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2年中国浙江省艾滋病感染率及由HIV进展为艾滋病的高危因素》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 门佩璇
  • 发布时间:2015-11-06
  • 本研究的目标是确定中国浙江省艾滋病感染率和由HIV进展为艾滋病的相关因素。研究从2008至2012年国家传染病监测网络中收集数据,使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回顾性的分析了中国浙江省的艾滋病感染率和高危因素。

    共收集9216名HIV阳性感染者,艾滋病进展率从2008年至2012年分别为33.9%、33.6%、38.1%、30.6%和25.9%。可以观察到自2010年后由HIV感染进展为艾滋病的率显著降低(Pearson χ 2 = 4341.9, P < 0.001)。研究发现,年龄是HIV感染向艾滋病进展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与同性传播导致HIV感染的患者相比,异性传播或血液传播HIV进展为艾滋病的风险比(HR)更低(异性传播HR = 0.695 , P = 0.007;血液传播HR=0.524,P = 0.015)。研究还发现,在2011-2012年诊断为HIV感染者和基线CD4 T细胞计数更高者是低艾滋病进展率的独立相关因素。与未接受HAART治疗者相比,CD+ T细胞计数在200-350个/mm3及350个以上者在HIV感染诊断后发展为艾滋病的可能性较小。

    该研究表明2008至2010年浙江省HIV感染进展为艾滋病的比率较高。而从2010年后则有所下降,这时正值广泛开展HAART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疾病进展速度。在高CD4 + T 细胞计数时就进行HAART治疗有助于减缓HIV进展为艾滋病。基于本研究结果,有效的HIV监测,HI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都能够显著地降低由HIV感染进展为艾滋病的速率。

相关报告
  • 《《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中英文全文PDF)》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李越
    • 发布时间:2006-10-17
    • 2006年1月24日,卫生部公布了一份由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完成的《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2005 Update on the HIV/AIDS Epidemic and Response in China)报告。据报告介绍,全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65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7.5万人;2005年新发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约7万人,因艾滋病死亡约2.5万人。此外,从各省的分布情况来看,河南省和云南省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最多,累计超过3万例,宁夏、青海、西藏3个省(区)报告数低于100例。 报告中指出,上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评估数为65万人,与2003年评估的84万人相比,约减少20万人,这不过是由于目前采取的评估方法比以往的评估方法更为合理,不能对这一数字保有任何乐观态度。此外,新发生的感染以注射吸毒和性传播为主,艾滋病正由卖淫、嫖娼等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到2015年,控制HIV/AIDS的蔓延,并使其转化化减少”是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MDGs)八项目标之一。但从2003年末MDGs的完成情况来看,中国恐怕难以完成这一目标,要求其加强措施力度。JICA今年已经完成了有关控制HIV/AIDS的技术合作项目事前评估,预计明年较早时间将开始实施。
  • 《孕产妇艾滋病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李越
    • 发布时间:2012-12-25
    • 探讨影响我国孕产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因素.方法 采用1:2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病例来源于2005年11月至2007年1月在新疆、河南、云南、广西等地区发现的325名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对照组为同地区、同民族、年龄相差不超过2岁、孕周相差不超过4周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阴性孕产妇共650名.结果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孕产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较小(OR=0.45,95% CI:0.29~0.72),有婚前性行为的孕产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是无婚前性行为者的3.27倍(95% CI:1.59~2.49).有多性伴的孕产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是无多性伴者的4.29倍.有过有偿采供血史的孕产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结论 孕产妇自身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行为特征以及性伴的行为特征都是影响其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主要因素.孕产妇本人受教育程度低,有多性伴、婚前性行为、有偿采供血史以及其性伴有吸毒、多性伴、有偿采供血史等高危行为,都会增加妇女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