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计划在月球上开展固态电池实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2-26
  • 想要在太空中使用固态电池,听起来不像是什么新鲜事。但问题在于,这项技术在地球上,也尚未普及。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初创企业,希望尽快在月球上开展电池实验。之所以如此积极,是因为它看到了未来月球探索的光明前景。诸如ispace等私营或国有机构,都在竞相将机器人和实验仪器送往月球。但在抵达这颗卫星之后,需要考虑长时间没有太阳照射的后备能源方案。

    有太阳和没太阳,月球上会经历极端的温差。想要找到一种足够承受这种温度波动,但仍能有效储存能量的电池,对月球探索有着重大的意义。

    固态电池,或许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解决方案。与普通电池相比,其采用了固态电解质,你可以将它简单认作传统锂离子电池的超级版本。

    为了帮助带电粒子从电池的两极之间移动,锂离子需要依赖于一种易燃的液体作为电解质。遗憾的是,即便在地球上,这种液体也会造成一些问题。

    在高温下,电解质可能导致电池失效起火、甚至让手机等设备爆炸。在低温环境下,电解液会被冻成固体,导致电池大幅衰减。

    作为对比,固态电池中的电解质,经过了特别精心的设计。尽管没有使用液体来包裹,这种固态材料仍能帮助离子来回移动。

    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固态电池研究员、博士生FrancescoPagani表示:

    固态电池无需液体来包裹一切,而是将不同的部分堆叠成固体层,且能够让电池变得更加紧凑与传统锂离子电池相比,固态电池能够保存更多的能量、充电速度也更快。

    理论上,它能够更好地经受月球的剧烈温差,从阳光照射下的260ㄈ(127℃)、到阴影下的-280ㄈ(-173℃)。就算过热,也不会轻易燃烧或爆炸。

    虽然在极端的低温下,固态电池的充电速度会变慢,但至少它可以在太空环境下存活。如果换成锂离子电池,根本就没有考虑的必要。

    据悉,规划中的月球固态电池,将由日本的NGKSparkPlug制造。虽未确定这种固态电池的确切规格,但已知其将使用陶瓷材质的电解质(特点是相当稳定,因此极受欢迎)。

