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多样性带来稳定性: 跨生态系统的亚线性增长和竞争共存》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16
  • 2024年3月15日,麦吉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Diversity begets stability: Sublinear growth and competitive coexistence across ecosystems的文章。

    世界范围内物种多样性的丧失使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如何维持稳定性。虽然早期的生态学思想和经典观察表明稳定性随着多样性的增加而增加,但生态学理论做出了相反的预测,导致了长期存在的 “多样性-稳定性辩论”。

    该研究表明,如果增长与生物量的次线性幂律 (指数 <1),这个难题可以解决,表现出一种类似于个体发育模型的群体自我调节形式。研究人员表明,具有亚线性增长的人群之间的竞争性相互作用不会像逻辑斯谛增长那样导致排斥,而是促进了更高多样性的稳定性。该模型将理论与经典观察重新对齐,并预测了大规模的宏观生态模式。然而,它做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预测: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会加速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相关报告
  • 《Science | 1900 至 2050 年陆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全球趋势和设想方案》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29
    • 2024年4月25日,德国生物多样性综合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 Science 期刊发表了题为Global trends and scenarios for terrestrial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from 1900 to 2050的文章。 基于广泛的模型相互比较,研究人员评估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在历史重建和未来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情景中的趋势。根据一系列指标估算,20 世纪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了 2% 到 11%。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增加了数倍,而调节服务则适度减少。 展望未来,可持续发展政策有可能减缓因土地使用变化和对提供服务的需求而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失,同时减少或扭转调节服务的减少。然而,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似乎会增加,尤其是在高排放情景下。该评估确定了建模中仍然存在的不确定性,但也有力地表明,要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目标,还需要在政策方面做出新的努力。
  • 《【策应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④】构建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增强长三角城市群全球竞争力》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06
    • 6月1日召开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提出,要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研究规划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圈。落实这一战略部署,需要长三角地区加快构建高质量一体化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深化,全球产业竞争,正从最初的单要素生产投入,企业供应链整体优化,向构建产业集群、创新集群,并最终向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演进。创新生态系统实质是多个创新主体之间,基于某些技术、人才、规则、文化、运作模式、市场等共同的创新要素而形成的,相互依赖、共生共赢,并且具有一定稳定性、独立性的一种组织体系,是打造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撑。长三角构建高质量一体化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不仅有利于形成区域内政府与市场的协调关系,降低行政壁垒带来的制度成本,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而且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城市、产业的协同互补,激发更多的知识创造和创新活动。打造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创新生态系统,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集聚全球优质资源,构建开放创新的生态体系。长三角地区要以包容的胸怀、开放的心态、前瞻的视野,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集聚包括人才、技术、资本、知识等优质资源,形成全球化创新合作网络,促进知识流动与成果转化。联动发展代表产业未来趋势、体现前沿尖端的新兴产业,聚力增加集成电路、纳米材料、能源科技、光子科技、类脑智能、生命科学、计算科学、环境保护等重点前沿产业领域的原始创新供给。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并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国际一流企业。推进经济社会和科技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创新友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二是强化创新要素市场建设,促进创新资源自主聚合。构建区域内一体化的要素市场,促进创新要素的孵化、集聚与优化配置。推进各地要素市场建设规划对接,建立统一的市场法规体系,健全创新要素市场管理的各项法规和制度,促进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各创新要素市场协同发展,增强创新生态系统的活力。在长三角区域范围内规划建设兼顾有形交易的综合实体市场和信息化的网络市场,实现有形、无形互补,线上线下互动。加强创新要素市场主体的培育,促进主体之间相互协同,突破创新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壁垒,实现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强化创新要素市场的环境支持,促进要素市场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新要素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区域创新要素市场运行机制。 三是加强功能性创新平台建设,在区域内建立范围更大、层次更高的产学研联盟,网络化推进协同创新。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以补链强芯的发展思路,全方位引进国外一流的创新平台或搭建海外科技合作创新载体,着力创建长三角地区国际一流的功能性创新载体。在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环节,建设一批公共创新平台。依托张江综合性国家中心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围绕国家重点前沿产业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构建重大基础研究平台,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在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和产业共性技术领域,以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行业公共创新平台为载体,以网络化的协同创新,解决产业重大技术难题。 四是重视创新环境支撑,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助于吸引集聚创新资源,提高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促进创新主体之间互动,是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撑。在长三角区域内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整合优化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加强区域内政策需求供给、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提升众创空间的标准,推进“互联网+”融合创新,加强创业孵化载体同其它创业服务机构的协同,以及孵化载体之间融通,打通企业成长的孵化载体链条。建立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对接机制和服务平台。提升区域内财务法律、评估代理、知识产权等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水平,整合创新平台服务资源,构建区域内创新创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作者:胡俊峰,南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江苏沿海沿江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