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能源所揭示高镍锂电池热失控真凶,为高比能电池安全设计迎来新思路》

  • 来源专题:宁夏重点产业科技信息服务
  • 编译者: 刘 悦
  • 发布时间:2025-09-28
  • 随着电动汽车与储能产业的飞速发展,市场对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需求持续攀升。在众多正极材料中,高镍层状材料(LiNixCoyMnzO2, x≥0.6,简称NR-NCM)因其高比容量、良好倍率性能和较低成本,成为当前商业化的主流选择。然而,伴随能量密度提升而来的严重安全隐患——特别是热失控(TR)风险,成为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关键瓶颈。

    青岛能源所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长期致力于高比能、高安全电池体系的设计,前期通过表征设备及研究方法的创新,系统阐述了电池热失控过程中负极界面产气及气体串扰行为,揭示了负极产氢及其穿梭反应对电池放热反应的影响机制。

    在电池热失控过程中,除了负极,高镍正极对电池热失控也具有重要影响。前期研究表明,热失控过程中,正极引发的放热链式反应主要通过两条路径:一是体相结构失稳与氧释放:高温下高镍材料易发生相变(层状→尖晶石→岩盐相),晶格氧析出并与电解液、负极反应,引发剧烈放热;二是表界面副反应加剧:高电压态下高活性过渡金属与电解液反应,锂脱嵌导致的晶格应变会诱发微裂纹,加速副反应。为了提升电池安全性,究竟该优先优化材料体相结构稳定性,还是抑制界面副反应,这一相互交织的难题亟待破解。

    近期,固态能源技术中心通过系统对比不同镍含量(Ni60, Ni80, Ni90)电池在循环老化前后的热失控行为,并结合多种原位-非原位测试手段,通过材料-界面-电池多尺度表征技术,定量分析热失控不同阶段的界面反应及正极材料相变释氧主导作用,揭示了在高镍电池(≥80%)体系中,热失控主要由正极/电解液界面放热反应主导,而非传统认为的氧释放;而在中低镍电池中,晶格氧释放及后续反应才是热失控的关键驱动因素。

    进一步,研究团队深入探讨了高镍体系中界面反应引发的热失效机制,通过原子层面的实验表征结合仿真模拟,揭示了正极/电解液界面的恶性循环路径:材料各向异性体积变化与H2-H3相变诱发裂纹→加速电解液渗透→副反应产气→气体压力助推裂纹扩展→进一步加剧反应。这种自加速的“反应-产气-开裂”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不可控的级联热失控。

    该研究首次建立起微观结构失效与宏观热失控行为的定量关联,为高镍电池安全设计指明方向:对于超高镍体系,需重点阻断界面反应链(如强化界面包覆、开发耐氧化电解液);为对于中低镍体系,应着力提升体相结构稳定性(如梯度掺杂、单晶化)。这项发现打破了“体相优先”的传统思维定式,为破解高镍电池安全困境提供了理论基础,有望推动新一代动力电池在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双重指标上实现跃升。目前,研究团队正在开展基于该原理的工程化应用验证。

    上述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期刊,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硕士研究生姜兆轩及刘成奥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崔光磊研究员、许高洁副研究员、黄浪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文/图 黄浪)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9/d5ee01431j

