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质内DNA依赖的干扰素调节因子激活物在HBV复制中的作用》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编译者: 肖宇锋
  • 发布时间:2016-01-19
  • 目的 观察细胞质内的DNA依赖的干扰素调节因子激活物(DAI)对HBV复制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影响机制. 方法 首先将siDAI与HBV1.3复制型质粒pHY106共转染HepG2细胞,实验分两组:一组转染后6h,提取细胞总RNA,实时定量RT-PCR检测细胞内干扰素诱导的含三角形四肽重复蛋白(IFIT)1与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水平.另一组在转染后第4天收集细胞上清液,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sAg与HBeAg的表达水平;抽提细胞内的HBV核心颗粒,Southern blot 检测细胞内HBV复制中间体(松弛环状DNA、双链线性DNA、单链DNA).然后将siDAI、siTBK与HBV1.3复制型质粒pHY106共转染HepG2细胞,同样方法检测转染后细胞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的表达.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 siDAI转染导致了胞内DAI表达下调;DAI表达水平下降后HBV的复制与病毒蛋白表达受到了抑制:HBsAg和HBeAg的相对表达水平在siDAI组分别为0.0195±0.0050、0.0140±0.0040,在空白对照组为0.3150±0.0200、0.0124±0.0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70,P<0.05;t=7.777,P<0.05);且抑制效果呈剂量依赖性.下调DAI后,对HBV诱导的IFIT1、白细胞介素6表达没有影响(P>0.05).同时下调DAI和TBK1后,HBV蛋白表达仍然受到抑制. 结论 下调DAI能抑制HBV的复制与蛋白表达,其机制与Ⅰ型干扰素及核因子-κB信号通路无关.

相关报告
  • 《恩替卡韦和干扰素序贯作用对 HepG2.2.15细胞HBV DNA复制的影响 》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编译者:肖宇锋
    • 发布时间:2016-10-11
    •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ntecavir,ETV)与干扰素(IFNα-2b)序贯作用对HepG2.2.15细胞HBV DNA复制的影响。方法将培养HepG2.2.15细胞分组,单独组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ETV的配制液(1.5μg/ml、5μg/ml、10μg/ml)或 IFNα-2b配制液(5000 IU/ml、10000 IU/ml、15000 IU/ml);联合组中联合加入ETV和IFNα-2b配制液;序贯组中先后加入ETV和IFNα-2b序贯配制液。在不同时点,采用MTT法检测HepG2.2.15细胞增殖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水平,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上清液中HBsAg与HBeAg水平。结果随着时间延长,序贯组对HepG2.2.15的HBV DNA复制抑制作用明显大于其他两组(P<0.05);对HBsAg与HBeAg的抑制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加强(P<0.05)。结论 ETV与IFNα-2b序贯作用于HepG2.2.15细胞,对HepG2.2.15细胞HBV DNA复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作用强于单独或联合使用。
  • 《Cell丨I型干扰素驱动的结核病易感性的早期细胞机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2-03
    • 2023年11月28日,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Cell期刊上发表了题为Early cellular mechanisms of type I interferon-driven susceptibility to tuberculosis的文章。 结核分枝杆菌 (Mtb) 每年导致160万例死亡。活动性结核病与嗜中性粒细胞驱动的I型干扰素 (IFN) 特征相关,但结核病发病机制的细胞机制仍知之甚少。 该研究发现,在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Mtb感染期间,间质巨噬细胞 (IMs) 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pDCs) 是I型IFN的主要生产者,并且pDCs位于人Mtb肉芽肿附近。pDCs的耗竭降低了Mtb负担,提示pDCs与结核病发病机制有关。在IFN驱动的疾病期间,研究人员观察到大量含有DNA的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 (NETs) 被描述为激活pDCs。I型IFN受体的细胞类型特异性破坏表明IFN作用于IMs以抑制Mtb控制。单细胞RNA测序 (scRNA-seq) 表明I型IFN应答细胞在其对IFNγ 的应答中是有缺陷的,IFNγ是对Mtb控制至关重要的细胞因子。研究人员建议pDCs衍生的 I型IFNs作用于IMs,以允许细菌复制,从而进一步推动中性粒细胞募集和活动性结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