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回眸:体外诊断领域突破性成果概览》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yangr
  • 发布时间:2018-01-05
  • 体外诊断(In Vitro Diagnosis,IVD)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在疾病预防、诊断、监测以及指导治疗的全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现代疾病与健康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目前临床上80%以上的疾病诊断都依靠体外诊断技术,也被人誉为了医生的“眼睛”。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兴起和融合,促进了体外诊断(IVD)仪器、试剂的开发应用,从基因水平的基因测序、SNP筛查、点突变基因诊断,到蛋白水平的各种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检测,到细胞水平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CTC)、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再到组织水平上的PET/CT等,在肿瘤诊断、产前筛查、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寄生虫、真菌、人畜共患疾病等)、神经精神性疾病等多个领域,体外诊断向更简便,更快捷,非侵入性,多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第一部分:体外诊断市场的现状

    近几年,IVD在国内外医疗服务市场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2016年全球IVD市场规模达到619亿美元,慢性病和感染病数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进步是驱动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预计2020年时,全球IVD市场的规模将达到739亿美元。美国市场份额最大,占全球总市场的42%,其次是西欧,占25%;亚洲市场中,日本是占比最大的国家,占总市场份额的9%。

    IVD在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市场的普及十分迅速。2016 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约 430 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健康产业蓝皮书(2016)》,到 2019 年,我国 IVD 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 723 亿 元,三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18.7%,发展迅猛。目前国内市场较大的体外诊断的生产商品牌主要有罗氏、雅培、西门子等医学诊断,罗氏等5家国际公司约占国内体外诊断试剂市场份额的37%。

    image.png

    第二部分:肿瘤的体外诊断技术

    肿瘤的体外诊断目前大致可分为两种,对肿瘤组织的病理检查以及通过血液样本进行的“液态活检”。

    组织病理检查对肿瘤的筛查、分期、位置的确定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目前,大部分肿瘤诊断都依赖于组织为基础的肿瘤活检,为肿瘤的确诊和分析提供证据。近年来随着分子诊断整体需求的增长,肿瘤组织NGS的市场也急剧增长,预计将从2017年的约25万美元增长至2026年的380万美元。

    然而在具体的临床操作中,使用组织活检样本评估肿瘤DNA的变异情况时,往往会出现一些不理想的结果,如样本中的异质性细胞过多,造成下游实验结果出现假阴性等。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标本质量的控制,是否可以获得更纯的目标肿瘤细胞,对整个组织活检的结果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组织检测样本采集的过程中,由于人体组织器官是多种细胞的复合,肿瘤组织的不均一性是肿瘤细胞的重要特征。为了克服肿瘤组织的不均一性,目前采用手工切割或者是激光捕获来挑选肿瘤细胞。手工方法虽然简单,但精密度欠缺,对于较小的目标区域无法准确获得,且无法进行质控;而激光显微切割技术,精密度高,能够有效减少污染,实现自动化操作,但技术要求复杂,通量、效率以及质控均有所欠缺,且仪器及其消耗品价格较昂贵,同时依据不同研究目的,必须考虑组织切片的固定和染色方式,才能获得切实可靠有意义的结果。因此市场上需求一种更简单、集效率与精密度为一身的显微切割技术。

    2017年,罗氏推出的AVENIO Millisect System 全自动数字化组织切割系统是全球第一款全自动机械式组织切割系统,极大程度上减少了目标肿瘤细胞获取的风险。其能够满足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组织目标区域捕获的分子病理研究需求,能够以更少的时间从每个样本中获取最相关的信息。机器高精密切割,软件控制切割路径,大幅减少人为干预。在连续的组织切片中,自动将用户在参考切片上选定,允许在单个玻片上定义多个目标区域和自动实现连续切片与参考切片对齐,灵活、高速,可同时切割4张片子。切割后的组织可统一进行集中收集,从而获得高浓度的组织样本,避免异质性细胞存在,便于下游研究。全程无人为干预,最大程度降低了污染可能性。该系统还可以提供样本信息、定义信息、切告,可存档,全程可溯源,提高了下游研究结果准确性。同时,识别更多基因变异,减少假阴性可能。AVENIO Millisect系统完美摒除了现有目标细胞富集方法的弊端,极大地满足了临床实验室对于该市场的固有需求点。系统的自动化、数字辅助组织切割流程需要的手动操作步骤较少,减少人为干预同时并且能够提供更精密、更一致的结果。

