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是宇宙中最轻的基本粒子,但它们的确切质量仍是未解之谜。三十年来,物理学家持续探索这一问题,因为电子中微子、陶中微子与缈子中微子这三类已知中微子的质量,不仅深刻影响了宇宙的诞生与结构演化,更可能为揭示基本粒子质量起源机制提供关键线索。
然而研究中微子绝非易事。这种粒子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极其微弱,探测仪器极难捕获其直接踪迹。正因如此,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研究团队研制的高灵敏度探测器,在近期一项针对电子中微子质量的实验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采用了由NIST研制的微型传感器阵列——过渡边缘传感器(TES)。这些作为高灵敏度温度计的设备由超导薄膜构成,始终被维持在超导态(零电阻导通)与常态电阻之间的临界温度点。在此狭窄温区内,每个TES能探测到低至百万分之一开尔文的微小温升。
在位于意大利的HOLMES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微量放射性同位素钬-163嵌入与各TES热耦合的金膜中。金膜中的钬核每秒约有一次会捕获其轨道电子,该捕获过程是放射性衰变的关键环节——钬-163在此过程中逐步转变为镝-163并释放电子中微子。
虽然每个电子中微子都携带能量逸离金膜,但新生成的镝原子所释放的全部能量(表现为微小温升)仍留存于金膜内,最终被TES传感器阵列精准捕获。
根据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电子中微子能够带走的最小能量恰好等于其自身质量。实验中,电子中微子带走的能量越少,镝原子获得的升温能量就越多。
在为期两个月的观测中,研究人员通过TES阵列测量了数百万次放射性衰变过程中镝原子获得的热能。数据分析表明,电子中微子的最大可能质量不超过27电子伏特(eV)。作为参照,电子的质量为511,000 eV。
位于德国卡尔斯鲁厄的KATRIN中微子实验设定了更严格的质量上限。但HOLMES作为探路者实验,其升级版本通过延长观测时间,将有望突破KATRIN目前的测量精度极限。
这项由多国机构合作完成的研究(参与单位包括瑞士、法国、意大利的米兰国家物理研究所、米兰-比可卡大学、阿塞吉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热那亚大学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已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Most stringent bound on electron neutrino mass obtained with a scalable low temperature microcalorimeter array. DOI:10.1103/s9vl-7n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