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炼油业现季节性产量下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5-28
  • 据路透社近日报道,美国炼油厂将于今年第二季度迎来停工检修,与此同时,受加拿大原油价格走高、汽油生产利润率降低等因素影响,目前美国炼油业产量不及预期,预计工厂检修时间也将有所延长,或将直到今年夏季才能迎来“回暖”。

    数据显示,受利润降低、检修停产影响,今年4月初,美国炼油厂设备使用率明显下降,较去年同期下降幅度达到87.5%,创下近5年来的新低。

    分析指出,由于2018年美国馏分油需求增长明显,炼油企业顺势“马力全开”,导致美国汽油产量出现过剩,汽油利润也相应有所下滑。市场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美国汽油利润已低至3.64美元/加仑,为2009年来的最低点。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也发布数据称,今年4月,美国炼油厂产量与今年年初相比,下降幅度约为8.5%。其中,在原油精馏及催化裂解设备方面,3月底数据显示,炼油厂原油处理量已从今年1月初的1750万桶/日,降至1585万桶/日。

    事实上,按照惯例,美国炼油厂通常在年初进行停工检修,每年第二季度开始车用燃油的生产,为夏季消费高峰做好充分储备。然而,此前为防治大气污染,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新规,要求从2020年1月1日起,全球船舶最大硫排放量需从目前的3.5%降至0.5%。导致市场预期低硫燃料油需求将全面增长。为此,美国炼油厂不得不进一步升级生产设施。同时,低硫燃料油利润也相对更高,众多美国炼油厂纷纷开始为低硫海运燃料生产做准备。

    另有分析指出,加拿大原油价格上涨也是美国炼油产量下滑的原因之一。此前,加拿大原油因供应过剩而低价售出,在阿尔伯塔省要求原油减产后,加拿大原油价格有所回升。

    根据能源咨询机构RefinitivEikon近日发布的报告,美国主要的炼油企业目前的开工产能均低于市场预期,这其中包括瓦莱罗能源(ValeroEnergy)公司、马拉松石油(MarathonPetroleum)公司,以及HollyFrontier公司等。

    据了解,HollyFrontier公司已下调了其原油加工量,较此前计划减少5000桶/日。与此同时,瓦莱罗能源公司和BP等企业也已制定了炼油厂的停工检修计划。其中,位于田纳西州的瓦莱罗能源公司旗下炼油厂将对其6.5万桶/日的液态催化裂解设备进行停工检修,检修期限为60天。同时,BP也关停了位于印第安纳州的Whiting催化裂解装置,产量将减少41.35万桶/日,检修期限为30天。

    不过,有行业分析指出,美国炼油产业的“产量低迷”局面可能在今年夏季出现转机。夏季作为美国汽油使用高峰时期,汽油库存很可能降至低点,炼油厂利润将有所回升。

    另外,市场分析机构IHSMarkit分析师SusanBell同时表示,到2020年初低硫海运燃料新规开始实施之际,美国的众多炼油厂也将从低硫燃油的利润增长中获得资金回流。

