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率先破译花生栽培种全基因组》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2-27
  • 日前,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破译了花生栽培种基因组,成果总体处于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花生是世界重要油料作物和第二大植物蛋白来源,中国花生单产、总产和消费量均居于世界首位。花生属有近 80 个物种,却只有一个栽培种,该基因组大、重复序列比例高、组装难度大,全基因组测序一直未能突破,严重影响了花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及花生产业的升级。

    据课题组负责人庄伟建教授介绍,该团队历时十多年,与武汉未来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广西、河南、广东和中国农科院等花生科学家和台湾成功大学等单位,联合攻克这一世界难题,并通过福建农林大学官网向世界公布了该研究数据和成果(http://peanutgr.fafu.edu.cn)。此举使花生的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精准育种等成为可能,大大提高花生遗传改良效率,缩短育种周期,有助于培育更高产、优质、抗病、安全新品种。

    专家组认为,花生栽培种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对花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助于阐明栽培种花生的起源和进化规律,有助于系统解析生产量、品质、抗性等关键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为推动花生育种取得新的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 原文来源:http://peanutgr.fafu.edu.cn
相关报告
  • 《世界首次!我科学家成功破译古小麦全基因组—》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6-28
    • 世界首次!我科学家成功破译古小麦全基因组. . 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下放大20倍的古小麦。吉林大学教授崔银秋研究团队供图 日前,我国科学家在古代小麦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测定并分析了距今约3800年的小麦全基因组序列。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破译古代小麦全基因组,该研究提出了普通小麦从青藏高原边缘到长江流域的扩散路线,为理解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农业传播提供了跨时间维度上的直接证据。 这项研究由吉林大学教授崔银秋研究团队与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宫磊研究团队合作完成。据崔银秋介绍,六倍体普通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普通小麦驯化始于大约1万年前近东的新月沃地,然后向西扩散到欧洲,向东扩散到东亚,但小麦进入中国的传播途径仍不清楚。 为探寻传播路径,经过约10年时间的研究,两支团队克服了古植物中DNA含量极低、降解损伤严重,古植物DNA研究对实验环境要求高等困难,从距今3800年的单粒小麦种子中成功提取到其基因组DNA,并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中国新疆小河和古墓沟墓地出土的7粒古代小麦种子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序列组装。基因组数据分析和形态学观察都证明出土的小麦为六倍体普通小麦,古代小麦与中国西南地区现存的普通小麦地方品种的密切关系。 崔银秋说,青藏高原现代地方品种与古代小麦高度相似的等位基因频率,为小麦向高原传播的西南途径提供了更加直接有力的分子依据。这项研究也提出了普通小麦从青藏高原边缘到长江流域的扩散路线,为中国种植的现存小麦地方品种的栽培起源、扩散和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信息,将对现代小麦育种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相关研究成果已在植物学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The Plant Journal》在线发表。
  • 《中国科学家率先完成菊花全基因组测序》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2-12
    • 12月7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和安利植物研发中心对外发布消息称,由他们共同发起的科研团队,在菊花全基因组计划获重大进展的同时,还完成了重要的药用菊花品种——杭白菊的全长转录组遗传信息发掘。此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次完成菊属植物菊花全基因组测序的国家。 研究人员表示,“菊花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是本草基因组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该工作不仅对研究菊属的物种多样性研究、菊花的遗传进化机制研究和分子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研究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多倍体药用菊花——杭白菊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面对菊花的复杂染色体遗传结构以及丰富的种质资源多样性,进行菊花基因组测序对于揭示菊属物种的起源进化及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对此,201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和安利植物研发中心共同开启科研攻关,最终利用纳米孔测序技术突破复杂基因组测序,在菊属植物研究中迈出了人类认知的重要一步。 全基因组测序是对未知基因组序列的物种进行个体的基因组测序。全基因组测序能检测个体基因组中的全部遗传信息,其准确率可高达99%。可谓是基因组最为全面的研究方案。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好比绘制了一张物种基因地图,对植物来说,科学家可按图索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培育更高产、抗病、美观的优质新品种。 据了解,菊属植物染色体结构复杂,包含从2n=18到8n=72之间的各种染色体组结构。生产上作为菊花茶使用的菊花(以著名的杭白菊为例)是一个复杂的多倍体物种,有多套二倍体亚基组成。菊属植物是一个非常大的种类,包括菊组和苞叶组两大分支,在每一个品种之下又有数量不等的栽培种,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此次完成菊属植物全基因组测序,将有助于培育更具观赏价值,更具药用价值的菊属植物。 而被广泛熟知的野菊花、甘菊、菊花、异色菊等,都属于菊组,该分支植物主要特点为全部总苞片草质,边缘白色、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膜质。 面对菊花的复杂染色体遗传结构以及丰富的种质资源多样性,进行菊花基因组测序对于揭示菊属物种的起源进化及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对此,201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和安利植物研发中心共同开启科研攻关,最终利用纳米孔测序技术突破复杂基因组测序,在菊属植物研究中迈出了人类认知的重要一步。 作为该科研团队成员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博士宋驰表示,他们在全球率先使用纳米孔测序这一最新的测序技术,完成了高等植物中全基因组测序,并克服了之前在二代测序技术时代解决不了的高杂合、高重复基因组组装的难题,此举必将极大推动植物基因组,尤其是药用植物基因组研究的发展,是本草基因组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突破。 该科研团队透露,相关研究成果和基因组数据自即日起,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官网及安利植物研发中心学术研究网站公布,免费向全世界研究菊花的学术团队和非盈利组织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