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新能源项目为戈壁沙漠披绿添金》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10
  • 在甘肃玉门鑫能5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工作人员清洗定日镜(12月8日摄)。

    甘肃省风、光、热资源富集,有着广袤的戈壁沙漠,发展新能源产业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甘肃省积极推进新能源项目,据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统计,截至2021年10月,甘肃省新能源装机总量达2520.12万千瓦,预计到2025年有望突破8000万千瓦,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共同发展,为甘肃的戈壁沙漠地区披绿添金。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52427.html
相关报告
  • 《甘肃:十五五拟新增新能源80GW!》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6-03
    • 5月28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七地一屏一通道”系列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专场。发布会中提到,截至4月底,甘肃新能源装机达6720万千瓦,占电源总装机的64.7%,排名全国第2;2024年全省新能源发电806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35.4%,排名全国第2。 发布会表示,为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提升甘肃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综合生产基地、储备基地、输出基地和战略通道作用,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了《甘肃省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坚持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先进煤电、特高压通道“三位一体、同步建设”原则,将建设特高压外送通道确立为加快建设新能源消费转型引领区的一项重要工作举措,积极推进陇电外送工程,促进大型风光电基地与特高压通道协同发展,保障新能源电力可靠稳定外送消纳。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动陇电入川工程尽早核准开工;围绕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木塔格沙漠等新能源基地,再谋划争取2-3条外送通道纳入国家规划,不断提升陇电外送能力,助力甘肃能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力争到“十五五”中期,省内4条特高压全部实现高效运行,年输送电力达到3200万千瓦,输送电量超过1400亿千瓦时;到2030年,在运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达到6条,直流输送能力达到4800万千瓦。 《行动方案》对照“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从新能源供给、消费、科技、体制、合作五个维度,提出22项重点任务,力争到2025年底全省新能源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值超千亿元,到2030年底装机达到1.6亿千瓦,产值超过2000亿元。 发布会详情见下: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七地一屏一通道”系列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专场。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省能源局副局长王永杰先生,为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处副处长陈龙先生,省能源局电力处副处长杨昭女士,他们将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王永杰先生介绍情况。 省能源局副局长王永杰 王永杰: 首先,感谢记者朋友们对能源事业的关心支持。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甘肃省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现就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一、《行动方案》出台的背景 甘肃风光资源富集、区位优势明显,全省风能可开发量5.6亿千瓦、居全国第四,太阳能可开发量95亿千瓦、居全国第五,未利用土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46.3%,是全国新能源发展基础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作出“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重要指示,为全省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我们立足资源禀赋,抢抓发展机遇,强化政策供给,加快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强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化发展,全力推动陇电外送通道建设,统筹布局煤电、新型储能等调峰资源,新能源产业实现跃升发展。一是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制定出台《推进新时代甘肃能源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甘肃省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方案》等政策性文件,构建了全省新能源发展的总体“规划图”。二是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加快建设河西新能源基地和陇东综合能源基地,持续提升新能源装机规模。截至4月底,全省新能源装机达6720万千瓦,占电源总装机的64.7%,排名全国第2;2024年全省新能源发电806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35.4%,排名全国第2。三是调峰能力持续提升。坚持“风光储”一体化发展,统筹布局调峰资源,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煤电转型升级有序推进;核准开工玉门昌马等8个抽水蓄能项目,装机总规模1128万千瓦;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454万千瓦;建成投运光热发电装机52万千瓦,居全国首位。四是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按照打造风电、光伏、光热装备制造三条全产业链,培育氢能、储能装备制造两个新增长点的思路,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逐步建成西部乃至全国产业链条最完整、聚集效应最明显、辐射能力最强劲的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全产业集群,2024年产值超过830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千亿元,成为省内第四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链。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国家所需”,发挥“甘肃所能”,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提升甘肃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中的综合生产基地、储备基地、输出基地和战略通道作用,省委、省政府统筹谋划、高位推动,研究出台了《甘肃省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行动方案》。 