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产业逐渐告别“小散乱”》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zhaowanyu
  • 发布时间:2017-08-16
  •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电池成本占新能源乘用车全部生产成本的40%至60%,其技术进步对整个电动汽车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动力电池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以及技术路线的逐渐成熟,未来的动力电池将向着更安全、更长寿、充电速度更快的方向发展。

      近日,银河证券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动力电池的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比亚迪、CATL、沃特玛、国轩高科、天津力神,五大动力电池企业的合计市场占有率已接近7成。专家表示,随着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升,将有效改善市场小、散、乱的局面,大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得到加强,从而加速动力电池进步的步伐,更好地支撑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市场格局发生变化

      “目前,中国锂电池产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集中度明显偏低,且缺乏技术积累和创新,导致资源严重分散,市场无序竞争。”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秘书长张雨坦言,这使得中国锂电池产业始终大而不强,无法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格局,也无法在与外部竞争时形成合力。

      但过去一年,从行业品牌竞争格局来看,无论是快充领域,还是慢充领域,动力电池市场都呈现出了品牌集中程度进一步提高的局面。数据显示,前五大动力电池企业的合计市场占有率已高达近70%。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的市场集中度更高,前四名占据84%的份额,三元电池的前四名则占据60%份额。

      集中度提升的背后是整个市场的大幅增长。记者了解到,2016年动力电池出货量达到27.8GWh,同比增长近80%。其中,客车、乘用车、物流车的出货量占比分别为56%、32%和12%,客车依然是最大的应用市场,但乘用车的占比正在快速提升。在电池类型方面,由于在客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磷酸铁锂电池的占比仍高达70%以上,高能量密度的三元电池在乘用车和物流车领域的优势明显,出货量近6GWh,渗透率约20%。

      “出现这种变化,归根结底还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发挥作用。”微宏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市场副总裁宋寒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在政策的刺激下,大量资本进入到了动力电池行业,对初期的行业发展也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小、散、乱的品牌格局终究难以满足终端客户的真正需求,少数拥有核心技术优势、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能够更好地获得客户的信赖和认可,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近两年,动力锂电池市场已经成为全球锂电池市场快速增长的最大引擎。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统计,中国已成为全球锂电池发展最活跃的地区。2016年,中国锂电池市场规模约为1115亿元,动力锂电池需求605亿元,同比增长65.8%。2020年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到2015年的5倍。

      补贴退步倒逼转型

      2016年底,备受业界关注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正式出炉。新政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门槛、建立了惩罚机制,且补贴金额退坡,即地方财政补贴不得超过中央财政单车补贴额的50%;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各类车型2019年至2020年中央及地方补贴标准和上限,在现行标准基础上退坡20%。

      有观点认为,在补贴退坡的影响下,2017年动力电池市场会出现大幅滑坡。以动力电池应用最广泛的客车市场为例,8米至10米的纯电动客车,补贴从最高的40万元下降到最高20万元,降幅达到50%。巨大的补贴降幅可能带来电动客车销量的下滑,进而导致动力电池市场增速减慢。

      “不可否认,随着补贴的退坡,对动力电池市场带来了消极影响,但要说市场会出现大幅滑坡则未必。”宋寒表示,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积极应对挑战,通过产品技术升级、优化生产管理、优化供应链等方式控制产品成本,为终端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秦兴才认为,补贴退坡带来的压力确实很大,但是一个产业不能只靠国家补贴。目前动力电池行业正处于快速扩充阶段,下阶段行业将会重新“洗牌”。

      “高快长”成未来趋势

      动气电池企业能否跟上政策退坡的进程,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能否在提升电池安全、寿命和能效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

      “动力电池行业的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低端重复产能将被淘汰,优质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宋寒说,根据调整后的最新补贴政策来看,未来5年内,补贴将逐步退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客户的采购决策。具备技术优势、品牌优势、规模优势的企业,在产品性能、客户口碑、成本分摊等方面要优于其他企业,更容易获得客户的信赖,拿到订单。

      目前,锂电池产业的技术路线很多,要想真正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推广,让消费者更加放心、便捷地使用新能源汽车,选择和发展“高安全、快充、长寿命”电池技术是必然趋势。首先,安全是电池需要首要考虑的问题。其次,电池需要具备快充的能力才能够满足消费者机动性的需求,长寿命更是汽车设计的基本原则,这也保证二手车辆流转成为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从技术路线来看,当前市场上已经呈现出了坚持走慢充路线的企业逐步开始向快充路线渗透的局面,从近期的一些企业公告可以看出,不少慢充路线的代表性企业推出了快充产品。