    image.png

    除了活检组织之外,近年来进入市场的肿瘤“液态活检”技术也快速进入了大众的视线,该技术只需要血液样本来进行后续检测,其便利性将推动新型血液诊断的快速增长。

    2015年10月底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的一项新的研究中,科学家首次发现,肿瘤患者的血液及其他体液中的循环肿瘤DNA(ctDNA)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实时跟踪肿瘤的发展以及对治疗的响应。

    ctDNA不仅仅是指标,还与“肿瘤负荷”有关,其含量水平随病灶的严重程度而升高。此外,在早期的肿瘤患者的血液中,也能检测到ctDNA,因此ctDNA不仅可用来监控现有的癌症,还能作为筛查工具。我们可以使用基于血液的DNA测试,来实时跟踪肿瘤的进展。

    ctDNA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的肿瘤生物标记物,并且可以被定性、定量和追踪。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可以基于这些肿瘤基因信息,来评估抗肿瘤药物的选用、疗效、以及预后,甚至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但由于ctDNA含量低(<1.0%),片段短,半衰期短(<2小时),检测十分困难,并且二代测序背景噪声很高,用常规建库测序方法会使肿瘤信号完全淹没在背景噪声中。故对核酸提取纯化技术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目前,罗氏MagNA Pure 24 全自动核酸纯化仪能减少用户干预和提取间产生的变异,从多种样本类型中分离基因组DNA、病原核酸甚至游离核酸,同时接受原始样本管上机,并兼容10个不同样本类型同时提取。

    实验室中对于游离DNA的提取过程容易发生提取DNA的纯度不够,含有残留酒精蛋白等杂质,提取量少,DNA降解等情况,对后续反应结果产生影响。

    MagNA Pure 24可以提供游离DNA自动化解决方案,其纯化得到的核酸,具有良好的纯度和可重复性。

    MagNA Pure 24配备了严谨的安全措施,如:液面监测功能、紫外灯配备等,减少人为误差和交叉污染;设立了冷藏模块,预防洗脱产物降解和蒸发;并能自动检测样本及试剂体积、耗材是否缺失,样本是否有凝块等。

    MagNA Pure 24系统还可以实现洗脱产物的自动分液,满足额外保存及PCR体系构建双重需求,并且具有先进的样本和试剂条码追踪管理。同时,该系统拥有已编制的多种核酸纯化实验方案,兼容多种外部细胞裂解液,扩大应用范围 ,安全,灵活,高效。

    对于游离核酸的提取和纯化往往决定了接下来的实验成果,自动化平台的不断引进,会为目前液体活检上游技术的品质提供更好的保障。

    第三部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市场

    随着分子诊断的持续升温,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技术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追捧。NIPT是利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检测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新一代产前检测技术,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对母体外周血血浆中的游离DNA片段(包括胎儿游离 DNA)进行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分析,计算胎儿患染色体非整倍体的风险。

    从检测的技术来看,目前提供NIPT服务的公司主要分为两类:

    1)采用高通量全基因测序的方法对样本进行检测

    2)采用靶向区域测序的方法对染色体多倍性进行分析。

    国外NIPT市场主要为4家公司所覆盖,分别为Sequenom, Verinata Health (2013年被Illumina收购), Ariosa Diagnostics 和Natera。其相应NIPT产品登陆市场时间也集中在2011年底到2012年底,在此期间NIPT商业化模式正式拉开帷幕。

