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揭示登革热病毒蛋白NS1致病机制,发现利用中和抗体2B7可阻止这种蛋白破坏内皮细胞》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1-01-13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抗体可以阻断登革热病毒在小鼠体内致病的能力。这一发现为针对登革热和类似疾病开发有效的治药物和疫苗提供了可能。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1年1月8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antibody inhibition of flavivirus NS1–triggere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登革热病毒是一组被称为黄病毒的病毒中的一员,每年导致5000万至1亿例登革热疾病,没有有效的药物或疫苗。这组病毒的其他成员包括导致寨卡、黄热病和西尼罗热的病毒。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揭示了一种名为2B7的抗体如何中和登革热病毒制造的一种特殊蛋白---这种蛋白是这种病毒能够复制和致病的关键。

    这种称为NS1(non-structural protein 1,非结构蛋白1)的蛋白在患者的血液中循环,并通过直接与内皮细胞(在器官周围形成保护性屏障的细胞)相互作用而加剧疾病。通过破坏内皮细胞之间的连接,NS1削弱了这一屏障,增加了通透性,导致血管渗漏增加,这是重症登革热疾病的标志。这种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也可能使得这种病毒更容易穿过屏障,从而感染和损害靶器官。

    这些作者和其他研究人员此前已经证明,即使在没有感染性病毒颗粒的情况下,这种蛋白本身也能引起内皮屏障的渗漏。而在登革热病毒感染的情况下,发现宿主血液中循环的NS1越多,感染就可能越严重。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卫生学院传染病和疫苗学教授Eva Harris说,“我们想到的是细菌毒素,但这种病毒毒素的想法是一个新概念。这真地是一种重要的蛋白,它对于我们如何看待病毒蛋白及其在疾病中的功能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确定了这种蛋白中负责破坏内皮细胞的特定区域:一个使该蛋白能够连接到宿主细胞的翼区(wing region)和另一个引发内皮细胞内发生破坏性事件的区域。

    通过分析2B7抗体附着在这种蛋白上的精确方式,他们发现该抗体仅通过阻挡这种蛋白的去路,就能够中和这两个区域。该抗体以翼区无法到达内皮细胞的方式连接到NS1上,从而阻止这种蛋白附着到内皮细胞上,也就阻止与它们相互作用并破坏它们。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密歇根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David Akey说,“这种合作方法为我们理解这种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它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发病机制提供了很多很好的见解。这是一个结合结构和功能来开辟治疗途径的例子。”

    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治疗登革热的方法,原因之一是该病可由四种不同的病毒毒株(登革热病毒1、2、3或4型)中的一种引起。拥有针对一种病毒毒株的抗体实际上可以增加另一种病毒毒株后续感染的严重性,这种现象称为抗体依赖性增强。

    然而,通过只与NS1蛋白结合而不是与病毒颗粒本身结合,2B7抗体不会导致感染的抗体依赖性增强。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密歇根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教授Janet Smith说,“这些发现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阻断这种在血液中循环的蛋白上的这些位点,真正对这种病毒的发病机制产生影响。它不仅为治疗感染的疗法提供了一种策略,也为预防感染的疫苗提供了一种策略。”

    鉴于NS1蛋白是由许多黄病毒产生的,这些作者认为,针对NS1的抗体可能对治疗或预防多种黄病毒有用。

    Harris说,“我们不仅能够展示该抗体如何保护宿主细胞的机制,还能够展示这种在其他黄病毒中保守的蛋白的实际发病机制。”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Harris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Scott Biering说,“我认为这种抗体与其他黄病毒NS1蛋白的交叉反应是这项研究中最令人兴奋的发现之一。这项研究提供概念验证,表明你可以靶向这种蛋白来阻止多种黄病毒的发病机制。这不仅为更好地理解这种病毒的机理,而且为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开辟了很多途径。”

