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复神鹰董事长张国良荣获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08
  • 11月6日下午,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鹰游集团、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技术总负责人张国良荣获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据了解,江苏今年一共有两名专家获奖: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常进是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探索暗物质奥秘;张国良填补了我国高性能碳纤维空白,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何梁何利基金奖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和最权威的社会力量设奖,分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技与技术进步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三大类奖项。今年颁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名,科技与技术进步奖37名,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8名。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院士。钱学森、钱伟长、袁隆平等曾获成就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淳生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曹福亮院士、南通大学顾晓松院士曾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曹建明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出席大会并致辞。中央军委科技委、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自然基金委、国防科工局、中国科协等部门领导同志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人颁奖。何梁何利基金信托委员会主席、评选委员会主任朱丽兰作工作报告,在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了中复神鹰碳纤维与张国良。 今年,何梁何利基金收到的推荐材料和有效被提名人双双突破700,终评入选率约为13:1至14:1。经过评选委员会严格评审标准,优中选优,最终37位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8位具有高水平科技成就,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创造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相关阅读: 2018年何梁何利奖揭晓,56名顶尖科学家获奖! .

相关报告
  • 《何梁何利基金颁奖 张弥曼院士获成就奖》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8-11-07
    • 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颁奖大会11月6日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曹建明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出席大会并致辞。中央军委科技委、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自然基金委、国防科工局、中国科协等部门领导同志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人颁奖。何梁何利基金信托委员会主席、评选委员会主任朱丽兰作工作报告。 今年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院士。张弥曼院士长期致力于地层古生物研究。她的早期肉鳍鱼类化石研究为陆生脊椎动物起源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她阐明了中、新生代东亚鱼类区系演替规律,并据此提出了中国东部油田有关地层时代及沉积环境的一些重要认识。近年来,她又开拓了青藏高原新生代鱼化石的研究,并对高原的隆起幅度、干旱化、水系变迁及鱼类演化提出新认识。她提倡和践行多学科融合,大胆创新,不断开拓古鱼类学的新方向、新领域,奠定了中国古鱼类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地位。 今年,何梁何利基金收到的推荐材料和有效被提名人双双突破700,终评入选率约为13:1至14:1。经过评选委员会严格评审标准,优中选优,最终37位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8位具有高水平科技成就,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创造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 《2019年度何梁何利奖颁发》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11-19
    • 11月18日,何梁何利基金2019年度颁奖大会在京举行。“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彰其率先开展深空探测研究,在探月工程总体设计和实施中作出的重要贡献。35位科技工作者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位科技工作者荣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其中“产业创新奖”8人、“青年创新奖”8人、“区域创新奖”4人。   2019年度何梁何利奖56位获奖人中,有两位年龄在35岁以下。他们均来自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分别是31岁的研究员刘真和34岁的研究员杨辉。   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于1994年创立,旨在奖励中国杰出科学家,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25年来,共遴选奖励1362位杰出科技工作者,成为我国社会力量创建科技奖项的成功范例,为激发我国科技发展的活力、培养自主创新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9-11-19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