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张亚勤:AI是中国企业机遇 中美将成AI时代双引擎》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1-29
  • 2017年可能是百度历史上变化最大的一年,成立18年的百度首次变更了自己的使命:从“让人们最平等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到“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更简单”。

    而在百度使命变更中,AI无疑是重要一环。

    百度总裁张亚勤在接受新浪科技专访时表示,在从PC互联时代到移动互联时代,再到现在的AI时代,由于在国内企业中对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投入较早,因此新的时代下百度有了积累和优势。同时百度的搜索、信息流、视频等业务又有着AI落地的多种场景。

    “AI是一个大时代,也是中国企业大的一个机遇”,张亚勤总结道,美国一直在技术、资金、市场和人才方面相较中国有着优势,而AI时代可能是历史上中国第一次也同样拥有这四个要素,同时中国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与美国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在市场规模上甚至超出了美国。

    张亚勤还指出,在这四个基本要素之外,中国在移动互联时代积累了网民规模、应用和数据等方面的基础,中国企业的发展速度加上自身的市场规模,“我想这会成为一个重要的驱动,中国和美国会成为AI时代的双引擎。”

    他也坦承,在大公司的投入和众多创业公司的入局之下,AI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泡沫,不过他指出,正如2000年的互联网,确实存在泡沫,但互联网本身并没有泡沫,只是企业或者VC存在一些泡沫。“AI时代是中国的时代,一定会出现一些特别了不起全球性企业。”张亚勤强调道。

    以下为新浪科技对话张亚勤实录:

    新浪科技:2017年的百度变化很大,包括战略、业务、人事等,您觉得去年百度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张亚勤:2017在百度的历史上可能变化最大的一年,百度成立了18年,第一次更新了使命。我们战略更加的清晰,一方面是要夯实移动时代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决胜AI时代。

    在移动方面,我们不管搜索还是新的信息流,还有爱奇艺,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包括业务的增长,还有利润,都有很不错的表现。在AI方面,我们做了很大的投入,第一是打造一个人工智能时代的操作系统DuerOS;第二是打造一个面向无人车的开源系统阿波罗;第三是打造一个面向企业的服务技术平台百度云。

    我觉得2017年的百度,一方面是战略很清晰,另一方面是整个聚焦,而且每个业务都有很多发展。

    新浪科技:在AI领域,包括百度甚至整个BAT在去年的投入都很大,百度在AI上的投入希望会对BAT的格局或者整个中国互联网的格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张亚勤:首先看互联网本身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从PC互联、移动互联,现在进入新的阶段,我们叫做人工智能时代或者智能互联,百度比较幸运,在投入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在国内大的企业是最早的,5年前就建立深度学习研究院,然后在人才方面、技术方面、算法都做了很大的投入,所以到AI时代来的时候,我们就走的比别人早,相对来讲准备比较充足,另外和百度本身的业务也有很大的关联,比如说搜索,它其实是很大的AI的业务,AI可以说搜索的体验、搜索的方式、搜索的内容都有很大的提升。另外,在新的应用、新的产品包括行业,AI也开始了落地。所以对于百度来讲,在新的时代来临的时候,我们比较幸运,有了准备、有了投入,有很清晰的发展方向,我认为我们未来的前景相当光明的。

    新浪科技:在巨头投入和创业公司入局之下,您怎么看待外界质疑AI泡沫化的问题?

    张亚勤:我觉得AI是一个大时代,也是中国企业大的一个机遇,看一下过去这么多年,其实美国呢有技术、有资金、有市场、有这个人才,可能是历史上第一次中国也同样有这四个要素,然后中国还有个好处,就是在移动互联时代有这么多的数据、这么多的网民、这么多应用,所以在这方面中国其实是占了先机,就是数据是最珍贵的这个一个财富。中国所以说你看,不仅有大的公司在做AI,一些startup也在做AI,而且AI已经出现了一些独角兽,尽管这中间可能会有一些泡沫,比如说估值也好或者是企业本身的对自己的期望有点泡沫,但是这个大的时代是中国的时代,而且一定会出现一些特别了不起全球性的企业,所以就像互联网在2000年的时候,是有泡沫,但是互联网本身没有泡沫,只是你的企业或者VC会有一些泡沫。

    新浪科技:中国在AI时代迎来新机会,中美的互联网格局会发生变化吗?

    张亚勤:我刚才讲了四个要素,人才、技术、市场和资金,中国在人才和技术方面比美国还是有一些差距,但是这个差距在很快的缩小,在这个市场规模,中国其实是比美国要大的,资金呢也不缺。中国还有优势就是,刚才我也提了一下,是数据的优势。另外一个是这个速度的优势。最近我们一直在讲说China Speed,你看中国很多成功的企业、成功的公司、行业,它其实是效率很高、执行力很强,所以China Speed加上中国的scale,我想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引擎,但我并不认为美国就不行了,中国和美国都会成为AI时代一个双引擎。

    新浪科技:在无人车业务方面,谷歌将其进行了拆分,百度还是将其放在了公司内部。百度跟谷歌在无人车业务发展策略上有什么不同,怎么看待各自的优劣势?

    张亚勤:我们现在的无人车是在百度体系里面的,我们认为在体系里面有更多的优势,一方面,因为无人车是一个大的集成,集成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云计算,还需要大量的数据,所以说这些东西,因为都在百度别的部门,需要部门之间密切的配合,比如说还有DuerOS、语音识别这些东西,还有高精度的地图,都在不同的部门里边,所以在里面这种合作更容易一些。第二个点就是,百度和谷歌走的方向不同,谷歌是更多是一种封闭的系统,百度走的是开放系统,你要做开放平台,就需要一个部门的合作,另外,你需要建立大生态。所以对我们来讲,我们在体系里面会更多的合作和支持,另外一方面,我们有很清晰的开放平台的节奏,整个大的行业、大的汽车行业形成一个生态。

    新浪科技:您还负责教育、云计算、国际化、技术体系等业务,新的一年对这些新业务有怎样的展望?