  • 原文来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5/194;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1-01-reveals-antibody-blocks-dangerous-effects.html;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82924.html
相关报告
  • 《Science:揭示蛋白BAF阻止细胞攻击自身DNA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8-18
    • 病毒通过将其DNA注入宿主细胞进行增殖。一旦它进入细胞内液体,这种外来物质就会触发一种称为cGAS-STING途径的防御机制。一种称为环GMP-AMP合酶(cGAS)的蛋白也存在于液体内,它与入侵的DNA结合,产生一种新分子。这接着又与另一种叫做STING的蛋白结合,从而诱发炎症免疫反应。 有时,液体内所含的物质--以及与cGAS蛋白接触的物质--不是来自病毒,而是来自细胞本身,比如细胞核意外破裂后。当这种情况发生时,cGAS-STING途径并没有被激活。 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研究人员证实了细胞如何对自己的DNA和来自病原体的遗传物质作出不同的反应,从而避免攻击错误的靶标。他们的发现为人体炎症反应中发生的复杂过程提供了新的见解。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8月14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BAF restricts cGAS on nuclear DNA to prevent innate immune activation”。论文通讯作者为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Andrea Ablasser教授。 Ablasser教授及其团队针对一种称为Barrier-to-Autointegration Factor(BAF)的小蛋白的关键作用提出了新的见解。他们发现,通过与无害的DNA结合,BAF阻止cGAS蛋白结合DNA,从而阻止cGAS-STING途径激活。 BAF可以增强细胞核的功能,将核膜与内部的DNA连接起来。实验表明,当将这种蛋白从实验室生长的细胞中移除时,细胞核会破裂。这种破裂将遗传物质释放到细胞内液中,在那里遗传物质与cGAS蛋白接触,并触发cGAS-STING途径,就像它是外来DNA一样。 导致细胞核破裂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施加机械压力。不过根据论文共同第一作者Baptiste Guey的说法,仅其中的一种方法---移除BAF蛋白---能引起免疫反应。Guey说,“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BAF在防止细胞攻击自己的DNA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这种蛋白的抑制作用极为重要:虽然cGAS-STING途径帮助身体抵御感染,但它也需要受到控制。论文共同第一作者Marilena Wischnewski说,“细胞核偶尔会破裂,但细胞能够修复损伤。如果cGAS每次都与DNA结合,后果会更严重。” 过度活跃的cGAS-STING途径的危害可以在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中观察到。这种种罕见且通常是致命的遗传性疾病会诱发过度的炎症反应,就像身体的细胞不断受到入侵病原体的攻击一样。 BAF也被认为在某些类型的肿瘤中起作用。根据Wischnewski的说法,癌细胞中高浓度的BAF可能与较差的预后有关。她解释说,“这可能是BAF让肿瘤更具抵抗力。通过防止cGAS-STING途径的激活,它可能会让癌细胞逃避身体的免疫系统。” 这种蛋白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中以不同数量存在。这些研究人员计划深入研究这些数量变化,这是因为他们试图了解不同组织类型如何应对感染和炎症。
  • 《研究揭示靶向NS1的黄病毒广谱保护性抗体作用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1-10
    • 1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高福研究组,微生物所研究员施一研究组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Paul R. Young、博士Daniel Watterson研究组合作,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A broadly protective antibody that targets the flavivirus NS1 protein的研究论文,发现了一株对多种黄病毒都有保护效果的单克隆抗体1G5.3,并首次揭示了NS1广谱保护性抗体的作用机制,指出黄病毒非结构蛋白NS1可以作为通用疫苗设计的新靶点,有效避免ADE效应。 黄病毒是一类主要通过蚊媒传播的病毒,包括有登革病毒(DENV)、西尼罗病毒(WNV)及寨卡病毒(ZIKV)等,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危害大。目前,针对大多数黄病毒,未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开发广谱保护性疗法和疫苗成为黄病毒防控领域的关键且未实现的目标。之前的黄病毒治疗靶标和疫苗设计主要聚焦在病毒囊膜表面的E蛋白,高福团队于2016年解析了靶向E蛋白且能交叉保护寨卡病毒的单克隆抗体2A10G6的作用机制,并从中国寨卡康复病人体内鉴定出高效、特异的靶向寨卡病毒E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然而,E蛋白诱导的抗体保护范围有限,更重要的是,登革病毒感染以及疫苗研发过程中,发现E蛋白免疫会诱导产生有交叉反应性而中和能力差的抗体,当机体感染不同类型登革病毒时,这些抗体会产生抗体依赖增强(ADE)效应,反而会导致更加严重的感染。这对开发安全有效的广谱疫苗造成了挑战。 寨卡病毒等黄病毒共编码10种蛋白,其中非结构蛋白NS1是病毒唯一分泌并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蛋白,在病毒复制、致病及免疫逃逸中起关键作用。NS1在细胞内形成同源二聚体,与胞内膜系统的脂类结合,参与病毒复制,同时NS1还可形成由3个二聚体组成的同源六聚体,以可溶性形式分泌于胞外,与宿主免疫系统及其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帮助病毒免疫逃逸以及加强致病性。2016年至2017年,高福和施一研究团队解析了寨卡病毒NS1的C端分子结构,揭示了不同黄病毒NS1存在不同的表面电荷分布,随后解析了寨卡病毒NS1全长蛋白的二聚体结构,发现了NS1膜结合的关键区域,从结构上对NS1有了更深入的认识。2015年,Paul R. Young研究组发现DENV NS1是DENV的关键致病因子,可通过激活TLR4通路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层的完整性,或与登革患者的血管渗漏症状有关。NS1由感染细胞分泌,并在感染患者的血液中大量存在,因此靶向NS1的抗体可以通过抑制NS1的功能起到抗病毒的效果。以往研究发现,在多种黄病毒感染模型中,接种了NS1疫苗的小鼠可以免受病毒的致命攻击。NS1蛋白与E蛋白不同,不位于病毒表面,因此NS1抗体带来的ADE风险很低。尽管这些特征表明NS1是很有希望的疫苗和治疗性抗体靶点,但广谱性NS1抗体介导保护的范围和作用机制仍不清楚。 在这些研究基础上,研究人员希望能找到靶向NS1的广谱干预手段,从而达到广谱抗多种黄病毒的目标。研究筛选到一株单克隆抗体1G5.3,发现其对DENV及ZIKV的NS1都有结合。通过结构生物学手段,分别解析了1G5.3跟DENV-2及ZIKV NS1的复合物结构,发现其结合在NS1 C端 β梯形结构域的顶端,因此既能结合NS1二聚体,也能结合分泌到细胞外的NS1六聚体(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