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稻农种树以适应气候变化》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 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17-11-28
  • 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报道,稻田中及其周围的树木有助于增强农民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提高农民的收入和保护环境。目前,在有着“世界饭碗”之称的东南亚地区,人们在利用一个新的操作指南指导种树。

    据统计,全球超过35亿人(占世界人口的一半)把米饭作为主食。亚洲人一天吃2~3顿米饭,饮食能量的30%~70%来自米饭。2014年,全球31%的水稻产自东南亚,包括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泰国、东帝汶和越南。但水稻产量却受到了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和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的威胁,最终给农民生活和粮食安全带来风险。

    东南亚的水稻是生计体系中更为复杂的一部分,其中树木、其他作物、牲畜与其他农业活动相互关联。农民和其他农户成员无需一定要将水稻产量最大化,但却需要将他们现有的资源(人力、自然和资金)实现最优化,分散风险,保证粮食和营养安全,并增加收入。仅种植水稻的农户在面对气候变化和市场冲击的时候都很脆弱。通过树木种植可实现多样化,能够分散风险。由于树木更强壮,面对风暴、洪涝和干旱的适应性也更强。它们甚至能在风暴和洪水毁掉水稻作物后,可继续生产粮食并为农民提供收入。在灌溉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树木比灌溉过的水稻更能适应长时间的干旱。如果越南、印尼、菲律宾、缅甸、老挝、泰国和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农民能混种树木和水稻,而不是仅仅种植水稻的话,就能够减轻风险。

    2013年,FAO提出亚洲区域水稻计划以支持亚洲国家改善政策与策略,推动水稻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在该项计划指导下,亚洲水稻生产中非森林树木评估项目对印尼、老挝和菲律宾的有关地区树木的地域范围和使用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树木能够帮助改善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种植或自然生长于农户庭园、道路旁或溪流沿岸、农林耕作系统的中、小林地、树篱附近和休耕地中的树木,在改进农耕系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用地上的树木能够帮助适应气候变化,加强生物多样性,调节水和养分循环,保护土壤、改善营养状况,并提高农民收入。目前,农业系统面临多种压力,树木有助于缓解这种压力,适应这种环境,并帮助以水稻为主的农业种植区实现粮食和营养安全。

    FAO充分认识到帮助农民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因此委托世界农林中心(World Agroforestry Centre),基于FAO的亚洲水稻生产项目和《推动农林业的政策日程:决策者指南》,编制了《东南亚水稻生产中的农林业:操作手册》,用以指导东南亚农民如何将树木种植融入稻田。该手册也反映了世界农林中心丰富的农林实践经验与知识。

    该手册的目标用户是与农民有着最紧密联系的农村顾问和农技推广人员。手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农林业复合经营的背景及其融入水稻生产给农民带来的效益,介绍了东南亚水稻生产面临的挑战,尤其是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利用树木来降低水稻生产的风险;第二部分是面对一个农林复合耕作系统,人们如何设计、计划并共同管理树木和水稻;第三部分讨论了农村顾问、推广人员和其他农业社区辅助人员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服务农民,实现复合耕作的共同目标。

    (编译 潘淑春)

