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研院等在Nature Reviews Methods Primers创刊号发表“DNA折纸术”领域引导性综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03
  • 近日,Nature系列新上线期刊Nature Reviews Methods Primers邀请DNA纳米技术领域多个国家的知名学者,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樊春海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李江研究员,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Hao Yan教授、耶鲁大学Chenxiang Lin教授,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Friedrich C. Simmel教授、杜伊斯堡-埃森大学Barbara Saccà教授、马普研究所Na Liu教授,丹麦奥胡斯大学Kurt V. Gothelf教授等,共同撰写了题为 “DNA origami” (DNA折纸术)的领域引导性综述,并发表于该刊2021年1月的创刊号上,编辑同期配发了PrimeView进行推介。

    Nature Reviews Primers综述通常围绕一个重要主题,邀请跨地区跨学科的多名顶尖学者合作撰写,旨在面向更为广泛的读者,概述该主题相关方向的发生发展、方法与应用。

    发表于Nature Reviews Methods Primers创刊号的《DNA折纸术》

    DNA折纸术(DNA origami)是DNA纳米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该方法发明于2006年(Nature 2006),即利用上百条短单链DNA作为“订书钉”,辅助折叠一条长达数千碱基的噬菌体基因组单链DNA,并自组装形成预先设计的结构。近年来,DNA折纸术迎来了快速发展,目前几乎可以定制任意形状的复杂几何结构,包括各种实心或者镂空的3D结构、复杂曲面结构、可以动态变构的纳米装置与纳米机器人等等。多种界面友好的DNA折纸设计软件也先后出现,大大降低了DNA折纸术的门槛,使初学者也可以方便地设计定制的折纸结构,从而推动了整个领域的繁荣发展。