    我国NIPT市场主要为两家公司所垄断,分别为华大基因(BGI)和贝瑞和康。检测产品从2012年底陆续开始上市,其所采用的检测技术路线为高通量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其中BGI对11263个样本进行检测,使用GAIIx和HiSeq2000完成检测。 贝瑞和康进行两期临床实验,第一期完成435个样本的检测,第二期完成了1916个样本的检测。其技术路线及测序数据量与BGI类似,也采用高通量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使用HiSeq2000平台一个Lane完成12对样本的检测。

    2017年初,达安基因旗下的爱建生物采用Themo Fisher的Proton测序平台完成前期样本的测试,在其相应的研究论文中提到,已完成2275个样本的检测,每个样本需要的数据量约为5.6M reads。我国NIPT市场正处于市场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随着正在申请的试点逐步开放,我国NIPT行业将迎来爆发性的增长。

    结语:新成果涌现,IVD市场依然可期

    体外诊断领域不断出现新的进展,发表在2017年12月的《ACS Chemical Neuro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显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简称PET)造影剂可以被适于诊断阿尔茨海默症。这种造影剂优于其它同类试剂,能够更加准确地检测基因突变。年龄段(60岁之前)患病与家族遗传的常染色体显性突变有关。大脑中的蛋白改变诱发突变,进而导致患病。使用特定放射性造影剂通过PET可观察到上述突变,这对于疾病诊断而言至关重要。

    另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称,乔治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红外光谱法开发了一种新型血液检测技术,能同时对淋巴瘤和黑色素瘤进行诊断。研究者利用中红外光谱法分析了来自实验小鼠机体的血清,随后将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黑色素瘤小鼠同健康小鼠成功进行了区分;电磁波谱的中红外光谱区通常用来在分子水平下对生物性样本进行特性分析。研究者表示,红外光谱法能检测由非霍奇金淋巴瘤和皮下黑色素瘤诱发的生化改变,这种技术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的癌症筛查手段。

    除了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推出,国内的政策监管也在助力行业的发展。众所周知,2016年监管部门正式取消高通量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在经过一年的试点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逐步放开。2017年,华大基因等企业与全国诸多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推进基因检测在产前诊断方面的应用,降低出生缺陷。

    一个行业的高速发展,需要成熟的技术和临床应用的认可。不难看出,不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政策监管层面,分子层面的体外诊断技术正逐渐受到重视,并且正在慢慢摆脱“辅助诊断”的地位。相信在几年后,包括产前、肿瘤监测在内的一系列分子诊断技术,一定会对临床医疗决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市场也一定会越来越大。

