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发现大猩猩携带类艾滋病病毒》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 李越
  • 发布时间:2006-11-10
  • 当研究人员在1984年首次证实人体免疫缺损病毒(HIV)是导致艾滋病(AIDS)的元凶后,这种病毒的起源便成为了一个谜。在过去的20多年里,越来越多的证据将矛头指向了非洲黑猩猩体内携带的一种类似病毒。很多科学家推测,对类人猿的狩猎和屠宰最终使这种黑猩猩病毒传染到人类身上。最近,由法国蒙彼利埃市发展研究所病毒学家Martine Peeters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大猩猩可能也对AIDS的起源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科学界首次在大猩猩中发现与HIV类似的病毒。
  • 原文来源:http://www.sciencetimes.com.cn/col1/article.htm1?id=81707
相关报告
  • 《武汉大学科学家发现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新细胞》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李越
    • 发布时间:2012-11-15
    • 武汉大学科学家近日发现,一种名为“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具有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作用。9月12日,记者从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获悉,该院侯炜教授和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科研工作人员合作的一项科研成果发表在8月国际美国著名学术刊物《淋巴细胞生物学》杂志上。   侯炜教授介绍,这种名为“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是一类“桥梁细胞”,它既具有自然杀伤的功能,又能起到自我保护的功能,它是人类天然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占5%~15%,而肠道和肝脏中的50%免疫细胞为“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但就是这种细胞,以前研究往往只被发现在抗肿瘤和抗肝炎病毒感染中起到作用,而没有发现它在抗艾滋病病毒感染有较强作用。   侯炜和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霍文哲教授团队的研究,历经3年多时间,首次发现,这种“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培养液中的分泌物可以抑制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并且这种活性具有广谱性,既可抑制实验室保存的艾滋病病毒病毒株,也可抑制临床上分离得到的艾滋病病毒病毒株。在研究“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培养液中的分泌物抑制艾滋病病毒效应的机制过程中,该研究团队发现,虽然“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培养液中的分泌物对艾滋病病毒进入细胞的协同受体影响甚微,但其分泌物可增强干扰素调节因子的作用,从而引起巨噬细胞发挥作用,“抗击”艾滋病病毒。此外,“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具有增强细胞内一种新发现的抗艾滋病病毒的细胞因子的作用
  • 《科学家发现艾滋病免疫发病新机理》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李越
    • 发布时间:2011-11-08
    • 艾滋病致死率极高,社会危害大,其预防和治疗近年来也一直是医学界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据英国媒体9月19日报道,来自美国和欧洲的研究人员近日发现了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新思路,能有效地防止艾滋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这项最新发现刊登在9月19日出版的《血液》杂志上,是美欧多所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当人感染艾滋病病毒之后,人体会马上采取防御措施。 但研究人员发现,艾滋病毒会诱使人体采取过于强烈的反应,最终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受损,并削弱人体的适应性免疫功能。用主管这个项目的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教授阿德里亚诺·博阿索的话说,这就像是“开车时候挂一档的时间太久,发动机就会烧掉”一样。 研究人员发现,艾滋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夺走被感染细胞的细胞膜,依靠细胞膜中的胆固醇保持流动性,并触发感染者体内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同时释放干扰素。 干扰素能激活人体内一系列免疫反应。这些免疫反应短时间内并不会产生不良影响,但时间长了就会损坏人体免疫系统。 基于艾滋病毒的这一工作原理,研究人员将其细胞膜内的胆固醇清除,使人体适应免疫功能得以正常运行,从而加强了人体的免疫能力。 博阿索教授认为,这就好比把艾滋病毒变成一支“旌旗招展却手无寸铁的部队,这样其他军队就很容易发现并消灭它”。目前,博阿索的团队正在研究应用这一原理开发新型艾滋病疫苗的可行性。 艾滋病传播方式多样,因此防控十分困难。每年全球都会有180万人死于艾滋病。仅2009年一年就有约260万人感染艾滋病,还有333万人是艾滋病毒携带者。 包括企业、政府和民间组织在内的各方都在积极寻找攻克艾滋病毒的良方,但至今进展仍然十分有限。 2009年一项在泰国进行的研究中,艾滋病疫苗的疗效首次得到证实,但有效率只达到3成。 今年5月份,一个美国科研小组宣布,他们利用艾滋病毒的一种变体帮助一只感染艾滋病毒的猴子成功控制病情长达一年之久,并希望以此开发出切实有效的人用艾滋病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