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方法可在低温度下制造3D打印纳米级玻璃结构》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6-08
  • 来自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爱德华兹生命科学公司的材料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一种方法,可以在比以前的方法低得多的温度下 3D 打印纳米级玻璃结构。

    在他们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中,Jens Bauer、Cameron Crook 和 Tommaso Baldacchini 使用他们的技术打印了各种纳米结构。帕多瓦大学的 Paolo Colombo 和 Giorgia Franchin 在同一期期刊上发表了一篇 Perspective 文章,概述了用于打印纳米级玻璃和陶瓷的方法以及团队在这项新工作中所做的工作。

    近年来,3D打印已应用于各种应用,产生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作品、更便宜的产品和高度详细的物理模型。引起人们兴趣的一个应用是纳米级的 3D 打印物体——此类物体可用于制造微型电子设备,尤其是那些使用光的部件。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此类应用仅限于生产由聚合物制成的物体,因为基础材料可以很容易地熔化,然后通过冷却硬化。

    但是聚合物不能提供基于光的纳米光子学所需的分辨率。不幸的是,由于烧结(熔化形成固体)需要极高的温度,因此打印 3D 玻璃结构的尝试只取得了部分成功。在这项新的努力中,研究团队找到了一种在几乎是传统方法一半的温度下打印纳米级结构的方法。

    与其他方法不同,研究人员没有使用悬浮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而是围绕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分子创建了液态树脂笼状结构。然后该团队使用树脂作为墨水来 3D 打印物体,然后将它们加热到 650°C(其他方法需要加热到 1100°C)。加热去除了有机成分并将笼子锻造成连续的玻璃材料。

    该团队通过 3D 打印微透镜和其他微小物体测试了他们的方法,并建议将其用于光学级熔融石英的片上打印。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利用纳米像素开发出 3D 彩色打印方法》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于改红
    • 发布时间:2014-12-16
    • 新加坡研究人员用一种特殊的纳米像素开发出一种新的 3D 打印方法。每个纳米像素都编码了两套光色信息,在不同的偏振光下会显出不同颜色,在两种偏振光下会呈现出两幅分开的图像,让两幅图在同一视野中轻微错位,就产生了景深的感觉,成为一种 3D 立体图。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 打印像素用等离子纳米结构制作,生成的立体图可能是迄今最小的。”研究负责人、新加坡科技与研究局(A*STAR)材料研究与工程研究所的约尔·杨说,“看图时不需要戴特殊眼镜,而是通过偏振器结合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景深和3D 效果。”该研究的原理是表面等离子共振:金属纳米结构会以不同波长共振,所以它们会散射不同波长的光。如果纳米结构是圆的 ,其共振就与偏振无关,因为圆的直径所有方向都一样;如果纳米结构是二轴的(椭圆或长方形),其共振就取决于入射光的偏振态。研究人员特制了精确规格的纳米像素,就能在不同的偏振光下产生不同的颜色。这种偏振感应纳米像素由直径约 100 纳米的微铝颗粒制成。究人员实验了两种不同形状:椭圆和二连方块(一对方块由很小间隙隔开),都是二轴的,两个轴会在不同波长下共振,颜色由平行于偏振光方向的轴长决定。比如一个 130 纳米×190 纳米的椭圆像素在 y 偏振光下显绿色,而在 x 偏振光下显紫色。比较这两种像素形状,他们发现椭圆形像素的偏振—决定色谱更广,而二连方块的交叉度更低,能把不想要的颜色混合减到最小。 用这些像素能打印出高分辨率的 3D 彩色缩微印品。研究人员演示了一张好似两幅二维星星图轻微错位的图像,给显微镜目镜加上 x 和 y 偏振光后,就能看到两种偏振光下的不同画面,结合起来就形成了 3D 图。除了 3D 打印,偏振感应纳米像素还有许多其他用途,比如用于高密度光学信息编码或全息摄影。此外,3D 保密元素是很难复制的,能提供不同级别的身份验证,还可用于防伪技术。 研究人员指出,用这些像素编码超过两套信息,让每个像素生成三幅或更多图像也是可能的,比如用不对称的圆形,可以产生两种以上的偏振—共振颜色。下一步,他们打算将这种技术推向商业化。
  • 《美开发出制造纳米精度物体新方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2-21
    •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打印”各种形状、多种材质的纳米精度三维物体,在光学、医疗、机器人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与研究的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及大脑和认知科学副教授爱德华·博伊登说,这是一种多种材料创建纳米级精度三维结构的新方法。相关论文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 新研究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内爆制造”的技术。团队使用吸水性很强的聚丙烯酸酯凝胶作为微观制造支架,将支架浸泡在含有荧光素分子的溶液中。在双光子显微镜下,研究人员用激光激活荧光素分子,使其附着在凝胶的特定位置充当锚点,然后添加需要“打印”的材料分子与锚点结合,比如金属、量子点、DNA(脱氧核糖核酸)等。 当所有分子就位,研究人员向凝胶中加酸使整个结构收缩,每个维度上可以缩小到十分之一,整个体积缩小到原来的千分之一。目前,研究人员可利用该方法制造出体积为1立方毫米、分辨率为50纳米的物体。 现阶段3D打印技术主要通过逐层叠加方式创建微小三维结构,但这一过程比较缓慢,并且只适用于利用聚合物、塑料等材料制造“自支撑结构”,造不出中空等结构。 而通过“内爆制造”可以创造出各种结构的纳米精度三维物体,包括有梯度的、非连通的及复合材料的结构等。 研究人员认为,该技术最早的应用可能在光学领域,例如制造用以研究光的基本特性的特殊透镜以及用于手机摄像头、显微镜或内窥镜的镜头等。在更远的将来,该技术可用于生产纳米级电子产品或机器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