相关报告
  • 《2017年湖北经济回眸(上)》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1-09
    •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又到一年盘点时,2017年,我们收获了什么?   年终“大考”,我们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   稳——从开年到岁末,经济增长走出一条平顺的线条,前三季度经济增速7.8%,先行指标稳步向好。   进——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转型步伐加快。   变——结构之变、质量之变、效能之变,迈向高质量发展,荆楚大地风起云涌。   运筹帷幄 稳字当头   生产总值、三产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居民收入与消费……一项项经济数据,如同人的体检报告,显示出经济的健康状况。   7.8%,这是我省前三季度GDP增速。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为7.6%、7.8%、7.8%,2017年的湖北经济增长曲线图上,标注出一条几乎平顺的线条。没有大起大落,实体经济整体复苏向好。“稳”,成为2017年以来我省经济的鲜明底色,也成为我省经济趋势的最基本判断。   稳,写在经济成绩单的方方面面:“三驾马车”跑得稳——   投资稳。前11月,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1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51个重大产业项目、227个省级重点项目、258个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全部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消费稳。全省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89.76亿元,增长1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   出口稳。进出口、进口、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20.8%、21.6%、20.4%,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个、0.7个和8.8个百分点。   农业、工业生产稳——   粮食、油料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2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   就业稳,创业热——   全省城镇新增就业78.14万人,同比增长5.4%,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全省每万人市场主体量中部第一,东湖高新区平均每天注册58户新企业。   物价稳,口袋暖——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涨幅与前10月持平。前三季度,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8.6%,比上半年提高0.1个、0.2个百分点。“四平八稳”的成绩单,看起来不起眼。然而,放眼2017年我们面临的复杂经济形势、巨大转型压力,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份让人提气的成绩单来之不易——   这一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巩固了经济稳定运行格局。   全省通过查处“地条钢”、清理整顿电解铝项目、关闭煤矿等,继续巩固去产能成果。因城施策去库存初显成效,截至11月底,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较去年底下降2.1个月。   降成本的获得感继续增强。电力直接交易规模继续扩大,1月至11月成交351亿千瓦时,节省企业成本13亿元;“营改增”实现净减税274.6亿元。   这一年,国企改革“攻山头”“啃骨头”,“三供一业”剥离、混合所有制等改革,企业效益大幅回升。截至11月末,全省省市县三级国资部门监管企业354家,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7.2%。   这一年,开放的胸怀更广阔。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高居全国前列;来鄂世界500强数量位居中部第一;鄂产手机、电脑畅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福医药并购美国、澳洲大药企……“不靠边、不靠海”的湖北不断刷新经济地理位置。   “面对经济结构偏重、民营经济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压力,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含金量非过去能比。”省统计局人士分析。   质效提升 进之有道   迈向高质量,提高含金量。回眸2017年湖北经济,除了“稳”字,另一个关键词便是“进”。   进,体现在结构之变,展现在动能在转,落实在质量效益提升。   投资结构更优了。前11月,民间投资扭转上年滑落的态势,增长7.2%;工业投资增长11%,显示我省投资正在向实体经济回流;技改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6.8%、23.9%,较上年同期加快。   发展质效更好了。前10月,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11.7%,“真金白银”的税收收入可比增长16.1%。   区域亮点更多了。武汉市继续担当经济“主心骨”,招商引资创下历史新高;十堰、荆门拼搏赶超,多项经济指标闯进全省前列;宜都、大冶、仙桃、枣阳4市跻身全国县域百强。   产业转型更快了。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服务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前三季度,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1%。前11月,占全省工业比重近90%的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7%,明显快于采矿业和能源生产供应业。先进制造业中的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电子设备制造、医药行业增速领跑全省工业,分别增长14.8%、12.9%、16.9%、17.7%、14.4%。六大高耗能产业增速回落至3.1%,占比降至28.2%。   功能平台更牛了。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湖北,填补我省全国交易平台空白,将吸引近千家碳资产管理公司、咨询机构、第三方核查机构、减排项目业主等市场主体入驻湖北,万亿绿色资本将为我省经济版图添彩。   企业家,对市场冷暖最敏感。   看,企业“账本”这样写:2017年1月至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9%,比1月至9月加快0.5个百分点。   听,企业家这样说:省工商联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结果显示,第三季度我省民营经济景气指数为54.6%,民营企业家信心指数为60.5%,均在荣枯线(50%)以上。   这一年,先进产能稳步发展,优质供给加快孕育。