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顺利通过专家论证》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3-04
  • 2018年1月24日,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和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专家论证会。会议由环保部生态司柏成寿副司长主持,中国科学院科发局孙命副局长、刘斌处长、环保部生态司蔡蕾调研员、中国环科院院李俊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孙晓晶副处长出席会议。专家组由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魏江春院士、庄文颖院士等共九位知名专家组成。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编制工作由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于2016年5月启动。项目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组织国内140余名专家学者,对我国大型真菌进行全面评估,经过初评、函审、会评和复审等步骤,形成了大型真菌的红色名录。论证会上,项目负责人姚一建研究员代表项目组介绍了项目的总体实施和评估情况。本项目完成了9534种大型真菌的评估工作,结果显示,已明确受威胁的大型真菌有96种,近危102种,疑似灭绝1种,我国需关注和保护的大型真菌高达6748种,占被评估物种总数的70.78%。与会专家针对大型真菌红色名录评估方法和结果等方面进行了质询和热烈的讨论,充分肯定了项目组的工作,一致通过项目论证验收,并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了建议和期望。

      本次评估是国内外迄今为止评估对象最广、信息最全、参与专家人数最多的一次大型真菌受威胁状况评估。项目组根据大型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标准体系做了必要的调整,新增了“疑似灭绝”评估等级等内容,完善了IUCN红色名录评估标准体系,建立了大型真菌红色名录评估技术规范,填补了国内外大型真菌红色名录评估标准的空白。本次评估工作成果重大,意义深远,将为我国大型真菌保护政策的制定以及大型真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开展大型真菌本底调查、观测和科研提供数据基础,为公众参与大型真菌多样性保护创造必要条件,有力地推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的贯彻实施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工作。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将由环境保护部正式发布。

  • 原文来源:http://www.im.cas.cn/xwzx/kyjz/201802/t20180207_4945019.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发布》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5-25
    • 2018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生态环境部主办,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承办的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暨纪念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25周年活动在北京动物园隆重举行。 在本次活动上,生态环境部黄润秋副部长宣读了李克强总理为今年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发来的特别批示:生物多样性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25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成绩应予以肯定。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各有关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署,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意义的认识,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着力健全法律法规和保护机制,健全完善保护网络,提升管控能力,切实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物种的保护,尤其要保护好濒危物种,严惩各类破坏行为。全社会形成合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更大成效。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新的贡献,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 随后,中国科学院张亚平副院长代表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发布了“2018年度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由中国科学院联合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于2008年首次发布,是国际上唯一一个以年度名录的形式持续更新的生物物种名录,其收录的物种数已由2008年的4.9万种增加至2018年的9.8万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编制工作是由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于2008年启动,2013年9月、2015年5月先后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本次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编制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持。此项工作是对我国大型真菌物种的一次全面系统的红色名录评估,汇集了全国140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是迄今为止大型真菌评估物种数量最大、类群范围最宽、覆盖地域最广、信息最全、参与专家人数最多的一次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我国9302种大型真菌中(包括地衣、子囊菌和担子菌),属于疑似灭绝的有1种、极危9种、濒危25种、易危62种、近危101种、无危2764种、数据不足6340种。中国大型真菌受威胁物种(包括疑似灭绝、极危、濒危、易危)共97个,占被评估物种总数的1.04%;需要关注和保护的大型真菌达6538种(包括受威胁、近危以及数据不足的物种),占总数的70.29%。《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的发布为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大型真菌的保护利用提供数据基础和技术规范,是贯彻落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和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具体行动,必将对我国大型真菌多样性保护与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 《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中心筹建方案通过专家论证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3-02
    • 本报讯 (记者 宋翠茹) 日前,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中心筹建方案专家论证会在北京召开。 专家组一致认为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中心建设具有紧迫性、必要性,意义重大。研究中心的建设将揭示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及维持机制,集成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技术和模式,为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机制和协调区域生态安全与民生改善提供科技支撑。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具备坚实的工作基础和扎实的条件保障,筹建方案目标明确、建设内容合理,预期将在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中发挥重要引领示范作用。 据悉,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魏辅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纪远、樊杰,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王克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汪小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田俊量,青海省科技厅副厅长张超远,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赵千钧等各相关领域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筹建方案进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