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揭示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对河口海岸环境微生物的影响特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10-12
  • 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作为一类具有强持久性与生物累积性的新型污染物,广泛存在于河口海岸生态系统中。近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海岸带环境过程研究组(唐建辉研究团队)通过野外调查、微宇宙实验及多维度数据分析,系统揭示了PFAS对河口海岸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规律,明确了生境差异、复合污染、水动力条件等关键调控因素,为新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估与污染防控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

    PFAS点源污染区域的研究显示,受污染河段上下游的细菌、真菌及微型真核生物群落存在显著差异,共检出255个差异类群,其中54个类群的丰度变化与 PFAS 浓度呈直接相关。季节动态分析进一步发现,夏季、表层水体及微型真核生物群落对PFAS的响应更为敏感,其群落组成变异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季节、生境及微生物类群,这一发现为后续针对性研究提供了关键变量参考。

    微宇宙实验解析了PFAS与微生物相互作用过程。河流与海洋两种模拟环境中,PFOA在水-沉积物界面的分配行为存在显著差异。从微生物响应来看,海洋系统中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与 PFOA 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且PFOA对水体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强度远大于沉积物。分析还发现,大部分对PFOA敏感的细菌属仅短期存在于某一时间阶段,群落响应不具有长期稳定性,而 Limnobacter属在不同体系中均表现出稳定响应,因此,可作为PFAS长期污染监测的潜在生物标记类群。

    PFAS与溴代阻燃剂(BFRs)复合污染的河口区域的研究发现,细菌群落对两类污染物呈现不同的响应模式。部分细菌类群对PFAS浓度变化响应明显,对BFRs浓度却无显著响应,表明了细菌群落对不同分子结构有机污染物存在“特异性响应”。例如含醚键的BDE209(十溴联苯醚)、PBDEs(多溴联苯醚)与含长全氟碳链的PFO5DoA(全氟-3,5,7,9,11-五氧十二烷酸),分别促进Thermomonas与Planctomycetes等细菌类群的丰度提升。


    水动力条件是河口区域调控PFAS迁移扩散、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关键因素之一。河口区域细菌群落的研究分析表明,颗粒附着菌群在PFAS污染监测中更为稳定,可作为优异的新型生物标志物,据此提出了水流迁移路径监测的创新性技术方案。该方案基于河流与海洋微生物菌群差异,解析区域特有细菌类群、追踪水流方向,旨在无专业水文监测设备情境下,助力PFAS等水流迁移污染物的传输过程解析。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等国际期刊。第一作者为烟台海岸带所博士毕业生郭超(现为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通讯作者为唐建辉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山东)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和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文章:

    Guo,C.,?Ahrens,L.,?Bertilsson,S.,?Coolen,M.J.L. and Tang,J.?2022. Microcosm experiment to test bacterial responses to perfluorooctanoate exposur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57,159685.

    Guo,C.,?Ahrens,L.,?Bertilsson,S.,?Coolen,M.J.L. and Tang,J.,?2023. Riverine microbial communities impacted by 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 emissions from a fluoropolymer-manufacturing plant.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457,131803.

    Guo,C.,?Ahrens,L.,?Bertilsson,S.,?Tang,J. and Liu,T.?2025a. Differential responses of in-situ estuarine bacterial taxa to 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and 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 pollution.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498,139899.

    Guo,C.,?Li,Y.,?Wang,Q.,?Hao,Q.,?Sun,H.,?Li,C.,?Zhen,X.,?Huang,Y.,?Tang,J. and Liu,T.?2025b. Analysis water flow direction by biomarkers: a case study at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Regional Studies in Marine Science 89,104274.

    Guo,C.,?Li,Y.F.,?Bertilsson,S.,?Hao,Q.Q.,?Liu,L.,?Sun,H.,?Huang,Y.,?Tang,J.H. and Liu,T.X.?2025c. Spatial redistribution difference between particle associate and free living bacteria in a micro-tidal influenced estuary.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322,109369.