“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航母、机器人、大飞机,湖北身影、湖北元素频频亮相,为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作出“湖北贡献”。   动能转换 创新起跳   新路走出甜头来。2017年,还是新业态、新产业“怒刷”存在感的一年。   新业态蓬勃发展。   从滴滴打车到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经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武汉企业“斑马快跑”以醒目的“斑马纹”,在网约车市场渐跑渐稳。   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如蝴蝶翅膀,扇动整个经济社会。“双11”不再只是网上零售的“狂欢”,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潮流中,湖北人买下66.33亿元。   在工厂,“聪明”的机器人在生产线上挥舞手臂。前11月,我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8%,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0%,占比提升至32.7%,领先全国装备制造业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   新产业加速成长。   北斗产业,书写“中国精度”。光庭科技研发出具备高精度、能实时更新数据的“超级地图”,自动驾驶汽车在暴雨狂风中仍能准确识别周边环境。   四大国家级新基地建设,重塑湖北经济版图。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网络安全基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提升产业含金量。   “生物汉军”加速成长,成为各自领域“隐形冠军”。人福医药、明德生物、耦合医学、璟泓生物、中旗生物、新华扬等迅速成长,成为各自领域的排头兵。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从钢产量到硅含量,从工业化到信息化,从制造到“智”造,今日湖北,新动能闪耀。   看重点区域,东湖高新区举起创新“大旗”。小米科技、科大讯飞、小红书等23家一线互联网企业第二总部进驻,涌现出斗鱼网络、奇米网络、斑马快跑等3家独角兽企业。   看动能转换,新旧交替跳出精彩舞步。黄石新冶钢投资百亿元技改,一根根特钢新鲜出炉,伴随航天飞船遨游太空;宜昌掀起大规模绿色行动,关闭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   看创新平台,通过集中突破核心关键新技术、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开放式集聚全球创新能量、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湖北不断提高供给体系“技术含量”,打造新技术供给的“生力军”。2017年,全省共登记技术合同24742份,成交金额达1066亿元,同比增长14.9%。   积跬步,致千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
  • 《2017年湖北经济回眸(下)》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1-12
    • 春播一粒种,秋收万担粮。来之不易的成绩单,见证了全省上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来之不易的成绩单,源于我省攻坚克难、推进转型发展的果敢。   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湖北,迎来了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历史性变革。   新理念,入脑入心   湖北行动铿锵有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以高远的视野、清晰的战略,指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位。   踏准时代的鼓点。回顾2017年,一系列密集出台的政策,将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湖北行动。   创新,牵住发展的“牛鼻子”。《湖北省激励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暂行办法》《湖北省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无不针对我省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调动不够等短板。《关于进一步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从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的分类管理、下放预算调剂权限、提高间接费用比重、扩大科研仪器设备采购自主权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松绑+激励”的新举措,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   协调,让经济社会行稳致远。《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化科技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打通县域创新“神经末梢”,加快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   绿色,让经济发展更有后劲。2017年初,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把绿色产业作为重要支撑,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把生态环保作为重要屏障,把绿色福利作为根本民生福祉,湖北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1+5+N”规划体系,让“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真正落地。   开放,让经济发展更有活力。新一轮降成本“32条”,2016年、2017年连续两轮降成本,累计为企业降成本2000多亿元。招商引资“16条”,含金量高,诚意满满。鼓励各地有序推进重资产招商,政府可代建厂房及厂区基础设施、代购生产设备、配套提供员工公寓等,吸引龙头企业轻资产“拎包入住”。民营经济“18条”,干货一大串,扶持全方位。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及海外资本市场首发上市的企业,或“借壳”上市并将上市公司注册地迁至湖北的企业,省财政一次性给予200万元奖励。   共享,让更多人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唤醒土地、山林、水面等沉睡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我省出台实施方案将中央改革精神落地落实,聚焦产权保护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关键环节,明确了20项重点任务。   以钉钉子精神抓好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的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根植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   以五大理念为指挥棒,荆楚儿女在作答经济问卷中主动作为。   “退”无效产能,“进”有效供给   改革向纵深挺进   1月8日,宜昌同时登上《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两大国家级媒体醒目位置。   占全市工业1/3的化工产业,毫不迟疑地“退”出沿江区域。2017年,宜昌关停25家沿江化工企业,影响当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前11月同比下降0.6%。   腾出的空间,已被47.7万平方米的绿地取代。原有的化工产能将迁至高水平精细化工园,向高端化、绿色化、集聚化、循环化迈进。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高端装备等产业,超过40%。   2017年,和宜昌一样,全省上下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掉无效供给,“加”上有效供给。   黄石以工业旅游为支点,借势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撬动乡村游、红色游、全域游,旅游收入增长20%以上,工业旅游城市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九。   鄂州去“重”前行,钢铁水泥去产能563万吨。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全省领先,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首次超过工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去杠杆,降低企业资金成本,资金明显回流实体。   荆州市新增“四板”挂牌企业431家,总量全省第一。荆门市开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活动,全社会融资额突破400亿元。   有披荆斩棘的艰辛,也有攻城拔寨的欢笑。   降成本,让企业轻装上阵。降低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加大ETC、通衢卡优惠力度等降低物流成本的举措,共减轻企业负担约25亿元;全面“营改增”,为企业减税300亿元;停征绿化补偿费、联网维管费、河道砂石资源费,我省成为全国首批实现省定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省份之一。   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2017年12月11日,李克强总理考察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政务服务中心,点赞“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目前,该片区72项审批事项可在网上预约办理、现场确认,企业办事平均等待时间由2小时缩短为约40分钟,群众平均办事时间从21分钟缩短为10分钟左右。   大刀阔斧的“放管服”改革,引领全省行政审批改革大潮。从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到集中的政务服务中心和行政审批局,再到统一的网上办事大厅,我省努力实现“一网覆盖、一次办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给市场“让”出了更大空间。2017年12月26日,湖北政务服务网上线试运行。全省50个省直部门以及试点的武汉、襄阳、宜昌、十堰、荆州、荆门、咸宁等市,部分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统一办理。50个省直部门发布事项1481项,87.3%的可网办。   补短板,固底板,多措并举。黄石实施工业强市三年攻坚计划,狠抓“百企技改”和“双千服务”,技改投资增长翻番,产品产销率达98%以上,工业呈现产销两旺、质效提升的局面。全省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和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四大补短板工程深入推进。   拼搏赶超,上满发条往前闯   荆楚大地气场升腾   2017年,全球的“武汉校友”,都收到了一份情真意切的“招贤令”。   这份“招贤令”,迅速引爆武汉校友“朋友圈”。武大校友、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华科大校友、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武大EMBA校友会会长、卓尔集团董事长阎志等知名校友纷纷第一时间回应,助力武汉招商引资。   大打“校友牌”,武汉市策划举办校友资智回汉活动9场,校友项目签约金额1.3万亿元,占招商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校友招商模式助力该市签约项目投资、引进大项目、落户企业总数三项指标破纪录。   破纪录的背后,还有一群“忠诚干净、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敢打敢拼、敢于担当”的“狮子型”干部。截至2017年11月15日,武汉共选拔任用122名“狮子型”干部,平均年龄47.3岁。他们带头拼搏、冲锋陷阵。   招商引资,全省上下凝心聚力,全力推进。调度、推进、约谈、督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各地、各职能部门主动服务,千手万手护发展;大批党员干部,涌向招商一线,比能力、比作为。   荆门市坚持在招商一线考察选拔使用干部,出台《为官不为行为问责办法》,问责干部373人,倒逼出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一批在招商引资一线打拼并干出成绩的干部被提拔重用。同时,出台推动创新发展和农业招商引资两个“十项政策”,推进产业链招商、重资产招商、聘请顾问招商,含金量颇高的招商引资政策,引来92个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和27家总部企业落户。“无中生有”的汽车产业,成为荆门市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的鲜活见证。   十堰市层层明确、盯牢比拼赶超目标,组织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季度拉练等活动。新引进注册规模以上招商项目270个,增长123%。   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去年,荆门、十堰主要经济指标“闯”入全省前列。   争国资、调民资、引外资,各地拼搏赶超,以更大气魄、更大作为取得更大成效。   与央企对接,借来东风好行船。2017年6月,第四届湖北省与在鄂央企项目对接洽谈活动在汉举行,项目总数约370个,囊括智慧城市、新能源、节能环保、特色小镇、智能制造等领域,增强全省发展后劲。   激活民间投资,一批PPP项目相继实施。2017年,全省PPP项目累计中标投资额居全国第4位。医院、市政工程、污水处理、智能化停车设施、旅游景区,无不散射着PPP模式的蓬勃热力。   利用外资方面,2017年我省前三季度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10家,同比增长近10%;合同外资75.4亿美元,同比增长2.3倍,其中第三产业合同外资增长7.9倍。“近九成外资投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表明外资看好湖北未来发展。”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奋发,拼搏。回首2017年,成就来之不易。   新起点,新作为。展望2018年,迈向高质量,时不我待。   新征程上,湖北必将奏响更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