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网上文化交流共享论坛》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 xuxue
  • 发布时间:2017-12-21
  • 中国文化报记者薛帅报道:12月4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包容互鉴: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分论坛举行。论坛由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邀请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的政府、企业、学界及社会组织嘉宾,探讨网上文化交流共享的新思路、新实践,推进各国网络文化包容互鉴的新征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任贤良、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出席论坛并致辞。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作相关介绍。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孙文友出席论坛。

    任贤良在致辞中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促进网络文化交流共享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已经非常明确,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国际相关方的认可。未来工作重点是要加快行动、深化实践、固化机制。他倡议,国内外网络文化领域各方力量,进一步加强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网络文化共同行动: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共同交流、加强共同规范、鼓励共同参与。

    项兆伦在致辞中说,文化与互联网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和融合力。互联网为文化的交流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空间和手段,互联网上汇集的资源洪流又为文化的创造创新提供了空前丰富的选择和营养。现在,文化不仅在互联网上传播,也在互联网上创造,更在互联网上扩展和丰富。网络文化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市场已经成为新业态出现最快、新内容最多、创造活力最强的领域。中国政府对世界各国优秀的网络文化内容始终持包容开放的态度。如果说互联网从技术上实现了各国人民超越地域的连接,那么网络文化则是凭借丰富多彩的内容促进了不同国家人民的心灵交流和情感互动。

    刘玉珠在致辞中说,当互联网与文物相遇,“互联网+中华文明”有望成为极具成长性的广阔蓝海。近年来,中国政府及文物部门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互联网+”,注重用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思维培育“互联网+”,“互联网+中华文明”的创新态势持续向好,让“互联网+中华文明”相亲相爱、花开并蒂,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今后要从健全对话机制、促进开放合作、加强项目对接、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提升社会参与便利化程度等方面继续进行深入探索实践。

    此次论坛设置了“网络文化传播载体:产品与分享新方式”、“网络文化共建共享:多元主体推动”、“‘互联网+’让文物活起来”3个议题。

    在前两组对话中,来自腾讯、网易、昆仑万维、美国暴雪娱乐、中国动漫集团等海内外知名互联网及相关企业的负责人、互联网相关组织的代表,结合从业经历对互联网文化共享、网络游戏、“互联网+教育”、网络动漫、网络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

    在第三组对话中,6位来自文博相关领域的资深嘉宾围绕“‘互联网+’让文物活起来”这一议题,对互联网在文物保护和文化交流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演讲论述。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分享了“互联网+”让故宫文物活起来的成功经验;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介绍了如何利用互联网让更多观众领略敦煌艺术宝库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阿尔贝托·格兰蒂尼阐述了数字时代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及其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北京思维造物公司董事长罗振宇、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馆长裴基同等也就这一主题展开热议。大家一致认为,互联网技术为传统文化和文物提供了更新鲜、更丰富、更立体的表达方式,今后将继续潜心深入探索该领域,更加系统地梳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通过互联网及所承载的高新科技都能更加充分、鲜活、灵动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论坛上,国家文物局与百度、腾讯、网易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致力于充分运用前沿互联网技术让文物可见、可感、可亲,为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更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

相关报告
  • 《2020年互联网治理论坛展望》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luoluo
    • 发布时间:2020-12-02
    • 2020年11月2日-17日,首个完全虚拟的互联网治理论坛(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简称IFG)汇集了来自全球的利益相关者。国际图联(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简称IFLA)继续参与该论坛,并鼓励图书馆参与有关互联网如何运作和应如何管理的讨论。从数字包容到隐私、对内容的访问、可访问性、数字技能等等,对图书馆感兴趣的领域讨论了很多。 2020年是全球互联网治理论坛举办的第十五届,互联网治理已经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人们强调了现有的数字鸿沟,提出了有关知识自由和在线获取信息的关键问题,并加速了有关在线内容审核的讨论。有关互联网的持续变化和未来的所有这些以及许多其他问题将在今年的IGF大会上解决。同时,新的全虚拟形式讨论为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提供了新的机会。虽然IGF一直具有在线组成部分,但现在所有参与者都将通过相同的渠道参与,这种形式可以为新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探索IFG的绝佳机会。 今年的IGF的主题是通过互联网提高人类的抗灾能力和团结能力。2020年IGF将重点关注: -“数据”,探讨数字信息和数据治理实践,它们为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提供的机会以及对用户权利的可能挑战。 -“环境”,研究减少ICT和互联网对环境的影响的方法-并利用其潜力来帮助实现环境、气候和可持续性政策目标。 -“包容性”,侧重于如何确保每个人都能从ICT提供的机会中受益并参与围绕互联网治理的决策。 -“信任”,讨论了确保用户能够访问值得信赖、具有弹性和安全性的互联网,从有关网络安全的问题到基本的人权和在线自由。
  • 《我国工业互联网市场前景分析》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11-13
    • 随着工业互联网加速向各行业拓展,2019年融合带动的经济影响占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比重已达74.8%,工业互联网将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预计2020年,工业互联网可带动约255万个新增就业岗位。 作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已达3万亿元。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扩大,工业互联网领域需要加强交流合作。 11月5日下午,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配套活动之一——2020国际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烈宏在致辞中表示,工业互联网通过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链接,不断颠覆传统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在进一步推进国际开放合作方面,刘烈宏提出包括加强政策交流、促进设施互通、深化技术合作、推动产业协同四个方面的倡议。 比如,促进多边、区域等层面政策和规则协调,推动共性标准制定和应用共享;开展 5G 网络、标识解析体系、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的对接合作与互联互通;推进共性技术研究,加强数字孪生、5G、智能传感、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对工业装备、工控系统、工业软件的带动提升。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显示,随着工业互联网加速向各行业拓展,2019年融合带动的经济影响占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比重已达74.8%,工业互联网将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预计2020年,工业互联网可带动约255万个新增就业岗位。 我国已连续三年将工业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早些时候,工业互联网和5G、物联网、卫星互联网等被列入新基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范畴。11月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指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 大数据 中心等建设。 10月23日举行的国新办“十三五”工业通信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表示,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达3万亿元,多方协同联动的产业生态进一步扩大,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成员达1700家。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高质量外网延伸至全国300多个城市,连接超过18万家工业企业,“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加速推进,各地基础电信企业积极地与工业企业进行对接,在建项目超过了800个。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五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基本建成,75个二级节点上线运行,具有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平台超过70个,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4000万台(套),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融合应用覆盖30多个重点行业。 各地的工业互联网建设进度驶入快车道。以上海为例,今年发布的《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升级 实施“工赋上海”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上海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实现从800亿提升至1500亿元,成为全国工业互联网资源配置、创新策源、产业引领和开放合作的高地。 上海市副市长吴清在上述论坛上表示,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知识化、质量型、数字孪生的工业转型之路,加快部署新基建,打造“双千兆第一城”,持续推进“5G+工业互联网”建设,其中标识解析上海节点接入企业超1200家,标识注册量近4亿。打造了15个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12万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数字化转型。 下一步,上海将在工业互联网方面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二是持续拓展新场景,推动各类企业主体深化数字化转型,推进柔性制造、云制造、C2M等新模式,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三是打造发展新空间,立足自贸新片区和长三角,以更大制度优势和集群优势,深化创新合作,不断提升城市经济能级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