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化所等揭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可见光-近红外光谱特征》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20
  •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何宏平、博士谭伟与香港大学等合作,通过对含稀土的黏土矿物和典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剖面可见光-近红外光谱特征的系统研究,确定了能够有效指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矿体风化程度、稀土含量以及原岩性质的光谱参数,为快速探查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新方法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究发现,离子吸附态的Nd3+、Dy3+、Ho3+、Er3+和Tm3+在730-870、805、641、652和684nm波段出现特征峰,且稀土元素Nd在740nm、800nm等波段吸收强度的二阶导数与风化壳中稀土元素含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可作为评价风化壳稀土品位的有效光谱参数;光谱曲线中1396nm、1910nm波段强度及其比值(M1396_2nd/M1910_2nd)与化学蚀变指数(CIA)明显相关,是野外圈定风化壳内稀土矿体位置的有效参数。

    研究还发现,由均一原岩形成的风化壳的光谱参数具有连续性变化特征,因而M1396_2nd、M1910_2nd、M1414_2nd和M1396_2nd/M1910_2nd等光谱参数沿风化剖面变化趋势可作为识别风化壳原岩变化的判定依据,也是有效示矿指标之一。

    相关成果发表在Economic Geology、Applied Clay Sciences上。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重点部署项目等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
相关报告
  • 《滇南发现超大规模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4-06-27
    • 日前,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王学求团队研究成果为依托,滇南地区首次发现潜在资源量达超大型规模、富含轻稀土和重稀土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快速圈定富含中重稀土矿床是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急需解决的科学难题。为此,王学求团队通过中国地球化学基准研究,发现轻稀土矿轻重稀土比值大于5.0、重稀土矿轻重稀土比值小于3.5,可作为中重稀土矿找矿判别标志。根据这一判别标志,团队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作为中重稀土找矿靶区。
  • 《滇南发现超大规模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4-08-21
    • 6月26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王学求团队经260个钻孔验证,165个钻孔达到工业品位,确定了云南省红河州马鞍底超大型、勐桥大型、贾沙大型、大寨中型4个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潜在资源量(稀土氧化物)100万吨。这是在滇南地区首次发现潜在资源量达超大型规模、富含轻稀土和重稀土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快速圈定富含中重稀土矿床是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急需解决的科学难题。团队通过中国地球化学基准研究,发现轻稀土矿轻重稀土比值大于5.0,重稀土矿轻重稀土比值小于3.5,可作为中重稀矿找矿判别标志。此次发现形成了从区域战略选区到矿区普查和详查的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系列,填补了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空白,对重新认识我国稀土矿的分布规律和高海拔区稀土元素超常富集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完善我国稀土产业布局、助力西南地区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