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方法可在低温度下制造3D打印纳米级玻璃结构》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6-08
  • 来自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爱德华兹生命科学公司的材料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一种方法,可以在比以前的方法低得多的温度下 3D 打印纳米级玻璃结构。

    在他们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中,Jens Bauer、Cameron Crook 和 Tommaso Baldacchini 使用他们的技术打印了各种纳米结构。帕多瓦大学的 Paolo Colombo 和 Giorgia Franchin 在同一期期刊上发表了一篇 Perspective 文章,概述了用于打印纳米级玻璃和陶瓷的方法以及团队在这项新工作中所做的工作。

    近年来,3D打印已应用于各种应用,产生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作品、更便宜的产品和高度详细的物理模型。引起人们兴趣的一个应用是纳米级的 3D 打印物体——此类物体可用于制造微型电子设备,尤其是那些使用光的部件。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此类应用仅限于生产由聚合物制成的物体,因为基础材料可以很容易地熔化,然后通过冷却硬化。

    但是聚合物不能提供基于光的纳米光子学所需的分辨率。不幸的是,由于烧结(熔化形成固体)需要极高的温度,因此打印 3D 玻璃结构的尝试只取得了部分成功。在这项新的努力中,研究团队找到了一种在几乎是传统方法一半的温度下打印纳米级结构的方法。

    与其他方法不同,研究人员没有使用悬浮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而是围绕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分子创建了液态树脂笼状结构。然后该团队使用树脂作为墨水来 3D 打印物体,然后将它们加热到 650°C(其他方法需要加热到 1100°C)。加热去除了有机成分并将笼子锻造成连续的玻璃材料。

    该团队通过 3D 打印微透镜和其他微小物体测试了他们的方法,并建议将其用于光学级熔融石英的片上打印。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利用纳米像素开发出 3D 彩色打印方法》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于改红
    • 发布时间:2014-12-16
    • 新加坡研究人员用一种特殊的纳米像素开发出一种新的 3D 打印方法。每个纳米像素都编码了两套光色信息,在不同的偏振光下会显出不同颜色,在两种偏振光下会呈现出两幅分开的图像,让两幅图在同一视野中轻微错位,就产生了景深的感觉,成为一种 3D 立体图。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 打印像素用等离子纳米结构制作,生成的立体图可能是迄今最小的。”研究负责人、新加坡科技与研究局(A*STAR)材料研究与工程研究所的约尔·杨说,“看图时不需要戴特殊眼镜,而是通过偏振器结合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景深和3D 效果。”该研究的原理是表面等离子共振:金属纳米结构会以不同波长共振,所以它们会散射不同波长的光。如果纳米结构是圆的 ,其共振就与偏振无关,因为圆的直径所有方向都一样;如果纳米结构是二轴的(椭圆或长方形),其共振就取决于入射光的偏振态。研究人员特制了精确规格的纳米像素,就能在不同的偏振光下产生不同的颜色。这种偏振感应纳米像素由直径约 100 纳米的微铝颗粒制成。究人员实验了两种不同形状:椭圆和二连方块(一对方块由很小间隙隔开),都是二轴的,两个轴会在不同波长下共振,颜色由平行于偏振光方向的轴长决定。比如一个 130 纳米×190 纳米的椭圆像素在 y 偏振光下显绿色,而在 x 偏振光下显紫色。比较这两种像素形状,他们发现椭圆形像素的偏振—决定色谱更广,而二连方块的交叉度更低,能把不想要的颜色混合减到最小。 用这些像素能打印出高分辨率的 3D 彩色缩微印品。研究人员演示了一张好似两幅二维星星图轻微错位的图像,给显微镜目镜加上 x 和 y 偏振光后,就能看到两种偏振光下的不同画面,结合起来就形成了 3D 图。除了 3D 打印,偏振感应纳米像素还有许多其他用途,比如用于高密度光学信息编码或全息摄影。此外,3D 保密元素是很难复制的,能提供不同级别的身份验证,还可用于防伪技术。 研究人员指出,用这些像素编码超过两套信息,让每个像素生成三幅或更多图像也是可能的,比如用不对称的圆形,可以产生两种以上的偏振—共振颜色。下一步,他们打算将这种技术推向商业化。
  • 《科学家成功3D打印不锈钢》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7-11-03
    • 3D打印技术已然风靡全球,但目前与这项技术结合最好的是塑料和泡沫钢材料,而这些材料却不够结实,不能满足核心材料的应用需求。如今,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一种3D打印坚韧和灵活的不锈钢的技术,这一进步可能会带来更快、更廉价的方法,从而制造出从火箭发动机到核反应堆和油井设备零部件的所有产品。 不锈钢是在150年前发明的,至今仍广受欢迎。它是由传统的钢结构熔化而成的——其自身是铁和碳(有时是其他金属,如镍)的混合物,并加入铬和钼,用以防止生锈和腐蚀。在不锈钢的制造过程中,一系列复杂的冷却、再加热和轧制的步骤,使得材料的微观结构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即合金的颗粒与颗粒之间形成了一种类似于细胞的结构。当金属被弯曲或受压时,颗粒中的原子层彼此滑动,有时会形成晶质缺陷,从而导致裂纹的产生。但是牢固的颗粒边界可以阻止这些缺陷,使材料变得坚硬,并且仍然足够灵活,形成一个想要的形状。 长期以来,3D打印研究人员一直试图复制这种结构。他们的计划始于一个涂抹在平整表面上的金属合金颗粒粉层。 在这项研究中,一种由计算机控制的高性能激光束在表面上来来回回地扫描。被激光击中的颗粒熔化并融合在一起。随后,这一表面向下移动,紧接着,另一层粉末被添加进来,之后,激光加热过程再次重复,将新熔化的材料粘在下面的一层上。通过重复这种逐层添加法,工程师们可以制造复杂的结构,比如火箭发动机。 然而问题依然存在——在微观层面上,3D打印的不锈钢通常都是高孔隙度的,这也使得它们很脆弱并且容易断裂。 “这些钢材的性能很糟糕。”Yinmin “Morris” Wang说,他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材料科学家。几年前,Wang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一种方法,利用激光和一种快速冷却的技术将金属合金粒子融合在一个密集而紧凑的结构中。 如今,他们通过设计一个由计算机控制的程序扩展了这项工作,使其不仅能够制造致密的不锈钢层,而且可以更为严格地控制这些材料的结构——从纳米级到微米级。这就使得3D打印机可以在每一个尺度上构建微小的细胞壁式结构,从而防止破裂和其他常见问题。 测试表明,在某些条件下,最终的3D打印不锈钢材料的强度要比传统工艺生产的不锈钢高3倍且仍然具有韧性。 科学家在10月30日出版的《自然—材料》杂志上报道了这一研究成果。 “他们所做的事情真的很令人兴奋。”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卡内基·梅隆大学机械工程师Rahul Panat说。此外,Panat指出,Wang和他的同事使用了一种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3D打印机和激光设备完成了这项工作。这使得其他研究团队很可能迅速效仿他们的做法,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高强度不锈钢部件——从飞机的油箱到核电站的压力管。同时,还可能增加人们对3D打印的热情。 3D打印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3D打印通常是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来实现的,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后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已经有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出现。该技术在珠宝、鞋类、工业设计、建筑、工程和施工、汽车、航空航天、牙科和医疗产业、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枪支等领域都有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