相关报告
  • 《世界炼油业2019年利润将普遍下降新增产能创纪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3-04
    • 2019年,世界炼油行业将面临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原油价格震荡起伏、新增能力集中投产、开工率和利润下降、技术创新加快等挑战。 据IMF2019年1月21日最新统计,201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与上年持平,达到3.7%,仍处复苏阶段,但下行风险加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2018年经济增长率达到6.6%,仍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世界炼油业在经济继续增长、石油供需趋向平衡、原油价格中低位运行的有利条件下,出现炼油能力稳步增长、新增能力陆续大规模投产、装置开工率及炼油利润毛利保持在较高水平、油品质量升级加快、技术创新驱动作用增强等新趋势。 石油供需趋向平衡,原油价格中低位震荡运行,有利于拓宽炼油增长空间 石油市场供需状况是决定炼油产业发展空间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全球石油需求增长放缓,供应增加,石油市场供需基本面保持宽松。据国际能源机构(IEA)2019年1月19日发布的《石油市场报告》统计,201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为9920万桶/日,比2017年增长130万桶/日,增幅1.3%;预计2019年石油需求量将增长140万桶/日,增速1.4%。从原油生产情况来看,2018年原油供应量达到9970万桶/日,较2017年增加220万桶/日,增长2.2%,石油市场基本面由2017年的供应过剩40万桶/日增加到50万桶/日,供需基本面宽松,供应过剩增长。预计未来几年以美国为代表的非欧佩克国家原油产量还将持续上升,原油供应宽松局面将继续,全球原油需求仍将持续增长,2019年将突破1亿桶/日大关,新增需求中,70%以上将来自亚洲国家。 石油供需基本面情况直接反映到原油价格的变化上。自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呈断崖式下跌后,2015、2016年均价基本在55美元/桶左右波动。2018年起原油价格出现回升,全年布伦特原油均价达到71.69美元/桶,涨幅达31%;WTI原油年均价为64.90美元/桶,涨幅达27.6%。10月3日,布伦特原油和WTI原油价格分别创下86.29美元/桶和76.41美元/桶的近4年高点;但12月24日,布伦特原油和WTI原油价格又分别跌至50.47美元/桶和42.53美元/桶的一年多来最低点。随着经济增长下行风险加大、地缘政治因素更趋复杂多变、石油需求增速继续放缓、国际贸易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持续,相关机构预测2019年国际油价持续增长动力不足,呈宽幅震荡走势,基本在55~70美元/桶范围波动。如EIA预测布伦特原油均价2019年为61美元/桶,2020年为65美元/桶。世界银行预测2019年至2020年度平均油价将保持在67美元/桶的水平。摩根士丹利预计2019年布伦特原油均价为61美元/桶,低于此前预测的69美元/桶;WTI原油均价为54美元/桶,低于此前预测的60美元/桶。汇丰银行预计2019年布伦特原油均价为64美元/桶,低于此前预测的80美元/桶,2020年可望达到70美元/桶。 炼油能力稳步增长,炼油项目进入规划建设高峰期,新建炼厂向大型化发展 2018年炼油能力稳步增长,炼油投资加大。综合各机构统计,2018年全球炼油能力达到49.5亿吨/年,比2017年净增长了0.45亿吨/年。据美国《烃加工》杂志统计,2018年世界炼油行业的总投资高达460亿美元,主要用于满足油品需求增长和/或油品质量升级要求的炼厂扩能/改造和新建。 新增炼油能力绝大部分位于亚太、中东。亚太地区,中国、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炼油能力持续增长。美国炼油业受益于“页岩革命”带来的成本优势,出现明显增长态势。2018年美国第二大独立炼油商马拉松石油公司收购了美国排名第五的独立炼油商Andeavor,两家公司合并后炼油能力达到1.5亿吨/年,超过瓦莱罗公司成为美国第一大独立炼油商,改变了美国炼油格局。欧洲炼油能力经过前几年的萎缩关停潮后已保持平稳发展,而中东以沙特为代表的产油国继续推进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战略,炼油能力在快速增长中。2018年投产的几个大型项目包括我国2000万吨/年的恒力石化和1000万吨/年的越南宜山炼化项目。 世界炼油工业继续向大型化、规模化发展。规模在2000万吨/年以上的炼厂达31座,其中有21座位于亚洲和中东。部分新建项目的能力向3000万吨/年以上发展。美国《烃加工》杂志评出的2018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炼油项目为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2000万吨/年吉赞炼厂项目,该项目投资70亿美元,预计2019年建成后将成为沙特最大的炼油项目。我国的两个民营石化项目——4000万吨/年浙江石化项目、2000万吨/年恒力石化项目被列入最具影响力的石化项目提名。