    该引导性综述论文概述了DNA折纸术的设计、合成、纯化、表征、保存等方法,并且对于不同技术路径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进行了论述。以DNA折纸作为模板或框架,可以定制纳米级精度的金属、矿物、有机分子、生物大分子等材料的纳米结构。论文展示了DNA折纸术在多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前沿应用,包括微纳制造、纳米光子学/电子学、生物成像、生物催化、药物递送、生物物理学、生物计算与纳米机器等。同时,本文也讨论了DNA折纸术面临的一些挑战,例如缺陷控制、结构稳定性等,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论文对DNA折纸术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设想。如,引入更加模块化、自动化的设计与合成理念,并将这些理念推广到其他的大分子的微纳制造领域;构建多尺度精确(精度跨越亚纳米到厘米尺度)的DNA结构;制造具有智能的DNA或RNA机器人,并在动物和人体内工作,实现真正的智能诊疗应用。可以预期,在DNA折纸术诞生十五年之际发表该论文有望推动这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吸引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加入,催生更多的理论与技术创新,并共同推动DNA纳米技术在交叉学科领域中的应用与突破。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发表黑磷生物应用综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7-12-20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王怀雨研究员和喻学锋研究员合作撰写的题为 “ Few-Layered Black Phosphorus: From Fabrication and Customization to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 (少层黑磷:从制备、个性订制到生物应用)的综述论文应邀发表于材料学领域的重要刊物 Small ( 2017, 170283 , 影响因子 8.643 )。   近年来,与石墨烯一样拥有二维层状结构的黑磷展现出卓越的电学和光学特性和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先进院喻学锋研究员团队近三年在该领域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先后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 Advanced Materials 、 Angew Chem. 等刊物发表黑磷相关 SCI 论文 20 多篇,有 10 篇论文被选为期刊 “ 封面故事 ” , 6 篇论文当选 ESI 高被引论文。   在本综述中, 作者首先介绍了黑磷作为一种新兴二维材料的各种独特性质,尤其是作为生物医用材料应用所固有的生物安全性和降解特性。文章总结了近年来黑磷作为二维材料的各种合成方法;针对黑磷在生物医用降解过快的问题, 文章 进一步介绍了对二维黑磷进行个性定制的物理 / 化学修饰方法。该综述还归纳了二维黑磷及其经过订制后在 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并对此方面的研究 进行了展望 。 该综述 通过对黑磷用作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概述 也 能够 启发对其他二维材料 在此领域 的创新研究。   本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研究重点计划、中国科学院青促会,深圳市孔雀团队,广东省领军人才计划等项目资助。
  • 《DNA'折纸'在纳米机器的新兴领域崭露头角》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9-20
    • 就像蒸汽机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微晶体管引发了数字时代一样,由DNA制成的纳米级设备正在开启生物医学研究和材料科学的新纪元。 “科学”杂志在埃默里大学化学教授Khalid Salaita和Wallace H. Coulter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生Aaron Blanchard的“透视”文章中描述了DNA机械装置的新兴用途。乔治亚理工学院和埃默里分校。 这篇文章预示着一个新的领域,布兰查德称之为“DNA机械技术”,以设计生成,传递和感知纳米级机械力的DNA机器。 Salaita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家一直擅长制造比人的头发还要小数百倍的微型设备。制造功能性的纳米设备要比其小数千倍,这更具挑战性。但是,使用DNA作为组成部分,可以构建极其复杂的纳米器件,因为DNA部件是自组装的。“ DNA或脱氧核糖核酸以编码和存储遗传信息的形式由四个化学碱基组成: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 DNA碱基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可以相互配对 - A与T和C与G配合.DNA的合成链可以与来自噬菌体的天然DNA链结合。通过移动链上的字母序列,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创建不同形状的方式将DNA链结合在一起。 DNA链的刚度也可以很容易地调整,因此它们可以像一块干意大利面条一样保持笔直,或像弯曲的意大利面一样弯曲和卷曲。 使用DNA作为建筑材料的想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生物化学家Nadrian Seeman开创了DNA纳米技术。该领域使用链DNA制造纳米级的功能性设备。制作这些精确的三维结构的能力始于一种新奇的绰号DNA折纸,产生了诸如世界的微观地图之类的物体,以及最近有史以来最小的井字游戏。 DNA板。 对新奇物体的研究继续为DNA的机械性质提供新的见解。这些见解推动了制造能够产生,传递和感应机械力的DNA机器的能力。 “如果你将机械设备的这三个主要组件放在一起,你就会开始获得锤子,齿轮和轮子,你可以开始制造纳米机器,”Salaita说。 “DNA机械技术扩大了涉及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机会。它就像发现一个新的大陆并开辟新的领域来探索。” 这种装置的潜在用途包括纳米胶囊形式的药物递送装置,当它们到达目标位置时打开,纳米计算机和纳米机器人在纳米级装配线上工作。 基因组学工业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诊断的DNA自组装的使用进一步推动了DNA机械技术的发展,使得DNA合成成本低廉且易于获得。 “可能任何人都可以梦想纳米机器的设计并使其成为现实,”Salaita说。 他以创建一把纳米剪刀为例。他说:“您知道您需要两个刚性杆,并且它们需要通过枢轴机构链接。” “通过修补一些开源软件,您可以创建此设计,然后转到计算机上并下达订单以自定义合成您的设计。您将在试管中收到订单。您只需将试管中的内容放入解决方案中,让您的设备自组装,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它是否按照您认为的方式工作。” Salaita的实验室是全球仅有的100个从事DNA机械技术前沿研究的实验室之一。他和布兰查德(Blanchard)开发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基于DNA的合成马达,最近在《纳米快报》上对此进行了报道。 Salaita研究的重点是绘制和测量细胞的推拉方式,以了解有关人体免疫系统的机械力的更多信息。 Salaita开发了首批用于细胞的DNA测力计,提供了一个分子在活细胞整个表面上施加到另一个分子的机械力的第一张详细视图。绘制此类力图可能有助于诊断和治疗与细胞力学有关的疾病。例如,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移动方式不同,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差异是疾病的原因还是结果。 2016年,Salaita使用这些DNA测力计为T细胞(免疫系统的安全卫士)的机械力提供了第一个直接证据。他的实验室展示了T细胞如何使用一种机械的“握手”或拖船来测试它们遇到的细胞是敌还是友。这些机械拖船对于T细胞是否发起免疫反应至关重要。 Salaita解释说:“您的血液包含数百万种不同类型的T细胞,并且每个T细胞都经过进化以检测某种病原体或外来物质。” “ T细胞使用这些机械拖船不断采样整个身体的细胞。它们结合并拉动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如果结合牢固,则表明T细胞已发现异物。” Salaita的实验室基于最近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的论文中的这一发现。 Emory化学研究生马荣(Rong Ma)领导的工作完善了DNA测力计的灵敏度。他们不仅能够以轻微的力量检测到这些机械拖船,而且几乎是回形针重量的十亿分之一,它们还可以捕捉到眨眼间短暂拖曳的证据。 该研究对免疫系统所涉及的机械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见解。萨拉塔说:“我们发现,除了进化以检测某些外来物质外,T细胞还将对外国特工施加非常短暂的机械拖船。”拖船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外源物质与T细胞受体的匹配程度。 该结果提供了一种预测T细胞免疫应答强度的工具。 Salaita说:“我们希望该工具最终可以用于微调个别癌症患者的免疫疗法。” “它可能潜在地帮助改造T细胞来治疗特定的癌细胞。” ——文章发布于2019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