二、《行动方案》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内容 《行动方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点,推动新能源先进技术应用和产业升级,打造以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新能源消费转型引领区、能源产业融合集聚区、能源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区、能源多边合作试验区等“五个功能区”为支撑的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助推全省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行动方案》对照“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从新能源供给、消费、科技、体制、合作五个维度,提出22项重点任务,力争到2025年底全省新能源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值超千亿元,到2030年底装机达到1.6亿千瓦,产值超过2000亿元。一是建设全国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在加大沙戈荒基地开发力度,加强抽蓄、储能、煤电等调峰资源规划布局,配套建设坚强智能骨干电网等方面,明确了加快建设超大型风光电基地、推动资源多元化开发和分布式能源发展、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发展先进节能煤电、推动电网网架提质升级等五条具体举措,力争形成超大规模新能源发展格局。二是建设新能源消费转型引领区。按照大规模开发建设和高比例消纳利用同向发力的思路,提出了推进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推广就地消纳用能新模式、推动绿氢产业规模化发展、促进用能结构绿色转型和培育本地优质用电负荷等五条具体举措,持续提升全省绿电使用比例和新能源利用率。三是建设能源产业融合集聚区。提出壮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优化装备制造产业布局、构建设备改造升级和循环利用体系、加大装备制造技术攻关力度、加强新能源发电科技支撑等五条具体举措,推动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构建新能源装备制造上下游“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体系。四是建设能源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区。提出推进电力市场建设、优化电价形成机制、扩大绿电绿证交易规模、完善电力安全治理体系等四条具体举措,加快构建与新型电力系统相适应的新能源体制机制,引导新能源有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五是建设能源多边合作试验区。提出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促进省际间协同互济发展等三条具体举措,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与中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合作,加大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向西出口力度,提升我省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经济效益和国际国内影响力。 三、《行动方案》的特色亮点 一是突出多元融合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推动实施沙戈荒基地建设、驭风沐光行动、光热+、光伏治沙、装备制造等项目,形成集中式开发为主、分布式开发补充、产业体系完善的多元融合发展格局,“十五五”期间实现装机、产值双翻番。 二是突出破解消纳难题。坚持内用外送并举,在消纳渠道、模式、载体等方面创新探索、总结经验、复制推广,着力提升消纳能力,促进新能源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是突出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关键零部件产业落地不足等短板弱项,研究细化延链补链强链措施,通过推进能源设备改造升级、搭建技术攻关平台、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式,打通产业链断点堵点,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集群,推动核心工艺、高端装备、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全面提升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我们将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抓好《行动方案》贯彻落实。一是加强统筹指导。进一步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细化和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问题,精准指导、高效推动建设。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加大土地、资金、财税、人才、电价、能耗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宣传报道新能源产业工作成效、经验做法和亮点特色,增强宣传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营造良好氛围。四是开展监测评估。强化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建设跟踪监测、评估研判,适时对相关指标和任务举措进行滚动调整,确保政策措施符合发展实际。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介绍,下面进行记者提问,提问前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科技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行动方案》中,提出要加快外送通道规划建设,请介绍一下我省陇电外送情况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省能源局电力处副处长杨昭 杨昭: 甘肃是西北电网“总枢纽”、西电东送“主通道”,近年来,我们坚持将陇电外送作为促进新能源消纳的重要途径,加快规划建设电力外送通道,持续强化网架结构,着力打造“大送端”电网发展格局。目前,全省已有及在建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4条,建设规模居全国第二。其中,酒湖直流起于甘肃酒泉、落点湖南湘潭,于2017年6月建成投运,是全国首个大规模输送新能源电力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目前已累计外送电量超2000亿千瓦时;陇电入鲁工程是全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外送项目,起于甘肃庆阳、落点山东泰安,额定输送容量800万千瓦,年可输送电量360亿千瓦时,线路工程已于今年5月竣工投产;陇电入浙工程是世界首条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起于甘肃武威、落点浙江绍兴,线路全长2370公里,额定输送容量800万千瓦,目前正在加快建设,预计2026年网源同步建成投运;陇电入川工程配套电源建设方案已获国家批复,配套煤电项目完成核准。同时,我们加快推动甘肃电网与周边区域省间互联,建成投产甘肃武胜至青海郭隆第三回线路,加快推进庆阳北-夏州双回、白银-天都山第三回等750千伏线路工程,目前通过19条省际750千伏线路与陕、青、宁、新四省(区)相连。2024年外送电量5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覆盖全国26个省(区、市)。 《行动方案》坚持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先进煤电、特高压通道“三位一体、同步建设”原则,将建设特高压外送通道确立为加快建设新能源消费转型引领区的一项重要工作举措,积极推进陇电外送工程,促进大型风光电基地与特高压通道协同发展,保障新能源电力可靠稳定外送消纳。