    张亚勤:这几个业务过去几年发展速度都很快。云计算业务2018年会继续这种发展的速度,我们去年是前年的4倍,用户规模是10倍,收入是4倍。

    国际化也会加快发展,国际化不仅仅是我们过去的应用,而且也会比如说阿波罗怎么样走向海外,DuerOS平台怎么走向海外,比如日本,这都是国际化向外面发展的一些机遇。

    教育方面也是,教育方面我们有中国最大的中学教育内容平台,这也是人工智能把它进行新的升级,让内容变得更加的个性化、更结构化,老师备课、学生上课,包括对于不仅是大的城市,而且对于中小城市、县城、二三线的城市也会有大的辐射作用,所以每个业务都在发展。

相关报告
  • 《中国企业“数智”出海,人工智能“挑大梁”》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高楠
    • 发布时间:2025-05-28
    •    中新社北京5月23日电 (记者 夏宾)中国汽车品牌出海,如何解决智能座舱的操控语言问题?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汽集团”)数字化部资深架构师王麒钧对此的答案是:借助人工智能。   “2025阿里云中企出海大会”近日举行,中新社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广汽集团与阿里云达成多项合作,将持续探索大模型与传统AI模型的结合,针对构建智能体Agent,渗透研产供销服全场景,利用AI能力支持业务变革核心流程更快落地。   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说,新一轮的中国企业全球化必然需要新一代的基础设施,阿里云将全力支持中国企业出海,包括加大投入打造全球云计算一张网、加速模型出海及AI产品国际化等。   以语言问题为例,今年4月开源的新一代模型千问3支持119种语言,涵盖众多小语种和方言,在东南亚地区和中东各国,千问已成当地开发者的广泛选择。   王麒钧也表示,广汽集团在接下来的AI创新浪潮中,会与阿里云一起,加速AI应用在海外市场落地。   在数字基础设施扩张和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不仅是广汽集团,美的、伊利、东方航空、爱诗科技等一大批中国企业掀起了“数智”出海浪潮。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数智化出海的核心,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与新兴领域,推动产业链升级。   他举例,伊利集团运用AI技术进行全产业链智能监测与质量控制,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供应链透明度,还在海外市场树立了高标准、高质量的品牌形象;跨境电商领域,SHEIN与拼多多通过“小单快反”的智能供应链策略,实现出口额翻倍,精准匹配海外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展现了数智化在市场响应速度与服务体验上的革命性作用。   东方航空市场营销部副总经理徐喆表示,东方航空依托阿里云的“云+AI”实现技术加速迭代,支撑了订单、合规、营销和AI应用等出海业务的创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卓说,在这一轮“出海”中,中国有很多新的优势,其中就包括“带着科技的翅膀出海”。   黄卓指出,中国已经构建了更为强大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在云计算、AI、物联网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将持续转化为企业出海的动能。自2025年起,中国企业在AI与商业模式结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AI驱动的智能物流、跨境支付、个性化消费等商业模式,将继续成为中国企业差异化竞争的核心。   在中国移动近日举办的“2025年中资出海数智赋能合作大会”上,中国移动副总经理李慧镝发言称,AI技术不仅重塑产业形态,更重新定义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创新引领地位。   为更好赋能中资出海,李慧镝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共建新一代数智基础设施,二是共营企业数智出海服务平台,三是共拓“AI+”行业创新应用场景,四是共创包容性数字社会价值。   “中国有14亿人的庞大市场,有最丰富的应用场景,有全球数量最多的优质工程师,也有高强度、多样化的竞争。能在中国市场胜出的产品和技术,也将在全球市场上扮演重要角色。”吴泳铭表示,中国企业的技术、供应链、服务和品牌能力已形成外溢效应。“未来,中国企业将在全球市场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责编:王震、杨迪)
  • 《中国AI初创企业融资额全球第一 超越美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2-27
    • 美国调查公司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创业不久的中国人工智能(AI)相关企业2017年融资额超过美国,首次跃居全球首位。中国企业向面部识别和AI处理器的开发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而在专利和论文动向方面,中美也在展开竞争,给人以最尖端技术的竞争已进入中美2强时代的印象。 据CB Insights统计,全球AI初创企业的2017年融资额达到152亿美元,创出历史新高。其中,中国企业占到48%,超过美国的38%。中国2016年占比为11.6%,在最近1年里迅速增长。 中国各公司大量投入资金的是政府以举国之力扶持的面部识别技术和AI处理器的研发。据称,旷视科技获得政府机构等的协助,正在访问13亿人的面部数据。 依图网络科技则凭借和中国公安部门的合作,利用AI提升了技术实力,在美国参加人脸识别挑战赛时取得优秀成绩。此外,广州的云从信息科技和香港的商汤科技也在提升实力。 中国科学院旗下企业、从事处理器开发的寒武纪科技也于2017年8月从阿里巴巴集团等获得1亿美元融资。面部识别技术在阿里巴巴和京东等相继推出的“无人便利店”等地不断得到采用。而处理器则被称为AI的大脑,全球范围内需求正在扩大。 在日本,涉足自动驾驶等AI的初创企业Preferred Networks从丰田融资115亿日元,正在推进研发。但是,日本AI研发整体的质和量都与中美存在明显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