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陆海相互作用和陆海统筹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2-18
  • 近一年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陆海相互作用和陆海统筹研究方面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加强我国近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提供了重要思路。

    在人类活动增强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全球近海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赤潮、海洋酸化和低氧等频发或加剧,严重影响了海洋的资源与环境价值。由于受到多重压力的影响,再加之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叠加,近海海洋环境变化、驱动机制和生态环境效应纷繁复杂,特别是在近些年呈现出新的变化模态,科学认知近海环境已成为全球海洋治理的难点和焦点。

    针对上述问题,2022-2023年,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陆海界面过程与近海生态环境团队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和乌特勒支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深入解析了“河流-河口-近海体系”物质输送过程及其生态效应,在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认识和成果,这些成果包括陆源营养盐和有机碳由河到海输送、陆源输入与有害赤潮爆发等多尺度、多界面、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工作。相关成果发表在《Water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和《环境科学》等国内外期刊上,这些最新的研究与团队既往工作一起形成了从河流到河口与近海有关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较为系统的认知体系。

    该团队依据河流碳、氮、磷和硅通量的变化,对营养盐间的比例、来源、赋存形态和转化过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多年的连续观测和历史数据,该团队研究发现2015年后长江的营养盐输送通量出现了历史性拐点,特别是无机磷从增加转为降低。这一新成果进一步量化了长江流域化肥使用量的变化和污染控制对营养盐输送通量改变的贡献。除关注长江、黄河等大型河流外,团队还率先对环渤海小型河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解析了小河流入海物质输送在典型浅海内湾海洋环境演变中的贡献。这些研究对于指示河口/近海区赤潮的爆发有重要科学价值,同时团队对河流营养盐的长期动态记录也为加强河流水质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坚持陆海统筹、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提供了科技支撑。

    在体系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该团队基于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耦合营养盐向海输送模型(IMAGE-GNM)和海洋生态模型(DELFT3D-GEM),对黄海、渤海和东海海域赤潮发生特点、驱动机制、赤潮风险等级进行了模拟,量化了陆源营养盐输送在我国近海浮游植物种群结构转换和赤潮发生中的贡献,并据此提出了削减陆源营养盐的策略。这种基于陆地分布式网格模式与海洋3D模式的耦合是一次新的尝试。最新工作还揭示了我国赤潮发生的新模态,并给出了削减陆源氮磷的比例,初步回答了我国海洋环境治理应该限制氮、还是限制磷抑或协同限制氮磷排放的问题。这一最新研究成果有望为推进陆海统筹、加强近海海洋环境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上述系列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束星北青年学者基金和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3.119669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3.162268

    https://doi.org/10.1016/j.jhydrol.2022.127525

    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21.118601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2.156266