浙江石化I期2000万吨/年炼油也即将在2019年一季度建成投产。此外,我国盛虹石化、中科炼化、广东石化等几个大型项目都在加紧建设中,未来两年内将有大量新增产能投产,我国的炼油产业格局面临重塑,也必然将对国际炼油格局产生影响。 据《烃加工》杂志新建项目数据库统计,截至目前全球已宣布的新建炼油项目有400多个。其中亚太约占30%,中东约占23%,欧洲/俄罗斯/独联体约占15%,拉美约占12%,美国约占10%,非洲约占7%,加拿大约占3%。预计到202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的炼油能力将增加约1.8亿吨/年,中东地区炼油能力将提高约1.3亿吨/年,这两个区域将占新增炼油能力的75%左右。其中投资100亿美元的3250万吨/年的尼日利亚Dangote炼厂计划于2019年底或2020年初投产,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单系列炼厂。该项目包括一套3250万吨/年的原油蒸馏装置,设计生产2000万吨/年的汽柴油,还包括360万吨/年的聚丙烯,300万吨/年尿素。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的KNPCAL-ZOUR新建炼厂项目,炼油能力达到3075万吨/年,建成后将成为中东最大的炼油厂,计划于2019年下半年投产运营。马来西亚1500万吨/年的RAPID炼化一体化项目刚于2019年1月底建成投产。 有报道称,目前世界最大的炼油基地——6200万吨/年的印度信诚工业贾姆纳格尔炼油中心也正在考虑继续新增3000万吨/年加工重质含硫原油的炼油能力。 IEA预计,2019年将是自1970年代后世界新建炼油能力投产最多的一年,新增能力将达到1.3亿吨/年,而当年市场仅能消化一半新增产能,将会面临产能严重过剩、毛利急剧下降的风险,会导致市场竞争更趋激烈,部分小规模企业关停,部分新建项目延期,世界炼油格局将可能重新洗牌。 全球炼厂平均开工率和毛利率虽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整体出现明显下滑 据IEA统计,2018年全球炼厂的原油加工量达到41.1亿吨/年,创历史新高,2019年将增加到41.7亿吨/年。从全球范围来看,炼厂开工率为83%左右,较2017年略有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中美国炼厂开工率表现最为优异,全年平均开工率90%,最高时曾达到95%的峰值,已接近极限;亚太地区炼厂开工率达85%;欧盟地区由于前几年关闭了约1亿吨/年的炼油能力,炼厂开工率保持在88%左右;我国炼油能力达到8亿吨/年,炼厂原油加工量达6.04亿吨/年,比上年增长6.8%,开工率提高到75.5%,但仍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结构性过剩形势依然严峻。 由于2018年原油价格上涨,世界主要炼油中心的利润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作为世界最大炼油中心的美国墨西哥湾地区的炼油毛利下降到8.12美元/桶,降幅在14%;而美国中西部地区由于加工原油价格较低,加工WTI原油的炼厂毛利达13.53美元/桶,较上年提高了8.5%;特别是部分掺炼页岩油的炼厂,炼厂毛利高达19.41美元/桶;西欧地区由于需求下降,炼厂经营利润明显下降,2018年仅为4.54美元/桶,毛利降幅在24%左右;亚太地区由于油品市场供大于求,新加坡炼油毛利下降到5.05美元/桶,下降了13%。 影响炼油毛利的因素比较复杂,包括加工原油的价格、原油类型、装置结构、地理位置等。业界认为,虽然近期的中低油价可以使炼厂毛利保持较高水平,但从中长期来看,由于油品需求增速放缓,炼油能力过剩,在世界多数地区,炼厂不可能持续出现高达86%开工率和超过10美元/桶的高额毛利。特别是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炼厂,短期虽受益于低油价,但中长期毛利前景并不明朗,地区间的毛利差距还将加大,北美和中东毛利可保持相对稳定,欧洲和亚洲毛利下降。预计由于炼油能力增长超过需求增长,2019年炼油毛利将普遍下降,2020年以后,由于开始实施国际海事组织的新船用燃料油法规,中馏分油需求上升,炼油业的开工率和利润有可能恢复增长。 清洁燃料质量标准加速升级,IMO低硫船用燃料油新规即将实施,投资与成本压力加大 随着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对清洁燃料的质量与环保要求更趋严格。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汽柴油质量升级步伐加快。欧洲油品质量标准始终引领全球,从2014年起在欧盟即开始执行欧Ⅵ标准,汽油和柴油的硫含量不大于10ppm。日本在2010年以前已限制汽油硫含量不大于10ppm。美国从2017年1月1日起,执行TierⅢ油品标准,将汽油硫含量降至10ppm。除发达国家或地区外,发展中国家的清洁燃料标准也在大力追赶世界领先水平。如印度自2018年4月1日起越过相当于欧Ⅴ的BS5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执行相当于欧Ⅵ标准的BS6清洁燃料标准(硫含量不大于10ppm)标准。 目前我国的油品质量标准已领先于大多数国家,居世界领先水平。我国已自2019年1月1日起执行国6A汽油和国6柴油标准,国ⅥB汽油标准则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执行。