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了石墨烯界面在微观层面的特性》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1-04-25
  • AZO于2021年4月22日发布关于石墨烯的内容,文章指出石墨烯是一种二维材料,其中的碳原子组织成六边形结构。这种材料具有特殊的化学和物理性能,如导热性和导电性、机械灵活性、化学稳定性、选择性透水性、亚纳米厚度和光学透明度。

    由于这些特性,石墨烯在催化剂、电能存储、海水淡化和透明电极中的许多不同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分析。

    石墨烯是一种极薄的材料,因此,为了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行,它需要沉积在作为衬底的其他材料上。

    其中一个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课题是衬底上的水和石墨烯之间的嵌层是如何发生的。润湿性是指界面水与固体表面保持接触的可能性,它依赖于材料的疏水性。石墨烯的润湿性不同于大多数材料,其润湿性随基底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更具体地说,基底的润湿性不受其表面存在一层石墨烯的强烈影响。石墨烯这种不寻常的润湿性可以用“润湿透明”一词来解释,因为石墨烯-水界面的润湿特性通过薄石墨烯对衬底和水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太大的影响。

    通过不同的水接触角(WCA)测量,分析了石墨烯在不同基体上的润湿性。WCA是一种常用的量化材料疏水性的方法,因为当材料变得更疏水时,材料与水滴之间的接触角也会增加。

    这些分析暗示,尽管石墨烯单层的润湿性相当透明,但随着层数的增加,石墨烯变得越来越疏水。

    但WCA测量只能提供石墨烯-水界面宏观特征的数据,不能提供石墨烯-水界面存在的界面水的完整图像。

    虽然其他方法,如基于反射的红外光谱或拉曼光谱,已经常用于定量微观性质,但它们不适合选择性地显示界面水分子。

    这是因为界面水分子的振动光谱信号完全被本体水发出的大信号所掩盖。因此,分子水平的研究在石墨烯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很大程度上缺乏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近,韩国首尔基础科学研究所(IBS)分子光谱与动力学中心(CMSD)和高丽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展示了石墨烯润湿性的起源。

    使用一种被称为“振动和频率产生光谱(VSFG)”的方法,研究人员有效地可视化了石墨烯-水界面上水分子的氢键结构。作为二阶非线性光谱学,VSFG可以选择性地检测中心对称性受损的分子。

    由于在整体液体中,水分子的方向呈各向同性分布,因此可见性石墨烯界面上的水分子是不可见的,因此可见性石墨烯界面水分子的结构和行为是分析的完美技术。

    研究人员还注意到包裹氟化钙(CaF2)衬底的多层石墨烯上的水分子的VSFG光谱。该团队能够监测到水分子氢键结构的差异。

    当存在四个或更多石墨烯层时,VFSG光谱中出现一个约3600 cm−1的典型峰值。这种峰与水分子有关,水分子中悬浮的-OH基团不会与相邻的水分子形成氢键,这是疏水界面上常见的典型特征。

    这是首次观察到水分子在水-石墨烯界面上的氢键结构。

    该团队还比较了从量化光谱估算的VSFG润湿性值与与量化wca相关的计算附着力能。

    研究人员发现,这两种特征彼此高度相关。这表明VSFG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分析二维材料的润湿性。

    这也证明了VSFG技术可以作为一种量化水在隐藏表面上的附着能的替代方法,而在隐藏表面上量化水接触角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这项研究是第一个案例描述石墨烯表面疏水性的增加在分子水平上取决于石墨烯层的数量,”和“振动和频代光谱学可以用来作为一个通用的工具,了解任何功能的二维材料的属性,“第一和指出该研究的第二作者KIM Donghwan和KIM Eunchan KIM。

