胺基团,生成对植物和动物无毒的乙酰草甘膦,因此喷施草甘膦5天后,与GR79 EPSPS单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相比,GGCO双基因棉花草甘膦残留量降低了81%-89%。 田间测算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利用栽培措施除草相比,种植GGCO转基因棉花每亩可节约成本150-200元,显著降低了棉花的生产成本。目前,GGCO2和多个抗虫棉配组获得40多个抗虫和抗草甘膦双抗新品系,为我国抗除草剂棉花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因此,新型的高抗低残留抗草甘膦棉花产品的成功研发有望为我国棉农提供一个管理田间杂草的新选择,为扩展我国棉花育种技术平台创造新机会,从而加快我国核心作物棉花的创新速度。 该研究得到了农业部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和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的资助。生物所作物分子育种研究室中国农科院“青年英才计划”(D类) 梁成真助理研究员和孙豹博士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郭三堆研究员、张锐研究员和林敏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 《农科院加工所发现棉花对大丽轮枝菌2号生理型的抗病基因》

    • 来源专题: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11-02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戴小枫团队在棉花黄萎病抗病基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从海岛棉中鉴定到1个参与大丽轮枝菌2号生理型的抗病基因,揭示了抗病基因突变与主栽品种陆地棉易感黄萎病的遗传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10月20日在线发表于《分子植物病理学(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上。 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头号生产病害,也是世界性难题,造成我国棉花年均产量损失15%以上,严重威胁棉花生产安全。挖掘抗病基因并应用于育种实践一直是棉花抗黄萎病分子遗传改良的基础。研究团队前期利用比较基因组和全基因关联分析从棉花中鉴定出一批抗黄萎病新位点。该研究结合转录组和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VIGS),从其中一抗黄萎病新位点(VdRL08)鉴定出参与大丽轮枝菌2号生理型的抗病基因;基因编码核酸结合位点(NB-ARC)和富含亮氨酸重复(LRR)基序,编码产物定位于细胞核中;利用含有抗大丽轮枝菌1号生理型基因(GbVe1)的海岛棉和陆地棉种质资源群体分析发现,该抗病基因在海岛棉中高度保守,而在陆地棉中均发生了单核苷酸缺失,导致编码基因提前终止,无法编码完整的NB-ARC和LRR结构域,表明GbaNA1是介导棉花对大丽轮枝菌2号生理型的抗病基因。 该研究由中国农科院加工所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合作完成,加工所为第一完成单位,戴小枫研究员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克里希那·苏巴拉奥(Krishna Subbarao)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