    http://www.hjkx.ac.cn/hjkx/ch/html/20221223.htm

    http://www.hjkx.ac.cn/hjkx/ch/html/20221215.htm

  • 原文来源:https://www.fio.org.cn/news/news-detail-10949.htm
相关报告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南极陆架-海盆热交换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1-28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气中心青年学者高立宝博士联合澳大利亚、美国以及国内多位知名科学家,在南极陆架-海盆热量交换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Persistent warm-eddy transport to Antarctic ice shelves driven by enhanced summer westerlies”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南大洋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20年全球变暖所增加的大部分热量被南大洋吸收。南极陆架-海盆热量交换是南大洋热量再分配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南极沿岸的陆坡流就像海洋中的一道动力屏障阻碍着经向的热交换,陆架外的暖水如何突破陆坡流阻碍从而向南极陆架输运热量的物理过程尚未明确。 科研人员基于南极普里兹湾的海洋断面、潜标、海豹CTD和卫星等所获取的观测数据,开展了相关物理过程的研究。研究发现,涡旋入侵是突破陆坡流限制向南极陆架输运热量的重要物理过程,增强的夏季西风及旋度是驱动暖涡入侵的主要影响因子。近几十年,南大洋的西风持续增强和南移,带来的风应力旋度异常有利于触发南极近岸的涡旋形成,同时增强的夏季西风也提高了上层海洋向北的艾克曼输运,使得高温绕极深层水向陆架的涌升增强,从而将暖涡旋跨陆坡输运到普里兹湾内部,并与普里兹湾环流相互作用向冰架输运热量。如果所有暖涡旋携带的热量全部用于冰架融化,将引起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厚度每年减少大约3米,从而增加南极冰架的不稳定性。 该研究揭示了暖涡旋跨陆坡输运的物理过程及其在南极陆架-海盆热量交换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基于模式结果预估南大洋的西风将继续增强和南移,这可能会导致更多的暖涡旋向陆架入侵,导致南极冰架快速融化和加剧全球海平面上升。上述科学发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南大洋热量再分配过程以及南极海冰和冰架的变化机理,为南极近岸观测计划优化、数值模式发展以及南极气候预测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高立宝博士为相关论文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南大洋调查专项等项目的大力支持。 论文链接:Gao L., Yuan X., Cai W., Guo G., Yu W., Shi J., Qiao F., Wei Z. and G. D. Williams. Persistent warm-eddy transport to Antarctic ice shelves driven by enhanced summer westerli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5, 671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5010-x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北极气候变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1-03
    • 近日,依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在北极海洋热浪研究方面获得重要发现。 海洋热浪(Marine Heatwave, MHW)是指海洋温度超过一定阈值的持续性极端增暖事件,反映海温的极端增温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天气和气候演变都具有重要影响;总热暴露度(Total Heat Exposure, THE)包括海洋热浪与长期增暖趋势,是包含了气候变化趋势的极端增暖事件,这两类极端事件在全球海洋中普遍存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气候变暖MHW和THE极大地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以往的研究指出,北冰洋边缘海的海洋热浪强度与世界其它中低纬度大洋的强度相当。然而,北极大气和海洋均存在放大现象,即北极表层气温和整个北冰洋的海洋增温都远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且北冰洋存在着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但北极MHW和THE的未来变化尚不清楚。 研究团队利用最新的第6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多气候模式模拟结果,深入研究了北极MHW和THE的未来变化趋势,发现: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的MHW和THE将会显著增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高二氧化碳排放情景下,到21世纪末北极MHW强度的增幅将达到全球平均增幅的七倍,该研究团队据此提出了“北极海洋热浪放大”的新概念。进一步研究发现,北极MHW强度增强主要是由于北极海冰退缩、开阔海域增加、北极海-冰-气相互作用增强导致的。“北极海洋热浪放大”现象说明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将受到远超全球平均水平的气候变化的影响,亟需制定实施相应的应对策略,共同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 该研究成果以“Arctic Amplification of Marine Heatwaves under global warming”为题,发表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该研究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德国极地与海洋研究所和南京大学合作完成。何琰助理研究员和舒启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乔方利研究员和王强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2760-1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舒启研究员带领科研团队基于数值模拟等方法,在北极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研究揭示了北冰洋大西洋化中海-冰-气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大西洋化的作用(Shu et al., 2021, Nature Communications);原创提出了“北冰洋放大”现象,发现了其驱动机制(Shu et al., 2022, Science Advances);系统评估了气候模式对北极海冰和海洋的模拟能力、诊断出了模式的共性偏差,并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方案(Shu et al., 2020,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Shu et al, 2023, Geoscientific Model Development; Pan et al., 2023,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针对北极气候变化研究,发展了新版本的地球系统模式(Shu et al., 2024, Ocean Modelling);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北极海洋热浪放大” 新概念,并揭示了其形成机制(He et al., 2024, Nature Communications)。 相关论文链接: He et al.,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2760-1 Pan et al., 2023, https://doi.org/10.1029/2022gl102077 Shu et al., 2020, https://doi.org/10.1029/2020GL087965 Shu et al.,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3321-7 Shu et al., 2022,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n9755 Shu et al., 2023, https://doi.org/10.5194/gmd-16-2539-2023 Shu et al., 2024, https://doi.org/10.1016/j.ocemod.2023.10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