    Jiang, Z.#, Liu, C.#, Huang, L.*, Zhu, S., Zhang, X., Wu, R., Gong, T., Wu, Y., Guo, L., Han, P., Ma, J., Xu, G.*, & Cui, G*. (2025). Interfacial reactions take the lead: Elucidating the dominant role of cathode–electrolyte interactions in triggering thermal runaway of high-nickel lithium-ion batterie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原文来源:https://qibebt.cas.cn/news/kyjz/202508/t20250818_7906661.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新技术可实现锂电池热失控预警》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0-25
    •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暨南大学合作团队成功研制出可植入电池内部的高精度、多模态集成光纤器,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对商业化锂电池热失控全过程的精准分析与早期预警。 电池热失控是制约电动汽车与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导致电池热失控的根源是电池内部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链式副反应”,从局部短路到大面积短路,电池内部温度快速提升,最高可达800摄氏度以上,从而引发电池起火爆炸。因此,亟须深入理解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演变机制,并提出早期预警策略,以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而溯源电池热失控发生的内在诱因、厘清各分步反应之间的耦联关系、揭示热失控主导机制与动力学规律、前移热失控预警时间窗口,是从根本上解决储能安全问题的核心。 然而,由于电池的密闭结构和内部复杂的反应机制,电池内部核心状态参量检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无法保证。如何科学、及时、准确地预判电池安全隐患,成为当前一个国际性科学难题。 为此,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可植入电池内部的多模态集成光纤原位监测技术,设计并成功研制出可在1000摄氏度高温高压环境下正常工作的多模态集成光纤传感器,实现了对电池热失控全过程内部温度和压力的同步精准测量,攻克了热失控极端环境下温度与压力信号相互串扰的难题,提出了解耦电池产热和气压变化速率的新方法,首次发现了触发电池热失控链式反应的特征拐点与共性规律,实现了对电池内部微观“不可逆反应”的精准判别,为快速切断电池热失控链式反应、保障电池在安全区间运行提供了重要手段。 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可以实现一根光纤在电池的多个位置同时监测温度、压力、折射率、气体组分和离子浓度等多种关键参数。届时,光纤传感技术与电池的结合将会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安全检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 《100Ah磷酸铁锂软包电池的热失控特性及产气行为》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4-07
    • 作者:叶锦昊1, 侯军辉2, 张正国1,3, 凌子夜1,3, 方晓明1,3, 黄思林2, 肖质文2   单位:1. 华南理工大学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 厦门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3. 广东省热能高效储存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引用:叶锦昊, 侯军辉, 张正国, 等. 100 Ah磷酸铁锂软包电池的热失控特性及产气行为[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5, 14(2): 636-647. DOI:10.19799/j.cnki.2095-4239.2024.0764 本文亮点:1.本研究以100Ah大容量软包磷酸铁锂电池为对象,系统探讨其在不同SOC条件下的产热机制与热失控后内部形貌变化,揭示了大容量软包电池的热失控特征。2.本研究探索不同SOC条件下电池的产气特性和爆炸极限变化规律,为储能系统的安全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摘 要 本研究以100 Ah磷酸铁锂软包电池为研究对象,通过侧面加热触发热失控,借助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电子显微技术(SEM)、气相色谱仪(GC)等表征测试手段,系统分析了40%、60%、80%、100%SOC下电池的热失控特性和产气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电池热失控的过热触发可细分为四个阶段:过热温度升高、副反应膨胀产气、隔膜收缩与破裂冒烟、热失控引起剧烈温升和产气。进一步计算了产热能量,发现100%、80%、60%、40%SOC电池的峰值产热率分别达到140.34、115.44、14.76和3.91 kW,且100%SOC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4.63 g三硝基甲苯(TNT)的能量,破坏半径达到5.90 m,相比40%SOC的危险性提升了64.3%。对热失控后电池材料表征发现,正极磷酸铁锂材料从方块状转变为团聚的不规则球状,负极石墨结构则从层状转变为团聚的球形颗粒,这归因于内部副反应的加剧。