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动陇电入川工程尽早核准开工;围绕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木塔格沙漠等新能源基地,再谋划争取2-3条外送通道纳入国家规划,不断提升陇电外送能力,助力甘肃能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力争到“十五五”中期,省内4条特高压全部实现高效运行,年输送电力达到3200万千瓦,输送电量超过1400亿千瓦时;到2030年,在运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达到6条,直流输送能力达到4800万千瓦。 光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立足丰富的风光资源优势,甘肃将采取哪些策略或措施,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省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处副处长陈龙 陈龙: 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行动方案》明确的任务举措,以建设“五个功能区”为目标,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加快构建新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一是着力提高消纳水平。发挥地处战略纵深腹地、工业体系完整、能源及矿产资源富集优势,加快招引有色金属、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大数据等上下游产业落地,不断培育本地用电负荷。积极培育零碳园区、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微电网、虚拟电厂等就地消纳项目,推进电解铝、冶金等高耗能行业高比例绿电消纳和绿证应用,促进新能源电力就近就地消纳。 二是着力推动基地建设。加快推动河西新能源基地和陇东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推动酒泉向特大型风光电基地迈进,形成超大规模新能源发展格局。有序推进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光热+等项目建设,实现多种清洁能源协同互补发展。力争到2030年,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超过1.6亿千瓦。 三是着力壮大产业集群。以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招引风机齿轮箱、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生产研发项目落地,加快培育新能源相关设计、施工、运维、物流等配套服务产业,及早布局老旧风机、光伏组件、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产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30年,全省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超两千亿元。 四是着力增强调峰能力。以强化电力支撑和满足调峰需求为导向,推动新区热电、庆阳电厂等支撑性调节性内用煤电项目建设,积极向国家争取新增煤电建设指标。加快已核准张掖皇城、天水黄龙等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加快新型储能规模化、多元化发展。力争到2030年,调峰煤电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抽蓄1000万千瓦、新型储能1000万千瓦。 五是着力培育绿氢产业。充分发挥氢能在电力系统中消纳、储能、调峰等作用,加快布局氢能产业,研究制定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谋划实施绿电交易、新能源直供、离网运行等多种模式的绿电制氢项目,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和试验,探索拓展多途径绿氢应用市场,推进绿氢在工业、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应用,培育发展氢能上下游一体化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河西“绿氢走廊”。 六是着力拓展国际市场。树立“走出去”开放意识,利用国家支持我省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向西开放大通道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培育外向型企业,鼓励能源企业积极开展境外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运营,加快技术和装备向中亚等地区输出,推动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向西拓展。 主持人: 感谢解答,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需要单独采访或者进行深入报道的媒体朋友会后联系省政府新闻办。 下午,我们将举行“七地一屏一通道”系列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国家向西开放战略通道专场,请记者朋友届时参加。 上午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感谢各位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 《甘肃:加快沙戈荒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04
    • 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甘肃省打造全国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基地行动方案的通知。 文件指出,发挥河西五市在冶金有色、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精细化工、核技术等领域的产业优势,以中东部省份的新能源装备、新材料、农机装备、核技术应用等产业为重点承接方向,加快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和集约化生产,推动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建设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积极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 文件提及,聚焦“风光热储氢网”新能源装备制造,招引大兆瓦发电机、变流器、齿轮箱、逆变器、氢能装备等关键核心部件与系统集成项目,拓展中西亚市场,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以传统产业、大数据行业等为重点,大力推广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自备电站、智能微电网、增量配电网、绿电聚合等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模式。依托绿电优势和园区载体,推动零碳工厂零碳园区试点建设,做好碳足迹标识认证工作,在兰州市锂电池(铜箔产品)、酒泉市光伏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的基础上,引导省内重点企业对水泥熟料、涂料等产品开展碳足迹核算。 原文件如下: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 打造全国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基地行动方案的通知 甘政办发〔2025〕16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甘肃矿区办事处,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甘肃省打造全国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基地行动方案》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5年2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甘肃省打造全国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基地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全国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基地,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培育新质生产力,聚焦“三大区域”,实施“五大行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努力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现代制造业发展格局,打造全国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基地。 