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炔酸蓖麻油:一种新型通用的生物基平台,用于无催化剂和溶剂的胺基-炔点击反应》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16
  • 现如今,人口的迅速增长和随之而来的日益增加的能源和物质消耗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影响了地球的气候,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使用生物基构建块来可持续生产聚合物,有利于缓解这些问题。由丰度高、成本低、毒性低、可再生性质、以及丰富的功能化选项、易于操作,植物油(VOs)被认为是完美的可再生替代品,是取代石油衍生单体和聚合物的最合适候选。

    近日,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的Hakan Durmaz团队通过将蓖麻油与丙炔酸进行酯化反应,随后进行胺基-炔点击反应,开发了一种高度通用的新型生物基平台。由于丙炔酸酯的缺电子性质,胺基-炔点击反应在室温、无催化剂和溶剂(只要胺在室温下是低粘度液体)的条件下和5分钟内即可轻松进行。几种伯胺和仲胺均具有良好的反应性。此外,利用蓖麻油和多功能胺制备了热固性树脂,具有较好的热性能和类弹性体的力学性能。

    / 丙炔酸蓖麻油的合成 /

    在甲磺酸催化下,通过蓖麻油的羟基与丙炔酸酯化反应合成活化的炔烃官能化蓖麻油(方案1),1H NMR波谱如图1a所示。蓖麻油中甘油三酯单元的酯亚甲基质子(b)在4.26-4.13 ppm处观察到,而CH质子(a)在5.24 ppm,烯烃双键质子(d)在5.6-5.4 ppm。此外,在3.59 ppm处检测到与?OH基团相邻的甲烷质子(g)的特征信号。酯化后,3.59 ppm处的信号完全消失并转移到4.98 ppm。同时在 2.89 ppm处出现了新的峰(i),表明炔烃(≡CH)单元的引入。在FT-IR光谱中,看到酯化反应后羟基吸收峰(3440cm-1)消失,同时出现了≡CH(3257cm-1)和C≡C-(2113cm-1)的吸收峰,表明反应成功进行。

    方案1. 丙炔酸蓖麻油的合成。

    图1.丙炔酸蓖麻油的(a)1H NMR和(b)FT-IR光谱。

    / 胺基-炔点击反应 /

    丙炔酸蓖麻油与各种伯胺和仲胺在室温下进行体相反应,反应结果如表1所示。不管胺的结构如何,几乎都在5分钟内完成了胺基-炔点击反应,具有>99%的效率以及95%以上的收率。

    表1. 不同的胺进行胺基-炔点击反应结果。

    丙胺和丙炔酸蓖麻油经过胺基-炔点击反应后的产物1H NMR如图2所示(上方),末端炔烃(i)完全消失并出现新的峰,表明-C≡CH与丙胺充分反应生成烯胺结构。此外,烯胺结构中的?NH氢在7.82 ppm左右检测到,新形成的烯胺双键中的质子在1H NMR谱系取决于产生的异构体(E/Z)的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发现E / Z比率为24/76。 对于仲胺的点击反应,作者采用了乙二胺与丙炔酸蓖麻油进行,产物的1H NMR谱图如图2(下方)所示。不同之处器导致产生纯E型异构体,而非E和Z-异构体的混合物。这些结果表明伯胺和仲胺的氨基-炔点击反应进展顺利。

    图2. 丙炔酸蓖麻油与丙胺、二乙胺进行点击反应的产物的1H NMR谱图。

    / 通过胺基-炔点击反应制备热固性塑料 /

    随后作者使用四种不同的二胺(三乙烯四胺(TETA)、间苯二甲胺(MXDA)、哌嗪(PZ)以及Priamine 1071(DD))与丙炔酸蓖麻油通过点击反应制备热固性塑料(方案二)。与上述胺基-炔模型反应类似,丙炔酸蓖麻油和多官能胺之间的迅速发生反应,并在5 min内凝胶化。

    方案2. 通过胺基-炔点击反应制备的热固性塑料的示意图。

    图3a为所有热固性塑料的FT-IR光谱。可以看出炔基的特征吸收峰(3257和2113 cm–1)完全消失,此外在1600 cm–1处检测到烯胺双键的吸收峰,表明-C≡CH全部转化。通过记录1、3和5分钟时DD与丙炔酸蓖麻油的FT-IR光谱监测其凝胶化,可以看出2100 cm–1处炔丙基带的强度迅速下降。5分钟后,?C≡CH吸收峰完全消失,表明迅速发生凝胶化。

    通过丙酮萃取测定热固性塑料的凝胶含量(图3c),发现DD和TETA产生非常高的凝胶含量。DD和TETA的高反应性归因于它们的相容性,脂肪族性质和高功能。另一方面,PZ和MXDA产生的凝胶含量值相对较低,这种情况归因于PZ中仲胺的低反应性以及芳香环MXDA的碱度降低和空间位阻。

    图3. (a)四种热固性塑料的FT-IR光谱,(b)Priamine 107与丙炔酸蓖麻油在 2200–2000 cm-1 范围内不同时间间隔的 FT-IR 光谱以及(c)四种热固性塑料的凝胶含量(百分比)。