相关报告
  • 《保险能帮助东南亚农民应对气候变化吗?》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17-11-28
    • 近日,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报道,东盟国家(ASEAN)农业部门面临日益频繁的农作物歉收困扰,各国正在加大力度,采取不同方式提高抵御能力。 一、泰国农作物保险计划及其在东盟成员国的推广 今年季风不会马上到达泰国。截止到3月,大型水库的容量已降至10%。稻田要么颗粒无收,要么在干旱高温下烧焦。6月的季风雨带来了些许缓解,但并不足以挽回损失。农民从去年开始就面临严重的旱灾,今年更加严重。气候模型预示泰国的旱灾会继续加重,如果情况正如所预测,大量水稻种植者会转而种植更加抗旱的作物,即便这样他们也需要努力应对缺水危机。显然,如果泰国想继续保持世界水稻生产大国地位,就需要帮助农民应对频繁的粮食歉收危机,由此,农业保险应运而生。 几十年来,泰国通过国家计划为农民提供赔偿保险(indemnity insurance)。最近,在合作发展伙伴国的支持下,泰国引进了针对特定农作物的天气指数保险(index-based insurance),特定情况发生时,会支付农民赔偿金,而不要求农民提供损失的证明文件。但是,气候变化和发展不断加剧泰国以及东南亚农民所面临的危机,官员们认识到,他们需要扩大并完善保险计划、大幅提高参与度,并更好地将保险纳入国家应对危机的战略中。 最近,由东南亚国家气候应对体系协会(ASEAN-CRN)组织的在胡志明市召开的研讨会上,政策制定者以及合作发展研究伙伴深入研究了国家面临的挑战和使用农业保险提高东盟地区抵御灾害的可行方法。 此外,菲律宾和越南都建立了完善的由政府补贴的农作物保险计划;印度尼西亚建立了农业保险计划并在不断完善;柬埔寨还没有建立国家计划,但在2014年推出了1个小规模试点,基金支持来自于荷兰非政府组织;缅甸也计划在几个月里建立1个试点。 可见,东盟成员国都承认保险在抵御风险中的价值。现在的重点是继续完善指数保险计划这一模式,使农民更容易应对气候事件,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因为是否给予赔偿金是由地区官方认定并记录的事件来决定,而非农民个人所决定,比如,当地气象站记录的旱灾或是基层官方对地区作物产量的估算。 指数保险据说可以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为农民没有动力去努力减少风险,并且不管农民面临的个人风险如何,所有农民都会获得相同的赔偿金。因为没有必要核实个体赔偿额,所以指数保险有望在灾后给予农民更快的财政补贴。正因为如此,这也是指数保险的一个重要缺点。它不区分受灾的严重程度,遭受旱灾严重程度不同的农民获得的赔偿金相同,为此农民会觉得不公。此外,进一步推行保险计划也会受到诸如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宗教和信仰体系等文化习俗的影响和阻碍。 二、缓慢发生的气候事件给农业保险提出了新挑战 气候变化日益为保险公司增添挑战。因为传统的做法是保险公司依据过去的损失或伤害记录来计划未来的情况,而气候变化预计会继续增加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由于脆弱或新兴的保险市场缺乏保险损失和损害的基线数据和历史记录,由此导致发展中国家保险预测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变得尤其困难。 东盟国家的农业保险面临的另一项挑战是缓慢发生的气候事件,例如海平面上升、洪水和海水入侵。一般来说,保险适用于突发灾害,比如洪水、旱灾和热带气旋,而对于未来几十年可能会加重东盟地区农民损失而缓慢发生的气候事件,实施保险计划可能会更加困难。当灾害存在爆发点时,比如灾害突发,保险会更好实施。对于缓慢发生的事件,很难划分“正常”和“灾难”之间的界限,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会变得越来越糟糕,农民也会越来越贫穷。 因此,如果财政支援(例如,来自援助或是来自再保险)不能根据加重的损失而快速调整,以维持保险计划实施所需的政府补贴和赔偿金基准,那么保险市场会慢慢面临风险。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许多东盟成员国的农作物保险参差不齐,而且往往不能坚持下去。 三、保险只是全面应对策略的一部分 仅有农作物保险还不足以保护农民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需要更宽泛的风险管理和更适宜的策略。如果处理得当,保险则可以成为一个重要举措,我们需要为此继续努力。东盟成员国政府和保险公司仍在学习如何利用保险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展望未来,重中之重是共同学习,学习如何更好地制定保险计划,使其在财政上切实可行;了解保险险种,增强农民对保险的信任,确保他们能切实从这一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中受益。 (编译 潘淑春)
  • 《发展适应性农业以应对气候变化,提升2050年作物产量》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徐倩
    • 发布时间:2017-11-28
    • 未来全球气温的继续上升,将对农业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如果不能采取应对措施,农作物将会减产。但对于西非国家的高粱种植者来说,采取新的措施尤为困难,因为该地区种子资源匮乏、土壤贫瘠、干旱频发、降雨量难以预测。最新研究表明,种植更多的耐热型高粱品种可以最大程度提高收益。 此研究成果《评估西非谷物体系的气候适应措施和不确定性》(Assessing climate adaptation options and uncertainties for cereal systems in West Africa)一文刊登在期刊《农业和林业气象学》(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上,由洛克菲勒基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国际发展部(NERC/DFID)非洲未来气候研究计划以及法国斯坦福跨学科研究中心提供资金支持。 研究人员在不同气候条件中模拟农民可采用的适应性措施,并衡量其有效性,最终得出5个对种植高粱的西非农民可能更为可行的方案。 研究团队统计了过去30年(1961-1990年)的降雨和气温数据,并对未来(2031-2060年)气候做出了8种不同预测。斯坦福大学的大卫·勒贝尔(David Lobell),曾经在不同的历史、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绘制了一个新的农作物产量表,研究人员根据该表格计算出了5种管理方案对产量的影响。结论表明: 1.推迟耕种,或选择更安全的种植时间无助于产量的提高; 2.增加播种密度并多施肥可以增加农作物产量,但与气候是否变化无关; 3.改变高粱种植所需的受热时间会使作物减产; 4.在干旱时期用收集的雨水进行灌溉仅能小幅改善作物产量,而且与气候是否变化无关; 5.未来随着气温不断上升,种植在花期更加耐热的高粱品种会大大提高作物产量。 8种气候条件下,分别应用5项适应措施和不采取措施情况下,作物产量会发生变化,研究人员运用可靠的农作物模型对每项措施下的作物产量进行量化,从而确定每项措施的效果,这种全新的方法在衡量各种措施的潜在影响时非常有价值。此研究还为西非地区的高粱种植提供了许多详细数据,也为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投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接下来的挑战可能是帮助西非农民获得新的耐热品种。目前惯例是农民从每年收获的谷物中保留一部分作为种子,年复一年种植相同的品种。研究人员建议政府资助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建立一个向这些发展中国家提供耐热高粱品种的渠道。 (编译 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