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周礼》与中国水管理起源》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6-22
  •  水利是起源古老且历史悠久的公共事业,是在自然生态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类活动。作为儒家经典,《周礼》主要记载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其中涉及水利内容主要在《夏官司马·大驭》《地官司徒·遂人》《地官司徒·草人》《秋官司寇·司隶》等篇中。《周礼》是中国古代最早阐释水利与自然、水利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文献,最早制定了中国古代全面的水利典章制度,设立了水官并阐释了沟渠与井田的关系,规划出理想的农田灌溉工程体系。   水官的设置及其职责   《周礼·太宰》明确记载了虞衡制度:“以九职任万民:……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东汉末年儒家学者郑玄在《周礼注疏》中也进一步明确:“虞衡,掌山泽之官,主山泽之民者。”虞衡制度的设立,表明先秦时期的水管理从对山川江河的认知,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的制度安排,进而通过设置专门的机构、职官,颁布有关保护山林川泽的政策法令,规范社会生产活动,约束人们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虞衡制度的核心之一是水官的设置,这是国家水行政管理体系的雏形,为历朝历代的国家水行政管理体制作出了先导性、制度性的安排。水官的设置体现在《地官司徒·草人》中:“川衡掌巡川泽之禁令,而平其守”“泽虞掌国泽之政令,为之厉禁”。“川衡”就是管理河流的官员,“泽虞”是管理湖泊的官员,其主要职责是颁布保护河流湖泊的政策法令,并履行监督处罚职责,保护水资源。“川衡”(河官)的职责除了负责掌管巡视河流,并执行有关的禁令外,还“以时舍其守,犯禁者,执而诛罚之”,讲的是:合理安排守护河流的民众,按时安置守护人,有违反禁令的就抓捕而加以惩罚。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一是周代把河流视为公共资源,设专官管理,是执法主体;二是对民众的行为予以了规范,通过严苛的惩罚禁令保护河流。可以看出,水管理的水权意识和法制理念在先秦时期已经具备,并上升到了国家法制的层面。   “泽虞”的职责除了掌管湖泽的有关政令外,还“使其地之人守其财物,以时入之于玉府,颁其馀于万民”,讲的是:划分湖泽的范围,设置藩界和禁令,使当地的民众守护湖泽里的资源,按时缴纳皮、角、珠贝等给玉府(玉府是朝廷掌管玉的机构),其余的财物分归民众所有。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一是国家对湖泽的管理是划定保护范围并制定法令;二是对湖泽里各种资源进行分配,有上缴国家的品目(比如:珠贝),其余留给老百姓。这种分配方式强调要处理好国家与个人对资源的分配,除交给国家的指定物品外,其余的全归老百姓所有,呈现出周朝的资源分配制度特色,也是西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在分配制度中的具体反映。《周礼》不仅留给后世内容丰富的自然史,也蕴含着中国古代的生态观以及对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观。   “职方氏”与河流湖泊管理   《周礼·职方氏》记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职方氏是掌管国家地域的官职,所管辖的全国国土地域共划分为九个州,分别是扬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雍州、幽州、冀州、并州,然后将各州的水资源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归纳,作为国家水资源管理的指南。《职方氏》一一列举各州的疆域和水资源分布情况,将九州的水资源分为泽薮、川、浸三种类型:泽薮是人们从事水产和渔业的水域湖泊;川是可以通水运的江河水道;浸特指有灌溉之利的塘泊或河流。如荆州:“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瞢,其川江、汉,其浸颍、湛。”如青州:“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沂山,其泽薮曰望诸,其川淮泗,其浸沂沭。”荆州的行政区域内有衡山,湖泊有云梦泽,河流有长江、汉江,浸有颍和湛(指今长江中游的涢水和沮漳河);青州的行政区域内,有沂山,湖泊是望诸(今豫东和鲁南一带的古湖泊,已湮没),河流有淮河、泗水,浸有沂水、沭水。《周礼》的九州是早期中国的行政区划,与九州同时被记载的江河和湖泊,是中国疆域内最早获得命名的水体,是对中国区域水资源最早的系统阐述,也是最早的水土资源规划,并最早纳入了政府管理范畴的公共资源。这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对河流、湖泊特性及其流向的研究,为后代许多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古河流、古湖泊的消亡变化与环境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农田水利体系   《周礼·匠人》记载农田水利灌溉沟渠的建造标准:“匠人为沟洫……广尺深尺,谓之畎;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专达于川,各载其名。”根据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周朝把沟渠的名称及标准规定得非常细致:宽一尺、深一尺的叫作畎,宽二尺、深二尺叫作遂,宽四尺、深四尺的叫作沟,宽八尺、深八尺的叫作洫,宽二寻、深二仞的叫作浍,浍就直通河流了。浍、洫、沟、遂、畎与现在的干、支、斗、农、毛相对应,浍应该是现在的干渠,与河流相通。《周礼》中对农田水利灌溉沟渠体系的记载,一是标准化,对不同功能的沟渠大小、尺寸都有明确的规定;二是系统化,建立了由浍、洫、沟、遂、畎构成的水利灌溉沟渠体系,这个体系的设置十分严密和规范,不同的名称具有不同的功能。这是我国水利灌溉标准体系的开创之举,对先秦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地官司徒·遂人》对沟洫系统以及管理有最为系统的描述:“遂人掌邦之野。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遂人,是西周时期管理乡野的官员,遂人对治下的水利公共基础设施负有管理责任,遂人的属官有管沟和径的夫,夫分十夫、百夫、千夫、万夫,按照沟洫和道路的级别和数量设置,对沟和路的分级描述,实际上是古代版的农田水利工程系统阐述。“井田制”是儒家倡导的理想田制,在周天子公田有所实施,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沟洫原为井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沟洫提升到“井田制”制度层面推行,体现出上古中国的治理意志和层级分明、功能明确的农田水利系统规划,代表着水利在古代中国生态文明体系中的独特标识。这是我国农田水利灌溉体系与管理的最早阐述,对西周时期“井田制”的实施起着关键的作用,也对西周乃至后代的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着古代社会的向前发展。