相关报告
  • 《动力电池产业逐渐告别“小散乱”》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zhaowanyu
    • 发布时间:2017-06-24
    •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电池成本占新能源乘用车全部生产成本的40%至60%,其技术进步对整个电动汽车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动力电池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以及技术路线的逐渐成熟,未来的动力电池将向着更安全、更长寿、充电速度更快的方向发展。   近日,银河证券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动力电池的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比亚迪、CATL、沃特玛、国轩高科、天津力神,五大动力电池企业的合计市场占有率已接近7成。专家表示,随着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升,将有效改善市场小、散、乱的局面,大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得到加强,从而加速动力电池进步的步伐,更好地支撑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市场格局发生变化   “目前,中国锂电池产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集中度明显偏低,且缺乏技术积累和创新,导致资源严重分散,市场无序竞争。”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秘书长张雨坦言,这使得中国锂电池产业始终大而不强,无法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格局,也无法在与外部竞争时形成合力。   但过去一年,从行业品牌竞争格局来看,无论是快充领域,还是慢充领域,动力电池市场都呈现出了品牌集中程度进一步提高的局面。数据显示,前五大动力电池企业的合计市场占有率已高达近70%。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的市场集中度更高,前四名占据84%的份额,三元电池的前四名则占据60%份额。   集中度提升的背后是整个市场的大幅增长。记者了解到,2016年动力电池出货量达到27.8GWh,同比增长近80%。其中,客车、乘用车、物流车的出货量占比分别为56%、32%和12%,客车依然是最大的应用市场,但乘用车的占比正在快速提升。在电池类型方面,由于在客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磷酸铁锂电池的占比仍高达70%以上,高能量密度的三元电池在乘用车和物流车领域的优势明显,出货量近6GWh,渗透率约20%。   “出现这种变化,归根结底还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发挥作用。”微宏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市场副总裁宋寒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在政策的刺激下,大量资本进入到了动力电池行业,对初期的行业发展也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小、散、乱的品牌格局终究难以满足终端客户的真正需求,少数拥有核心技术优势、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能够更好地获得客户的信赖和认可,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近两年,动力锂电池市场已经成为全球锂电池市场快速增长的最大引擎。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统计,中国已成为全球锂电池发展最活跃的地区。2016年,中国锂电池市场规模约为1115亿元,动力锂电池需求605亿元,同比增长65.8%。2020年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到2015年的5倍。   补贴退步倒逼转型   2016年底,备受业界关注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正式出炉。新政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门槛、建立了惩罚机制,且补贴金额退坡,即地方财政补贴不得超过中央财政单车补贴额的50%;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各类车型2019年至2020年中央及地方补贴标准和上限,在现行标准基础上退坡20%。   有观点认为,在补贴退坡的影响下,2017年动力电池市场会出现大幅滑坡。以动力电池应用最广泛的客车市场为例,8米至10米的纯电动客车,补贴从最高的40万元下降到最高20万元,降幅达到50%。巨大的补贴降幅可能带来电动客车销量的下滑,进而导致动力电池市场增速减慢。   “不可否认,随着补贴的退坡,对动力电池市场带来了消极影响,但要说市场会出现大幅滑坡则未必。”宋寒表示,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积极应对挑战,通过产品技术升级、优化生产管理、优化供应链等方式控制产品成本,为终端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秦兴才认为,补贴退坡带来的压力确实很大,但是一个产业不能只靠国家补贴。目前动力电池行业正处于快速扩充阶段,下阶段行业将会重新“洗牌”。   “高快长”成未来趋势   动气电池企业能否跟上政策退坡的进程,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能否在提升电池安全、寿命和能效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   “动力电池行业的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低端重复产能将被淘汰,优质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宋寒说,根据调整后的最新补贴政策来看,未来5年内,补贴将逐步退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客户的采购决策。具备技术优势、品牌优势、规模优势的企业,在产品性能、客户口碑、成本分摊等方面要优于其他企业,更容易获得客户的信赖,拿到订单。   目前,锂电池产业的技术路线很多,要想真正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推广,让消费者更加放心、便捷地使用新能源汽车,选择和发展“高安全、快充、长寿命”电池技术是必然趋势。首先,安全是电池需要首要考虑的问题。其次,电池需要具备快充的能力才能够满足消费者机动性的需求,长寿命更是汽车设计的基本原则,这也保证二手车辆流转成为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从技术路线来看,当前市场上已经呈现出了坚持走慢充路线的企业逐步开始向快充路线渗透的局面,从近期的一些企业公告可以看出,不少慢充路线的代表性企业推出了快充产品。
  • 《我国动力电池实现技术重要突破》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19-03-28
    • 记者从中国锂离子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新能源公司获悉,近日该公司研发团队攻克动力电池正极和负极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出比能量(质量能量密度)达304Wh/kg的样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业内分析认为,目前宁德时代的技术突破已获得实验成功,随着相关的技术逐渐进入市场化应用阶段,将显著提升国产动力电池核心竞争力。 据业内介绍,锂离子动力电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但电池的能量密度成为产业化瓶颈。“电池的能量密度,是指电池平均单位体积或质量所释放出的电能。”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说,“如何进行能量密度的提升,成为制约电池发展的世界性难题。” 据透露,锂电池包括正极、负极、电解质、膈膜等多个关键部分,正负极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地方,相当于人体“任督二脉”。“由于目前负极材料的能量密度远大于正极,正极材料就成了‘木桶的短板’。”吴凯说,提高能量密度就要不断升级正极材料。 “批量稳定供应高性能的高镍正极材料是关键技术难点。”吴凯说,为此,宁德时代依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单位的协同开发,逐步实现了国产高镍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及应用。 宁德时代公司还瞄准负极材料的硬伤。目前业内大多采用石墨作为负极材料。随着对续航里程需求的升级,石墨已不能满足市场对电池能量密度的期望,硅基负极材料被看作是“替代者”。 “传统硅基材料的应用,主要采用碳包覆技术,但多次循环后包覆的碳材料会破碎、脱落,导致电池循环性能不佳。”吴凯说,宁德时代转向研究人造电解质界面膜包覆技术。历时两年多,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人造电解质界面膜包覆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其循环性能表现显著优于国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