    目前其计划做一些相当基本的测试,以验证电池是否能够在月球的真空环境中存活和保持电荷,其希望这项实验能够拓展太空电池的可行性。

相关报告
  • 《华为 | 公布固态电池专利》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08
    • 11月5日,华为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一项硫化物固态电池的专利,题为《掺杂硫化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该专利旨在解决硫化物固态电池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金属锂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间的界面副反应问题,进而提升电池的寿命和稳定性。这一创新技术被业内视为固态电池发展的重要突破,为高效、安全的电池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创新技术背景:优化界面稳定性 随着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固态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及安全性,被视为未来电池技术的主流路径。硫化物固态电池在离子电导率、快充性能以及耐高温方面优于氧化物固态电池,但其金属锂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的界面反应却对电池的使用寿命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一技术瓶颈,华为的研发团队提出了一种氮元素掺杂的硫化物材料,显著提升了电解质对金属锂的稳定性。氮元素作为掺杂基团,可与锂结合形成Li?N,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副反应的发生,延长了电池的循环寿命。 华为新专利的技术细节与优势 晶体结构与材料设计:该专利的掺杂硫化物材料采用立方晶型结构,在晶胞中掺入氮元素,能够与锂(Li)结合形成Li?N,这种设计在阻止材料与金属锂的副反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池性能提升:掺杂硫化物材料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并能够显著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这种材料可作为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使用于锂离子电池中,有助于提高能量密度、延长寿命,并具备更好的安全性和快充性能。 产业快速发展,多方布局固态电池 近期,固态电池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进。10月24日,“北京亦庄”宣布国内首条全固态锂电池量产线投产,具备年产50安时全固态电池的能力。两天后,江西于都的500MWh全固态电池量产线正式投产并发布产品,这标志着中国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与此同时,太蓝新能源将联合长安汽车于11月7日发布新的固态锂电池技术,展示固态电池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前景。 产业界的龙头企业也纷纷投入固态电池研发。宁德时代已在10Ah级全固态电池上进行试验,计划在2027年实现小批量量产;清陶能源计划2025年实现10万辆级别的固态电池量产。卫蓝新能源则在北京开工建设固态电池项目,预计2027年可以实现电池在整车上的小规模验证。整体来看,业内普遍预期到2025年半固态电池有望量产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到2030年全固态电池将逐步实现大规模商用。 市场前景广阔,概念股走势强劲 东方证券指出,全固态电池早期将优先应用于消费电子、高端电动车及航空航天市场,到2030年在动力电池和消费电池中的渗透率将分别达到2%和10%。集邦咨询预测,到2027年前固态电池的产量将达到GWh级别,2030年其应用规模将突破10GWh,而电池的单位瓦时价格预计在2035年有望降至0.6-0.7元,为其大规模推广创造经济基础。 华为专利的发布也带动了A股市场中固态电池相关概念股的表现。据统计,固态电池指数自9月以来涨幅超35%。其中,南都电源的涨幅超过180%,璞泰来、德福科技、容百科技等多家企业涨幅也超过50%。此外,蓝海华腾、万向钱潮、新宙邦等公司均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应称已布局硫化物固态电池的研发。珠海冠宇作为消费电池供应商,开发了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其电池样品能量密度达400Wh/kg,并具备安全性和长寿命优势,预计未来有望在消费电子中实现大规模量产。 技术推动市场变革 华为的硫化物固态电池专利不仅为固态电池技术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也进一步奠定了其在电池领域的研发实力。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张和储能系统需求的快速增长,固态电池的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技术路线逐步清晰。 未来数年,固态电池将逐步替代现有锂电池技术,推动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高效、安全发展。华为在此领域的技术突破,尤其在材料和界面稳定性上的创新,将为行业带来更高效的电池解决方案,有望成为未来绿色能源应用的关键驱动力。
  • 《GS汤浅开发新型硅电极制造固态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1-21
    • 日本电池制造商GS汤浅正在提升其在动力电池领域的竞争实力。 外媒报道称,GS汤浅开发了一种硅金属电极,这种可以带来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长的使用寿命。与现有的锂电池相比,其能量密度可以增加两倍。 GS汤浅表示,这种极具前途的硅金属电极可以用于开发固态电池,为电动汽车提供三倍能源。现在需要进一步改善该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计划在2025年在电动汽车电池中大规模使用硅金属电极。 金属硅拥有4200 mAh/g的理论容量,比锂离子电池高数倍。但由于硅金属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会发生相当大的体积膨胀,因此尚未大规模导入使用。 GS汤浅宣布,它已经提高了金属硅电极电池的库仑效率和循环性能, 主要方法是找到硅金属的最佳粒径和电极结构,以及使用多种不同的导电添加剂。 这改善了硅金属电极的电极可成形性,并且还显示出电极电导率的提高产生更好的放电性能。 此前,GS汤浅宣布与博世合作开发新型电池技术,研发出两倍于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且成本降低一半的新型电池,目标是在2020年投入市场。但由于博世在2018年宣布不会生产电芯,这使得该合作项目没有持续下去。 不过,GS汤浅的新型电池技术项目在日本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 2018年,GS汤浅与丰田、松下、日产、本田等企业成立了一个产业联盟,在日本政府的帮助下开展下一代固态电池项目的开发研究,共同推进固态电池的产业化。 2019年夏天,丰田宣布将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亮相旗下的固态电池电动汽车,而GS汤浅正是丰田该项目的合作伙伴之一。 除了研发新型电池之外,GS汤浅也在扩充其动力电池产能,并将目光从亚洲转向欧洲市场。 日前, GS汤浅在欧洲大陆的第一家电池工厂正式竣工,即将进入生产阶段,向其欧洲汽车合作伙伴的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供应锂离子电池。 该工厂是GS汤浅于2018年投资29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26亿元)在匈牙利米什科尔茨建造其第一家欧洲电池工厂,将有51名员工开始生产。该项目还获得了匈牙利政府4.65亿匈牙利福林(约合人民币1106万元)的资金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