主要目标是:2025年底,工业增加值突破3700亿元,占GDP比重27%左右;制造业占GDP比重17%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以上;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7%;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4%以上。 到2030年底,工业占GDP比重30%以上,制造业占GDP比重20%左右,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全面提升,初步形成优势突出、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制造业产业集群。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重点制造业整体实力跻身行业前列,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基地。 二、聚焦三大区域 (一)立足国家所需,打造国家重要战略原材料保障区。 1.石化化工行业。坚持“减油增化增特”,以大炼化带动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打造基础炼化、特种橡胶、高端树脂、精细化工四大板块,完善炼油、烯烃、芳烃、合成橡胶、绿色化工产业链,加快兰白千万吨级炼化基地和百万吨级化工新材料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硅氟新材料、煤制可降解材料,延伸发展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及高端精细化工,辐射酒泉、金昌、张掖、武威,打造河西走廊化工产业聚集区。积极融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和能源“金三角”煤化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煤基新材料、煤制烯烃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建设。2025年底,石化化工产业产值达到2600亿元。到2030年底,石化化工产业产值达到3800亿元。(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国资委、省能源局,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以下任务均需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2.冶金有色行业。依托国家级金白兰武有色金属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优镍、强铜、增钴、扩贵、兴钛”战略,通过耦合带动关联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集群规模和技术水平,打造全国最大、世界一流的镍钴铜新材料加工基地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基地。推动高纯无氧铜材、高温合金、锌铝镁产品、核用不锈钢等新产品的迭代升级、进口替代和高端应用,提升国家重要金属材料自主保障能力。深化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强与新疆、青海、西藏等矿产资源丰富省份合作,加大海外投资开发,夯实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保障能力。2025年底,冶金有色产业产值达到4800亿元。到2030年底,冶金有色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政府国资委、省能源局) (二)发挥甘肃所能,打造西北重要的新兴产业集聚区。 1.新材料产业。围绕稀有、稀贵、稀散、稀土四类资源及同位素开发,打造区域特色明显、品牌价值领先、国内影响力强的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开发铜基、镍基、铝基新材料及其应用拓展电池、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加大高纯金属、高温合金、超导铜材、高精度铜箔、新型催化等高端材料研发投入,保持技术领先。延伸固态电池、同位素、凹凸棒、超材料产业链,布局一批中试放大和成果转化项目,培育一批高增长中小企业。加快高端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突破,发展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等系列产品。2025年底,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到2030年底,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2500亿元。(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国资委) 2.生物制药产业。以新型抗体、免疫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及人用兽用疫苗等药物为主,建设中国生物西北地区科技健康产业园,打造西北地区生物制品生产基地和国家生物制品生产储备要地。以十大陇药为重点,打造西北乃至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提取基地和全国生物合成特色产业基地。推动兰州新区、白银医药中间体发展,在化学药及制剂方面取得突破,打造全国一流的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和辐射中西亚的生物技术与产品研发制造基地。2025年底,生物制药产业产值达到210亿元。到2030年底,生物制药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带动全省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600亿元以上。(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政府国资委、省药监局) 3.现代装备产业。依托高效精密数控径向锻造机、冷精锻设备项目,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加速大中型精锻装备国产化。做强做优炼油化工装备、油气钻采装备、智能金属压延装备等产业,打造细分行业领域冠军。加快径向锻造装备、五轴车铣复合国家重大攻关项目产业化应用,壮大工业母机产业集群。依托新能源汽车及电池产业基础,将兰州新区打造成面向“一带一路”的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产业高地。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聚焦“风光热储氢网”新能源装备制造,招引大兆瓦发电机、变流器、齿轮箱、逆变器、氢能装备等关键核心部件与系统集成项目,拓展中西亚市场,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围绕重离子治疗系统产业化,创建兰州高端医疗装备应用基地,探索建立远程运维信息平台,大力发展小型诊疗设备与新兴生物医用材料。2025年底,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100亿元。到2030年底,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政府国资委、省能源局) (三)锚定未来所向,打造西北重要的未来产业引领区。 1.未来制造。加快发展智能器件、智能芯片、智能语音,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度应用。面向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安全应急等领域,加强特种机器人研发制造。积极发展先进核能装备以及特种材料,推动核化工非标设备、核燃料储运容器、核电站压力容器等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实现锶钇发生器、氦—3计数管、多相流量计等高端核技术装备规模化。