相关报告
  • 《人民日报:让电更“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05
    •  发展清洁能源,对降低碳排放起着积极作用。   我国正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年12月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快速扩大,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能源绿色发展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502项系统调试顺利完成,2020年12月30日,青豫直流工程经受住了全电压、全电流以及过负荷的运行考核,正式进入±800千伏全电压运行状态,这也是我国发展运用特高压输电技术、推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一次重大创新。一边是能源资源丰富的青海,一边是用能需求巨大的河南,青豫直流工程就这样搭建起青海能源外送的桥梁。   搭建外送通道,让更多地区用上青海“绿电”   青海省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有可用于光伏发电和风力电场建设的荒漠化土地10万平方公里,太阳能可开发量超过30亿千瓦,风能可开发量超过7500万千瓦。2020年5月9日至8月16日,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连续100天对三江源地区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促进清洁能源就地消纳5亿千瓦时,减少燃煤消耗6.1万吨、二氧化碳排放16.6万吨。   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为支撑青海新能源大规模开发规划建设的第一条特高压输电通道,也是全世界第一条专为清洁能源外送而建设的输电大通道。该工程起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止于河南省驻马店市,途经青海、甘肃、陕西、河南4省,线路全长1563公里。   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建设部副主任李庆军介绍,截至2020年12月31日,青豫直流工程已累计向河南输送“绿电”34.1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原煤消耗15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53万吨。这一能源大动脉,不仅让河南用上了青海的清洁能源,还辐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2020年7月至8月,湖北、江西经青豫直流工程购电7600万千瓦时。   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快速扩大   能源绿色发展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到重要作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年12月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1%,超过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我国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快速扩大,截至2020年8月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别达3.6亿千瓦、2.2亿千瓦、2.2亿千瓦,均居世界首位。截至2019年底,我国在运在建核电装机容量6593万千瓦,居世界第二。   同时,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初步核算,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7%,比2012年降低10.8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3%,比2012年提高5.6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能源科技水平快速提升,建立完备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成功研发制造全球最大单机容量100万千瓦水电机组。2020年7月,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福清市成功并网发电。这台目前单机容量亚洲最大、全球第二的海上风电机组,轮毂中心高度距海平面约115米,风轮扫风面积相当于3.7个标准足球场——据介绍,在年平均10米/秒的风速下,单台机组每年输送的清洁电能可满足2万个三口之家的用电需求,减少燃煤消耗1.2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3.35万吨。   此外,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利用率显著提升,2019年全国平均风电利用率达96%、光伏发电利用率达98%、主要流域水能利用率达96%。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   “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抓手。为实现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可再生能源将在未来成为我国能源增量的主体。”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陶冶认为。   