相关报告
  • 《复旦大学Nature,揭示石墨烯-水界面的结构演变与栅极电压的关系》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1-12
    • 来自材料牛 【导读】 石墨烯凭借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为提升尖端电化学器件提供了途径。特别是,石墨烯-电解质界面为研究电极-电解质界面提供了一个有前途的模型系统,其可以很容易地被各种光学和电探针访问。然而,对石墨烯-电解质界面上存在的初始、中间和最终电化学反应物质的理解受到在分子水平上分析这种界面的困难的限制。此外,界面的内在分子结构也仍然不确定。主要问题是界面处的物质容易受到用于支撑石墨烯的衬底诱导的外在因素的影响,或由石墨烯样品制造过程中引入的污染,这些因素可以极大地改变界面结构和反应过程。 【成果掠影】 在此,复旦大学田传山教授(通讯作者)等人开发了一种获得厘米大小的单层石墨烯的策略,该石墨烯悬浮在水系电解质上,可以支持多根连接金属线。这种无衬底的单层石墨烯(MLG)在电解质表面上直接制备,无需转移过程。同时,作者使用和频光谱的技术(SFVS),在界面处获得了振动光谱,其中包括石墨烯和称为双电层的界面结构的贡献,这种结构包含“斯特恩层”,离子和水分子与电极直接接触,该层与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和电荷转移有关。借助和频光谱和理论分析,最终得到了斯特恩层光谱和外加电压的函数关系。 同时,作者明确地确定了在最顶层水分子的悬空氧-氢(O-H)键,表明石墨烯的疏水性。与空气-水界面处悬空的O-H键相比,石墨烯-水界面处的O-H键具有更低的振动频率和更宽的光谱峰值,表明悬空键与石墨烯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从斯特恩层光谱推断出的水的氢键网络在电解质窗口中几乎没有变化,在这个电压范围内,水分子不会分裂成氢和氧。然而,当电化学反应开始时,网络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此外,悬空的O-H键在析氢反应开始时消失,产生H2。这些观察结果和其他观察表明,最顶层的水层经历了重大的结构变化,可能是由过量的中间物质和石墨烯旁边的水分子重新定向引起的。 相关研究成果2023年8月30日以“Structure evolution at the gate-tunable suspended graphene-water interface”为题发表在Nature上。 【核心创新点】 1.本文使用无衬底石墨烯样品对于理解石墨烯-电解质界面的内在微观结构非常重要,为研究石墨电极和电解质界面的界面物质及其反应动力学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2.本文借助和频光谱和理论分析,最终得到了斯特恩层光谱和外加电压的函数关系。 【成果启示】 综上所述,作者使用无衬底石墨烯样品对于理解石墨烯-电解质界面的内在微观结构非常重要,为研究石墨电极和电解质界面的界面物质及其反应动力学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作为石墨的2D构建块,石墨烯具有卓越的特性,能够开发多功能和可调谐的设备。例如,可以使用电催化剂(例如铂和金纳米颗粒)对其进行修饰,以提高电化学反应的速率。使用原位光学探针可以对电极-电解质界面的反应动力学产生有价值的见解。此外,作者没有探索石墨烯-电解质界面的反应。为了揭示反应途径,有必要确定中间物种的特征。例如,进一步研究导致析氢反应开始时悬垂的O-H键消失的因素,以及其他相关的光谱变化,将为石墨烯界面处析氢的机制提供见解。 文献链接:“Structure evolution at the gate-tunable suspended graphene-water interface”(Nature,2023,10.1038/s41586-023-06374-0)
  • 《宁波材料所在揭示石墨烯防腐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28
    • 石墨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连接形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平面2D材料,不仅是最坚硬的材料,同时还是防腐涂层领域已知的最薄的一种(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是10万层石墨烯叠加起来的厚度)。石墨烯比表面积大、机械性能好、化学稳定性高、热力学稳定,并且它独特的二维片层结构可以在涂层中形成迷宫式物理屏障隔绝腐蚀因子,对金属提供长效保护,同时又可以构建导电导热通道。石墨烯改性防腐涂料具有防腐效果佳、涂层厚度低、附着力高、漆膜重量轻、耐盐雾性能优异等优势,其在防腐涂料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和应用推广近年来引起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和高度关注。   我国在石墨烯涂料领域研究起步较早,目前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工程应用领域都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当前石墨烯在涂料中最为熟知的防腐机制为物理屏蔽效应和锌激活机制,研究工作主要关注石墨烯添加量变化与涂层防腐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然而,涂层的腐蚀防护与失效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石墨烯的本征结构、分布状态和服役阶段等因素均对其防腐机制有重要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进行研究。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功能材料团队通过Hummers法和还原反应制备了具有高电导率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和低电导率的氧化石墨烯(GO),系统研究了rGO、GO和rGO/GO改性环氧富锌(ZRE)复合涂层的腐蚀防护行为。结果表明,与ZRE涂层相比,在加入rGO后ZRE涂层的阴极保护时间和物理阻隔性能均大幅提升,ZRE-rGO涂层表现出最佳的防腐性能。一方面,rGO显著改善了锌颗粒与基体的电接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锌颗粒的作用;另一方面,rGO同样具有优异的物理阻隔特性,大大延长了腐蚀介质的扩散路径,从而提高了复合涂层的腐蚀保护寿命。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Materials and Design, 2019, 169, 107694。   该团队利用聚苯胺作为石墨烯的分散剂,制备了系列石墨烯-环氧富锌复合涂料。研究发现对于不含有锌粉的涂层表现为单一的屏蔽保护机制;对于含有锌粉的涂层,由于石墨烯优异的导电性,涂层中更多的锌粉被活化,锌含量为40wt%和55wt%的涂层(G-40ZRC,G-55ZRC)前期表现出短暂的阴极保护作用,随后进入屏蔽作用阶段。由于锌粉含量较传统的环氧富锌涂层有显著地下降,使涂层的孔隙率降低,到浸泡结束,涂层一直保持较高的阻抗值。锌粉含量为70wt%和85wt%的涂层(G-70ZRC,G-85ZRC),锌粉含量较高,并且石墨烯的加入有利于涂层内部导电网络的构筑,涂层主要以阴极保护作用为主。由于锌粉含量较高,涂层孔隙率较大,因此浸泡后期腐蚀介质会进入涂层内部,涂层的阻抗值有明显地下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ACS Appl. Nano Mater., 2019, 2, 180-190。   上述研究工作获得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XDA13040600)、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2015C01006)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7338)的资助。 图1 石墨烯改性环氧富锌复合涂层的腐蚀保护机制 图2 石墨烯改性环氧富锌涂层的微观腐蚀作用机制及不同腐蚀阶段的等效电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