鼓励生物制品企业、种业公司、科研院所等单位,充分利用新型生物技术,开发遗传资源,在生物合成、细胞工厂、干细胞技术应用等方面打造一批标杆项目。(责任单位: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国资委) 2.未来能源。加快钍基熔盐堆关键装备配套建设,争取在石墨堆芯、堆芯燃料、防护涂层等方面形成产业新布局。依托高温熔盐、钒电池及其储能系统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推动新型储能长时段、低成本、安全化发展。实施绿电交易、新能源直供、离网等绿电制氢项目,按照“绿氢—绿氨—绿色甲醇”发展模式,拓展清洁低碳氢在工业领域应用场景,谋划打造“疆煤入甘”氢能走廊,构建百亿级风光氢氨醇一体化产业体系。(责任单位: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国资委、省能源局) 3.未来材料。加大基于反应堆、加速器同位素生产和分离研究,提升医用核素供应能力。以阿尔法同位素为重要突破口,建设精准放疗用阿尔法同位素研发平台,推动阿尔法同位素靶向治疗技术产业化应用,建成西部领先、辐射全国的核医学中心。推动有色金属、化工、无机非金属等先进基础材料升级,发展先进半导体、高性能碳纤维等关键战略材料。加快核用和航天润滑、密封、防护材料等产业布局,争取建成世界一流特种表面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责任单位: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国资委) 4.未来空间。聚焦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卫星通信和数据服务等领域,瞄准建设综合性商业航天母港这一目标,以商业火箭发射场建设为牵引,培育火箭、卫星、地面站、终端设备到应用的全产业链。依托庆阳“东数西算”算力基础,开展合作协作,打造庆阳国家低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区和西部低空立体交通创新城。进一步拓展无人机在物流配送、低空旅游、农林植保、环境保护、应急救援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责任单位:省委军民融合办、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国资委) 三、实施五大行动 (一)实施创新引领行动,激发现代制造业发展动能。 1.加快科技创新赋能。围绕国家战略及产业发展指南,以重大项目、重大装备、重点产业链发展为导向,构建现代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企业创新需求发布和供需衔接机制,科技创新任务揭榜挂帅,推动产业创新。依托科教资源优势,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争取更多重大科技资源,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形成西北地区科技创新高地。(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教育厅、省政府国资委) 2.开展重点产业核心技术攻关。聚焦重点产业链重大研发方向和攻关任务,集中突破一批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强化工业互联网、工业核心软件、工业智能云平台等新型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装备攻关工程。加强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先进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专项技术攻关,重点开展特种机器人、超导加速器、超纯无氧铜、高端铜箔、小型化重离子治疗装置、重载可回收火箭新型半导体材料等甘肃所有核心技术研究应用。(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政府国资委) 3.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鼓励制造业企业联合省内高校、科研院所整合优势资源,建设一批重点产业中试基地和应用验证平台,加快制造业科技成果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完善首台(套)、首批次应用政策,加大政策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促进制造业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每年组织实施200项以上技术创新项目,加快重大项目创新和行业引领带动。(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国资委) (二)实施产业集聚行动,提升现代制造业链条韧性。 1.加快打造集群化产业基地。深化与同领域国家级集群交流合作,健全国家、省级、市级产业集群培育认定体系,积极打造“3—4—50”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提升集群核心竞争力。2025年底,打造3个以上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0个以上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责任单位: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 2.强化园区为载体支撑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以59个工业主导型县(市、区)为重点,推动政策、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向园区聚集,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和国家级经开区,为强工业、强县域提供有力支撑。加快5G基站、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创新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体系。鼓励园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合作共建,探索托管、共建等园区合作新模式。2025年底,县域工业增加值100亿元以上县(市、区)达到14个,工业占县域经济比重达到38%。(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商务厅) 3.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持续开展大型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活动,强化央企和省属企业产业链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全面融通发展。扎实推进“五转”工程和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建立省市县梯度培育库。组织开展大中小企业供需对接活动,鼓励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共享能力,扩大中小企业规模。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以数据和资源赋能中小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生产工艺、质量管控、标准体系量质提升,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企业。2025年底,举办对接活动200场次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30户以上。(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政府国资委) (三)实施数字赋能行动,引领现代制造业高端迈进。 1.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千兆光纤网络能力升级,扎实开展“信号升格”行动,提升工业园区、重点企业的双千兆网络覆盖水平。有序推进5G—A商用部署,开展5G轻量化技术测试和应用验证,完善5G物联能力。支持建设运营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快形成规模化标识解析应用服务能力。实施算力基础设施梯次布局和老旧设备更新,稳步提升新增算力设施国产化水平。