通过对比产气特性发现,SOC的增加导致电池产H2量增加,CO2量下降,各SOC下电池产气的爆炸风险均高于普通烃类气体,爆炸上限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本研究结果对后续储能系统的安全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大容量;热失控;磷酸铁锂软包电池;残骸特征;产气 在全球碳中和与碳达峰的背景下,新能源领域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锂离子电池以其体积小、功率高、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等独特优势,成为了消费电子、储能电站、新能源汽车及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核心储能技术。然而,锂离子电池在极端工况下,如超负荷充放电、极端温度环境或内部短路,会面临热失控(thermal runaway,TR)的风险,这不仅影响电池性能,还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因此,深入研究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特性,对于提升电池安全性、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针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特性的研究已从触发方式、测试条件、电池材料等多个维度展开。Zhu等对比了25 Ah的LFP软包和方壳电池的过热行为,发现封装形式对热失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封装材料的力学性能上,方壳电池的泄压阀能有效延缓热失控。Wang等研究了不同正极材料(LFP、NCM111、NCM622、NCM811)的热失控特性,发现LFP电池热失控触发时间早,热失控更温和,而NCM电池的热稳定性随镍比例增加而下降,热失控危害增加。Wei等分别使用钉刺、侧面加热和过充电触发NCM523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结果发现过充滥用试验下电池损坏最为严重。Wang等比较了27 Ah商用方壳LFP电池在2C、1.5C、1C、0.5C下的过充热失控行为,发现充电速率增加会加速锂枝晶的生长,促进热失控。以上针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特性的研究集中在小容量(<50 Ah)的电池,为了进一步研究大容量的电池的热失控风险,Kang等对86、100、120和140 Ah的LFP方壳电池的过充电行为和热失控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低容量电池更易热失控,而高容量电池热失控剧烈程度更高。然而,目前针对大容量电池的研究都是基于方壳电池,对于大容量软包电池的热失控特性了解尚不充分。此外,当前研究多集中于直接观测电池热失控的温度和电压特性,而对于热失控后电池内部形貌变化的探讨则相对匮乏。 此外,锂离子电池发生热失控时,还会产生大量的可燃、有毒气体,易产生爆炸事故。Wang等总结了热失控气体成分主要成分为CO2、H2、CO,其余小部分气体主要为小分子烃类物质(CH4、C2H4、C2H6等)。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电池产生的可燃气体,Qi等研究了不同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下的NCM523电池的产气特性,发现SOC上升时,CO2含量减少,H2和CO含量增加。Xu等比较了不同触发方式下电池热失控的产气特性,发现侧面加热时产H2最多,烘箱加热时最少。Shen等研究了LFP和不同NCM比例电池的产气成分和产气量,发现NCM系列电池的产气量基本在2~3 L/Ah,而LFP仅有0.569 L/Ah。LFP电池产生的气体中H2比例更高,导致其爆炸下限低于NCM电池。因此,当前已经在不同的材料体系、触发方式等条件下的电池产气特性开展了大量研究,然而,目前的研究并没有考虑到LFP电池在不同SOC下的产气特性和爆炸极限的变化规律。 鉴于上述研究背景和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旨在填补大容量软包磷酸铁锂电池在不同SOC条件下产热特性和残骸特征研究的空白,并深入探讨其产气特性和爆炸极限的变化规律。通过过热实验,对100 Ah磷酸铁锂软包电池在不同SOC(40%、60%、80%、100%)下的过热机制、产热能量、残骸特征、产气组分、爆炸极限等关键参数进行系统分析,为储能系统的安全设计和应急响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安全发展。 本研究针对100 Ah大容量LFP软包电池在不同SOC下的热失控特性进行了深入探究,通过综合分析电池的过热机制、电压特征、产热特性、残骸特征、气体成分和爆炸极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热失控过程与预警机制:电池热失控过程可细分为四个阶段:过热温度上升、副反应膨胀产气、隔膜收缩与破裂冒烟、热失控剧烈产热产气。电池电压的轻微下降是电池失效的早期预警信号,SOC越高,从电压下降到热失控的预警时间越短。 (2)SOC与热失控能量关系:SOC越大,电池热失控时的最大温度Tmax呈现线性上升趋势,且热失控瞬间的温升速率和产热率显著增加,100%、80%、60%、40%SOC电池的峰值产热率分别达到140.34 kW、115.44 kW、14.76 kW和3.91 kW。计算结果显示,100%SOC条件下,电池可释放能量高达464.24 kJ,相当于104.63 g TNT的能量,破坏半径达到5.90 m,相比40%SOC条件下的破坏半径提升了近64.3%。 (3)质量损失与内部结构变化:SOC越大,电池的质量损失率越高,电池的变形程度和内部极片间隙也越大,这归因于热失控过程中剧烈产气导致的内部膨胀。随着SOC的增加,内部副反应加剧,正极LFP材料从方块状转变为团聚的不规则球状,负极石墨结构则从层状转变为团聚的球形颗粒。 (4)产气成分与爆炸风险:电池热失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气体包括H2、CO、CO2以及少量碳氢化合物。随着SOC的增加,电池产H2量增加,CO2量下降。不同SOC条件下,电池产气的爆炸风险均高于普通烷烃气体,且随着SOC的上升,气体爆炸上限先下降后增加。 第一作者:叶锦昊(2001—),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池热失控。 通讯作者:侯军辉,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池热失控。 通讯作者:方晓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