    采用TGA研究了四种热固性塑料在N2中国的热稳定性,如图4a,b所示。所有的热固性塑料在200 °C后开始缓慢分解,最大失重温度在300–400 °C范围内。 虽然胺的结构不会导致这些降解温度的显著变化,但残炭率(图4c)取决于所用胺的结构。此外,DSC结果显示由DD、PZ 、MXDA制备的热固性塑料Tg分别为13、26和32°C,而由TETA制备的热固性塑料则在8和36°C出现两个吸热峰,表明网络不均匀,主要归因于二胺刚性不同。最后,拉伸试验表明,所得热固性塑料为弹性体,伸强度低,断裂伸长率高。DD和TETA制备的热固性塑料拉伸强度分别为0.07 ± 0.02和0.1 ±0.03 MPa。

    图4. 四种热固性塑料的(a)TGA、(b)DTG以及(c)残炭率。

    / 总结 /

    在本工作中,作者开发了一种生物基平台,可以通过胺基-炔点击反应进行有效修饰。由于丙炔酸酯的缺电子性质,氨基-炔点击反应在室温下、无催化剂和溶剂的情况下,在5 min内轻松进行。此外,还成功地使用丙炔酸蓖麻油和多官能度胺制备了热固性塑料。所获得的热固性材料表现出更好的热性能,但机械性能较差。本研究中描述的多功能生物基平台有望对植物油进行快速直接的改性,并以实用的方式通过植物油实现各种聚合物结构,在未来用于各种应用。

  • 原文来源:https://newenergy.in-en.com/html/newenergy-2418045.shtml
相关报告
  • 《青岛能源所成功制备石墨炔基高效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0-24
    • 面临环境和能源方面的种种问题,新能源汽车产业获得了蓬勃发展。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网(Bloomberg NEF)报道,截止到2018年8月30日之前,全球电动汽车的累计销量约达到400万辆。电动汽车有别于传统汽车的重要组件是其电池系统。其中,燃料电池采用氢气作为原料,产物为水,是一种污染少、能量转化效率高的理想电池系统。然而,面临大规模商业化,燃料电池在成本方面还具有较大的阻力,其主要表现在电池阴极需要大量的贵金属铂基催化剂。铂基材料价格昂贵,储量有限,大大阻碍了燃料电池的可持续性、大规模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制备一种性能优异、价格低廉、储量丰富的新型阴极催化剂以替代铂基催化剂。   针对以上问题,在李玉良院士的指导下,青岛能源所黄长水研究员带领碳基材料与能源应用研究组设计了一种苯环中部分碳原子与氢相连的新型石墨炔基碳材料(HsGDY)催化剂。该材料的设计和实现是在研究组前期成功合成与应用大量石墨炔基材料的基础上完成的。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 Commun. 2018, 9, 3376)上,并被选为Highlight工作。   得益于HsGDY的独特结构,在对其进行后处理过程中,碳基材料与能源应用研究组准确控制了氮的掺入类型,选择性掺入对燃料电池阴极电催化最有效的吡啶氮原子,从而实现了优异的催化性能。同时,HsGDY具有六边形的大孔,其分子孔径达1.63 nm,有利于催化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产物的传质。通过电化学测试发现,吡啶氮掺杂的HsGDY在碱性条件下表现出了优于商业碳载铂催化剂的超高活性。其在0.85 V电位下的电流密度为商业碳载铂催化剂的1.6倍,同时具有比碳载铂更好的稳定性和抗甲醇中毒能力。吡啶氮掺杂的HsGDY作为新型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替代传统铂基催化剂,展现了巨大的潜力。这种通过碳材料结构设计,实现异原子的准确掺杂的方法,也为制备其他掺杂型纳米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重点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 《新型催化剂实现炔烃加氢制烯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郭建平团队与厦门大学副教授吴安安团队合作,在催化炔烃选择加氢反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合作团队利用金属配位氢化物,发展出一类新型碱土金属钯基三元氢化物催化剂,并应用于炔烃选择性加氢反应中,实现高选择性催化炔烃加氢制烯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炔烃是一类重要的化工产物,炔烃选择性氢化制烯烃是石油化工以及精细化工中的重要过程。目前研究较多的催化剂主要是金属合金、负载型单原子催化剂等。合作团队提出一种不同的催化剂设计策略,利用碱(土)金属稳定金属氢化物制备出三元配位氢化物催化剂,用于炔烃选择加氢反应,通过催化剂中的阴离子和碱土金属阳离子协同作用调控炔烃、烯烃及反应中间体的吸附与加氢能垒,实现炔烃高选择性氢化制烯烃。 郭建平表示,新型催化剂在活性中心组成、结构、反应动力学性质、催化作用机制等方面显著不同于常规多相炔烃选择加氢催化剂。该研究丰富了炔烃选择性加氢催化剂体系,并基于金属配位氢化物材料组成与结构的多样性,为寻找更加高效的炔烃选择性加氢催化剂提供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