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解析不同生物反应器流体动力学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3-16
  • 生物反应器被广泛用于生物制药和再生医学行业。药物研发依赖于绕着轨道型直径摇晃的小型多孔板,而用于大规模生产的生物反应器通过搅拌产生晃动。这些不同的方法产生了不同的流体动力学,致使实验室成果升级到工业规模非常困难。

    一个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通过将针对搅拌式生物反应器的分析技术应用于轨道摇晃生物反应器(OSB)的流体动力学分析,为两者架起了桥梁。通过粒子图像测速将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测量结果结合起来,该团队重建了OSB流动的三维模型,并且明确了OSB内拟序结构的关键特征。他们日前在美国物理联合会(AIP)出版集团所属《流体物理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一成果。

    “在最新研究中,我们利用了两种不同的分解技术。这使得我们辨别出反应器内流体振荡的主导模式。”论文作者之一Andrea Ducci介绍说,“第一对模式控制自由表面的移动以及细胞的通气,第二对模式则同罐体的集流传输相关。”

    摇晃的生物反应器提供了较低的剪切应力以及氧传递的完整自由表面。氧传递是一种柔和的涡流,对于培养哺乳动物细胞至关重要。本征正交分解(POD)依据能量分出模式等级,而动态模式分解(DMD)根据频率对其进行排列。Ducci介绍说,其团队首次利用这些技术分析了OSB。

    研究人员利用有限时间李雅普诺夫指数(FTLE)分析评估了反应器分散营养物的效果。同时,该团队测量了OSB中流体的两个不同弗劳德数(Fr)。Fr是无量纲量,将流动惯性和重力关联起来并且被用于预测生物反应器内流体何时与其轨道同相或者脱节。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19117.html
相关报告
  • 《中试规模流化床反应器生物质气化过程中流体动力学行为的二维和三维对比分析》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8-08-02
    • 进行了二维和三维模拟,以预测中试规模沸腾流化床反应器整个气化过程的行为。对流化床内复杂的流体力学现象进行了特别关注。通过与实验气化运行和从中试流化床收集的流化曲线对比,验证了实现的多相欧拉-欧拉数学模型。通过对网格敏感性的研究,得到了合适的二维和三维计算域。对两种构型的流化床内固体分布、混合分离现象和二元混合传热进行了比较研究。三维仿真结果表明,实验结果提高了预测性能。此外,三维模拟显示了更好的偏析程度,而二维模拟显示了更好的混合指数,同时也有低估反应堆传热行为的倾向。主要发现表明,无论何时考虑定量值时,二维和三维模拟的固体分布都与某些近似一致,而在绝对条件下,则会出现较大的差异。二维构型在很大程度上错误地反映了较高的表面气体速度。研究还发现,较高的表面气速会引起两种构型的较大差异。最后,这两种构型都成功地描述了一般趋势,然而,二维模拟在每次精度要求不高时都是合适的,而三维模拟应该考虑到准确的预测。 ——文章发布于2019年2月
  • 《我科学家以硫同位素解析雾霾物源和形成机制》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8
    •  本报合肥12月17日电(记者丁一鸣、常河)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同时,该研究还对欧洲文物、古建筑和雕像表层黑色硫酸盐壳的形成提出了新的解释,对历史遗迹保护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受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的共同影响,当前,雾霾已成为严重环境问题之一,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们首先系统采集了华北不同地质时代代表性煤矿的煤样品,然后在1000摄氏度条件下对这些煤进行燃烧实验,进而收集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样品,最后对颗粒物样品中的硫酸盐组分进行高精度硫同位素测试。”团队介绍。 结果显示,煤与其燃烧产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具有显著差异。结合理论计算,研究人员发现煤燃烧产生了非质量硫同位素分馏。前人的研究表明,非质量硫同位素分馏主要出现在22亿年之前的岩石样品中,因此煤的燃烧代表了一种新的非质量硫同位素分馏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团队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煤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与华北雾霾颗粒物中硫酸盐的同位素组成非常相似。前人对华北雾霾硫酸盐的硫同位素异常组成存在不同认识,而煤燃烧实验结果证明,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物源之一。 研究人员还发现,相似硫同位素的异常组成也出现在欧洲文物和雕像以及古老建筑物等表面的黑色硫酸盐壳体上。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科学家的研究证明黑色硫酸盐壳体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其中大气污染和火山喷发均可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硫同位素的系统分析,研究人员提出燃煤排放是欧洲雕像、建筑物等历史遗迹上硫酸盐壳的重要物源,这一结论与当时欧洲在工农业发展过程中大量使用煤产生的大气污染历史高度一致。 此次研究结果为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等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证据,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也充分体现了硫同位素在解析现代及历史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