从主要国家汽柴油标准进步可看出,硫含量是汽柴油质量升级中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汽柴油硫含量降至10ppm及以下是国际趋势。预计到2025年,除非洲、中东、拉美、东南亚部分地区外,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汽柴油硫含量均要降至10ppm及以下。 除进一步提高车用汽柴油质量标准外,船用燃料油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国际海事组织(IMO)对远洋船舶燃料油的硫含量提出了严格要求:自2015年1月起,硫排放控制区(ECAs,指波罗的海、北海、美国和加拿大的沿海地区、美国加勒比海地区等4个排放控制区)的船用燃料油硫含量要降至0.1%;自2020年1月1日起,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船用燃料油硫含量从3.5%减少到不超过0.5%的标准。预计2020年全球船用燃料油的需求将达到3.2亿吨/年。为满足新标准,大幅度降低硫含量,生产供应含硫0.5%的低硫船用燃料油对炼油企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炼油企业需要投资新建或改造渣油加氢、焦化、溶剂脱沥青等转化装置以提高渣油加工能力,多产中馏分油,少产燃料油,以最大限度地将高硫重质燃料油升级为低硫馏分燃料油。欧洲、美国和我国的部分炼油企业已开始采取应对措施,提高低硫燃料油产量,为即将于2020年1月实施0.5%硫含量的全球船用燃料油新规做准备。
  • 《太平洋变暖对季节性预报的挑战》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0-01-10
    •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是北太平洋最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形式,其特征是马蹄形海面温度异常模式。PDO对海洋生态系统、渔业和农业产生重大影响,20世纪末PDO的位相转换被认为是近几年全球变暖停滞的一个影响因素,因此,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确定PDO的可预测性非常重要。PDO有冷暖两个位相。在PDO冷位相时,热带太平洋的温度较低,澳大利亚的年代际降水量往往高于平均值。在暖位相,则相反,降雨量低于平均水平。PDO还调节诸如厄尔尼诺这样的气候变化,厄尔尼诺是导致澳大利亚西北部和东部出现温暖和干燥气候的主导因素,该气候条件会增加森林火灾和干旱的风险。 当处于PDO冷位相时,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澳大利亚降雨量和地表温度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由于PDO的可预测性较差,导致预测厄尔尼诺可能造成的影响变得更加困难。研究发现,随着地球变暖,PDO将变得不那么可预测,因为气候变暖导致PDO的寿命显著缩短。研究人员使用不同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研究发现,PDO的可预测性随着气候变暖的强度而急剧下降。尽管PDO冷位相与较冷的热带太平洋温度有关,但冷位相表现为塔斯曼海和澳大利亚东南部附近海表温度较高。温度升高可以刺激渔业的高产量,但温度升高会通过海洋热浪和珊瑚白化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这些结果对预测多年时间尺度上的区域气候以及气候变异提出了挑战。在目前的气候下,我们可以预测未来大约八年的PDO事件,但到21世纪末,预测期可能会缩短到三年。 准确预测PDO的能力有助于决策者了解和规划冷暖海洋条件。渔业和水产养殖部门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管理与这些情况有关的生产风险,同样也可以支持这些部门以及保险公司作出战略和投资规模决策,特别是在评估多年期风险方面。长期预报也有助于规划养殖行为,提高收获水平,以建立与环境条件有关的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由于太平洋的年代际振荡可以持续一段时间,即从一个季节、六个月,或者长达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能够在这些时间尺度上预测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有助于对鱼类分布或丰富度变化进行规划。CSIRO目前正在开发更好的预测模型,以帮助决策者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减少风险。这些发现将帮助我们减轻温室效应对PDO的负面影响。许多人都熟悉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在气候中的作用,但可能会感到惊讶的是,有更大的力量在发挥作用,如PDO,它影响我们的海洋环境,以及极端气候现象。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19-0663-x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