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100亿元的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项目落户准东,填补新疆空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8-06
  • 8月5日,新疆碳谷新材料有限公司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项目在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奠基仪式。该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全部达产后年产值120亿元,届时,准东开发区将成为新疆重要的碳纤维生产基地。

    碳纤维是国家规划的重要战略物资,是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风电叶片、汽车工业、电采暖等重要领域。

    准东开发区具有丰富的煤炭、电力资源,供应能力充足、稳定,以煤、电资源为支撑的碳纤维产业落户新疆准东,将大力推进准东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开发区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开创准东绿色循环发展的新局面。同时,在新疆优先发展碳纤维产业将对国家新材料产业战略部署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国内碳纤维产业技术的创新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李绍海表示,开发区将努力提升“三服务、三监管”能力,始终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高效政务服务、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提升安全监管、环保监管和市场监管能力,筑巢引凤,为项目顺利实施保驾护航。希望项目建设单位要科学统筹、高效有序地推进项目建设,既要抢抓项目建设工期,又要保证工程质量,确保项目按期竣工投产。

    奠基仪式前,新疆能源集团、国家开发银行、住建部、吉林建筑大学等单位专家还就发展碳纤维产业的战略意义、对新疆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人才培养以及碳纤维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广泛探讨。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239491
相关报告
  • 《兰州蓝星纤维:千吨级NaSCN法50K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项目通过鉴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7-24
    • 7月22日上午,兰州纤维以视频会议的形式通过了 “千吨级NaSCN法50K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 项目的技术成果鉴定。 本次鉴定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负责鉴定的专家委员会共7人,分别由蒋士成院士担任主任、徐樑华教授担任副主任,教授级高工张定金、王玉萍、牟书香,教授敖玉辉、高工孙兴祥担任委员。 目前,该项目立足自主创新,已建成50K大丝束碳纤维的千吨级生产线,其中单线原丝产能达到4000吨、碳纤维达到1500吨,产品性能符合国标GQ3522水平,可以满足碳纤维预浸料的制备要求,产品本征性能和应用工艺性也与进口同类产品不相上下,填补了国内50K碳纤维产品的市场空白。 技术优势: 蓝星公司引进英国碳纤维技术后,进行了优化和改造,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采用国内独有的NaSCN一步法工艺生产的碳纤维原丝,更适合生产低成本的工业级大丝束碳纤维,具有流程短、能耗低、单线产能大等特点。 2018年,蓝星公司投资上亿元对兰州蓝星纤维原丝生产线进行了技术改造,产品由原来的24K升级为50K。2019年下半年,50K碳纤维生产线全线通过。 蓝星50K大丝束碳纤维,依托自产原丝成本优势以及北京碳纤维技术研究中心的研发优势,突破大丝束产业化生产瓶颈,填补我国大丝束碳纤维的空白。
  • 《我国首条大丝束碳纤维国产线投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10-21
    • 10月10日,我国首个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第一条国产线在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公司碳纤维产业基地投料开车,并生产出合格产品。测试结果显示,产品性能可媲美国外同级别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大丝束碳纤维生产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数年后,关键装备也实现国产,真正实现了自主可控。 “针对大丝束特点自行设计制造国产化生产线,中国石化树立了我国碳纤维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上海石化副总经理黄翔宇表示,为了让大丝束碳纤维真正拥有“中国技术”,上海石化从装备到工艺,为大丝束量身定制了专用生产线。 如根据大丝束的要求自行设计氧化炉、碳化炉,不仅成功掌握了控制温度场的关键核心技术,而且配置了节能型设计,可实现能源综合利用,这在国内外装备领域绝无仅有。 据介绍,上海石化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采用中国石化自主开发的聚丙烯腈(PAN)基大丝束原丝、碳纤维技术,分两个阶段实施,计划于2024年全部建成投产,届时可达到2.4万吨/年原丝、1.2万吨/年大丝束碳纤维产能。该条48k大丝束碳纤维国产线今年8月16日建成中交,可实现规模化、高品质生产。 业界通常将每束碳纤维数量大于4.8万根(简称48k)的称为大丝束碳纤维。我国在小丝束碳纤维(每束碳纤维根数是1000~1.2万)领域已有突破,但小丝束碳纤维成本高,影响了下游企业应用的积极性。大丝束碳纤维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单线产能大幅提高,并可实现低成本生产,从而打破碳纤维高昂价格带来的应用局限。 然而,碳纤维技术有着森严的技术壁垒。中国石化组织上海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上海工程公司、国内知名设备制造企业等,联合北京化工大学、复旦大学等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之路。 于2018年成功试制出48k大丝束碳纤维,并贯通工艺全流程,成为国内第一家、全球第四家掌握大丝束碳纤维生产技术的企业。所生产的大丝束碳纤维含碳量在95%以上,力学性能优异,比重不到钢的1/4,强度是钢的7~9倍,且具有耐腐蚀的特性,可广泛应用于风能、太阳能、高铁动车、飞机部件等多个领域。 此外,中国石化既是大丝束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企业,也是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企业。截至目前,中国石化已拥有碳纤维相关专利251项、碳纤维复合材料专利46项,专利数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三。 中国石化表示,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加快产业布局,深化机制体制创新,推广应用场景。“十四五”末,中国石化将在多种工艺流程实现通用级、大丝束、小丝束、高性能等种类碳纤维产品的全面突破,进行总体布局,满足国家各个领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