  • 原文来源:https://yic.cas.cn/xwzx/kydt/202509/t20250930_7983395.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揭示微塑料对潮间带生物行为与沉积物硫循环影响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13
    • 全球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河口地区的微塑料富集及其生态效应引起了广泛关注。河口沉积物是微塑料的主要汇聚库,也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活跃场所,易受外界扰动影响。底栖动物的生物扰动不仅能够改变沉积物结构,也会影响其物质循环。然而,目前关于微塑料如何改变底栖动物行为进而影响沉积物物质循环的研究较为有限。近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海岸带环境生理生态研究组(赵建民研究团队)以潮间带动物沙蟹(Scopimera globosa)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模拟实验研究,揭示了微塑料污染下沙蟹行为与沉积物硫循环过程之间的耦合机制。 研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结合AI视觉识别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系统探究了微塑料污染对沙蟹行为的调控效应以及沙蟹生物扰动对微塑料迁移、沉积物理化性质和硫循环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微塑料暴露下沙蟹表现出活动能力减弱、再埋藏时间延长、争斗和爬壁行为频繁等明显的行为异常,表明其处于较高的环境胁迫状态。沙蟹主动规避微塑料丰度较高区域,向深层沉积物迁移的行为,进一步改变了沉积物氧化还原状态与微生物分布格局。沙蟹生物扰动显著增强了微塑料向上迁移的能力,使其在沉积物表层及上覆水中丰度显著增加,可达非扰动条件下的27倍,沙蟹可能是潮间带微塑料再暴露风险的重要驱动因子。沙蟹生物扰动显著改变了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硫循环代谢功能。表层沉积物中需氧菌群Pseudomonadota显著增加,而厌氧硫酸盐还原菌Thermodesulfobacteriota显著减少;沙蟹生物扰动促进了深层沉积物中soxA、soxB等硫氧化相关基因表达,但抑制了dsrA、dsrB等硫酸盐还原相关基因表达。 研究成果揭示了微塑料通过调控底栖动物行为间接影响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机制,为海洋微塑料污染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新认知。该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第一作者为孙超凡博士,通讯作者为王清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烟台海岸带所研究组群项目资助。 论文信息 Sun, C., Liu, H., Teng, J., Feng, W., Wang, D., Wang, X., Zhao, J., & Wang, Q. (2025). Impact of Microplastic Exposure on Sand Crab Scopimera globosa Behavior: Implications for Microplastic Transport and Sulfur Cycling through Bioturba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25, 59, 7039?7053.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est.5c01192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揭示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辐射防护的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8-10
    • 随着核能的发展以及核废水排海等工业事件的频发,电离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凸显,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是机体辐射防护的重要调节因子。然而,当前基于肠道微生物的辐射防护干预多侧重于症状缓解,尚未从根本上阐明辐射损伤的分子机制,限制了其预防与治疗效果。近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李莉莉研究员系统梳理了辐射损伤背景下的肠道微生物动态变化,以及肠道微生物调控辐射损伤的分子机制及干预策略。 辐射可通过诱导DNA双链断裂和活性氧(ROS)产生破坏细胞稳态。该综述系统总结了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缓解辐射损伤的三种基本调控机制:(1)通过Wnt/β-catenin和PI3K/AKT/mTOR通路促进肠上皮细胞再生并调控细胞凋亡;(2)经由Toll样受体及NF-κB信号实现免疫调节;(3)通过Nrf2通路缓解氧化应激。这些机制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和氧化还原稳态中的关键作用。 在辐射防护中,微生物靶向干预策略主要包括:益生元补充、精准益生菌制剂、后生元递送,以及噬菌体疗法、营养干预和工程化微生物等新型辅助手段。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法,基于微生物组的干预策略具有毒副作用小、治疗时间窗口灵活、多信号通路协同调控以及多靶点药理学效应等优势。该团队最新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吲哚-3-乙醇可通过“罗斯氏菌属-吲哚-3-甲醇/IL-17A”信号轴缓解放射性肠炎,从而恢复结肠组织结构完整性并重建肠道微生态的代谢平衡(Zhong et al.,2025,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这些研究为辐射损伤的精准防护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策略支持。 相关论文: Li,L.;Yang,Z.;Yi,Y.;Song,Y.;Zhang,W. Gut microbiota and radiation-induced injury: mechanistic insights and microbial therapies. Gut microbes. 2025,https://doi.org/10.1080/19490976.2025.2528429 Zhong,H.;Song,Y.;Hu,S.;Zhang,C.;Li,L. Metagenomics-metabolomics reveals the alleviation of indole-3-ethanol on radiation-induced enteritis in mic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