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是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途径。中国把非化石能源放在能源发展优先位置,大力推进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在2020年召开的“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专家卢强表示:“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自主创新,降低清洁能源生产成本,通过引导科研主体技术研发与创新实验,加速清洁能源技术的转化,激发技术市场活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清洁能源参与市场化交易机制,积极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同时还应该搭建共享清洁能源平台,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最大化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   白皮书显示,推动清洁能源减碳,还需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根据不同能源品种特点,搭建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交易平台,促进供需互动。
  • 《人民日报:重拳严打环保数据造假》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8-13
    • 在环境监测数据上动手脚不是“罚酒三杯”的小事,而是“零容忍”的犯罪行为,这样的认知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近日,因为当地出现环境空气监测数据造假事件,山西省临汾市市长一行人被生态环境部联合山西省政府进行约谈。经调查,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临汾市环保局原局长授意工作人员,通过堵塞采样头、向监测设备洒水等方式,对全市6个国控空气自动监测站实施干扰近百次,导致监测数据53次严重失真。目前,16名涉案人员已被依法处理。这是继西安环境监测造假案之后,依法惩处的又一起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典型案件。 一年半前,因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恶化,临汾市政府曾被原环保部约谈。约谈后,临汾采取措施积极整改,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空气质量监测站上收之前数据存在水分等问题,2017年上半年临汾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污染物浓度出现了不降反升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临汾市环保局原局长铤而走险,打起了歪主意,有组织、有预谋地干扰监测数据,性质恶劣。 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监测数据至关重要。准确、真实的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在监测数据上动手脚,纵然一时得逞,终究是掩耳盗铃的把戏,绝不会持久。数据好看了,但环境质量没有真正变好,公众没有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这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同时,失真、错误的数据,也会误导国家和地方的环境管理决策,贻误环境治理时机,进而延缓环境质量改善的速度。在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今年上半年169个城市空气质量“大排名”中,监测数据不再“掺水”的临汾,位列倒数第一。实际上,临汾的空气污染问题长期较为严重,但此前存在的数据失真现象,使得很多相关工作耽误了,现在要打好蓝天保卫战,面临的压力非常大。 在环境监测数据上动手脚不是“罚酒三杯”的小事,而是“零容忍”的犯罪行为,这样的认知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临汾16名涉案人员对造假行为都没有正确认识,涉案的市环保局办公室原主任竟然认为干扰监测仅仅是违规,不知道自己是在犯罪。实际上,他们的行为已经触犯法律。在新环保法以及两高关于环境犯罪的司法解释中,对“篡改、伪造监测数据”作出了明确规定,轻则惩处,重可入刑。一些地方存在领导干部不当干预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的情况,对此要加大力度防范和惩治,对造假行为的源头一追到底。 面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现象,要善用“大数据”打击“假数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监测数据审核时发现,临汾市部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数据异常。根据问题线索,生态环境部开展飞行检查,调查清楚、证据确凿后,依法移交公安部。在签下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军令状后,有些进展落后的地方可能还会为了免受处罚、政绩好看,以身试法。今后,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监督机制,远程监控与实地抽查相结合,采用飞行检查、例行检查、专项检查等多种方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同时,规范监测站点的设置和管理,责任到人,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全面、准确。 临汾市16名涉案人员被依法处理,对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再度敲响警钟:对不真抓实干、搞“数字环保”的行为,发现一起就会查处一起,绝不姑息,数据造假者、失职渎职者必将受到重罚,付出巨大代价。有关地区和部门应当汲取临汾、西安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教训,拿出硬措施,肯下大力气,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11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