探索天通、北斗、高分及卫星互联网等卫星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应用广泛、安全可靠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2025年底,新建5G基站8000个,推动建设5G—A基站1.9万个以上。(责任单位: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发展改革委、省通信管理局、省自然资源厅、省工信厅) 2.加速产业数字化提档升级。“点”上鼓励大中型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分层次培育5G工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线”上试点采取揭榜挂帅方式,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网络化改造和数字化应用。“面”上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引导园区推进“平台+园区”“标识+园区”融合发展,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整体提升。2025年底,推动80家以上企业建设5G工厂,培育智能工厂30个、智能制造优秀场景50个,建设3个以上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5个数字化园区。〔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办公厅(省数据局)、省科技厅、省政府国资委、省通信管理局〕 3.推进数字产业化快速发展。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建设,发展壮大东数西算、东数西训、东数西存、东数西渲等产业,打造庆阳、兰州与东部地区国家枢纽节点间高速直连网络通道。加快先进封装引线框架和载板项目建设,扩大集成电路产业规模。攻坚高性能固体电解质制备技术,加快磷酸铁锂、三元锂、半固态等高能量、高功率、长循环寿命及高安全性新型动力电池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一批智算中心建成投运,持续带动壮大算力产业规模。2025年底,算力规模突破10万P。(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政府国资委、省通信管理局) (四)实施绿色低碳行动,厚植现代制造业生态底色。 1.推进产业低碳发展。加快低碳工艺革新和减碳升级改造,推进石化化工、冶金有色、装备制造、建材、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企业绿色化改造。深入开展工业能效、水效提升行动,加快培育能效、水效“领跑者”。加强可循环、可降解材料产品开发应用推广,统筹推进传统和新型废弃物综合利用。2025年底,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规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以上,省级以上绿色制造体系单位数量累计达到280家以上。(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省生态环境厅) 2.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以传统产业、大数据行业等为重点,大力推广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自备电站、智能微电网、增量配电网、绿电聚合等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模式。依托绿电优势和园区载体,推动零碳工厂零碳园区试点建设,做好碳足迹标识认证工作,在兰州市锂电池(铜箔产品)、酒泉市光伏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的基础上,引导省内重点企业对水泥熟料、涂料等产品开展碳足迹核算。(责任单位:省能源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生态环境厅) (五)实施产业承接行动,增强现代制造业发展活力。 1.打造兰白特色产业承接区。发挥兰白区域石化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等产业优势,重点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等省份的智能制造、精细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池材料、生物医药、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重点培育发展数字孪生、量子科技、新型核能、新型储能、同位素、氢能一体化、新型半导体、生物合成等产业。加力突破氢能产业发展,推动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发展,构建“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政府国资委) 2.布局河西走廊新兴产业承接区。发挥河西五市在冶金有色、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精细化工、核技术等领域的产业优势,以中东部省份的新能源装备、新材料、农机装备、核技术应用等产业为重点承接方向,加快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和集约化生产,推动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建设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积极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政府国资委、省能源局) 3.构建陇东南电子信息和能源化工承接区。积极承接长三角、粤港澳、川渝等地电子信息产业,打造陇东南国家集成电路封装基地。以平庆地区资源和产业基础为依托,以石化化工、现代煤化工等产业为重点承接方向,加快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和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重点围绕数字技术应用、数字产业发展和数智转型服务,引进“东数西算”、公共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信创产业等领域项目落地。(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政府国资委) 4.打造南部片区绿色生态产业承接区。以陇南、临夏、甘南等市(州)丰富的特色农副产品为基础,重点承接牛羊肉制品、畜产品加工、藏中药、高原绿色食品等产业,推动特色农副食品生产及民族特需产品的高端化发展。大力实施农牧交错带肉牛扩群提质、青藏高原牦牛产业延链增效、高端商品饲料供应基地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着力打造甘南临夏高原特色牦牛3个百万头肉牛产业区。(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国资委) 四、加强组织实施 省强工业行动领导小组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完成情况定期调度,实施半年评估和年度总结,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类政府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制造业创新、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和公共服务等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金融要素供给,全面落实各类金融支持政策,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规模。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产业链及重点领域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培育。弘扬企业家精神,按规定对先进企业和优秀企业家进行评选表彰。创新优化招商模式,大力推动产业链招商,吸引优质项目落地。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推行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区域统一审批等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打造规范有序、公正透明、开放包容、利企便民的一流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