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能量通过仿生纳米管的传输》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10-12
  •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和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科学家利用先进的光谱学技术和微流体平台研究了一种简单的仿生集光系统。这种双壁纳米管在低光强下工作效率很高,而在高光强下可以消除多余的能量。这些性质在设计用于光子能量获取和传输的新材料时是有用的。研究结果发表在10月10日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自然光合复合体有效利用阳光的非凡能力——即使在黑暗的环境中——引起了人们对破译它们功能的广泛兴趣。理解纳米尺度上的能量输运对于(光电)电子领域的一系列潜在应用至关重要。自然光合作用系统极其复杂,由许多层次分明的亚基组成,这使得科学家们把注意力转向了仿生模拟物,它们的结构与自然光合作用系统相似,但更容易控制。

    Ligh-harvesting分子

    光学凝聚态物质科学组和凝聚态物质理论组(均在格罗宁根大学泽尼克高级材料研究所)与维尔茨堡大学(德国)的同事合作,获得了人工集光复合体中能量传输的全面图像。他们使用了一种新的芯片上的光谱实验室方法,这种方法结合了先进的时间分辨多维光谱学、微流体学和广泛的理论模型。

    科学家们研究了一种人工集光装置,灵感来自于自然界中发现的光合细菌的多壁管状天线网络。这种仿生装置由纳米管组成,纳米管由光收集分子组成,自组装成双壁纳米管。格罗宁根大学(University of Groningen)超快光谱学教授马克西姆?他的团队设计了一个微流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试管的外壁可以选择性地溶解,从而关闭。“这并不稳定,但在流动系统中,它可以被研究。通过这种方式,科学家们可以研究内胎和整个系统。

    适应

    在低光强下,系统吸收两壁中的光子,产生激发态或激子。“由于墙的大小不同,它们吸收不同波长的光子,”Pshenichnikov解释说。这提高了效率。“在高强度光下,大量光子被吸收,产生大量的激子。”“我们观察到,当两个激子相遇时,其中一个激子实际上就不存在了。“这种效应就像一个安全阀,因为大量的激子会破坏纳米管。”

    因此,科学家们也证明了双壁分子纳米管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光照条件。它们通过充当高度敏感的天线,在弱光条件下模仿大自然设计工具箱中的基本功能元素,但在高强度光线下去除多余的能量——这种情况在自然界中通常不会发生。这两种特性都为更好地控制通过复杂分子材料的能量传输铺平了道路。

    ——文章发布于2019年10月10日

相关报告
  • 《C3N纳米管中的热传输:与碳纳米管的比较研究》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4-09
    • 一维纳米管,如碳纳米管(CNT)和C3N纳米管(C3NNT),由于其优异的电学和热学性能,正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本文利用经典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单壁碳纳米管与单壁碳纳米管的热输运进行了比较研究。我们首先观察到C3NNT的导热系数(k)低于CNT。由于C3NNT的N个原子中的声子散射,能量在N个原子周围局域化。在CNT和C3NNT中,k随温度升高呈单调下降趋势,说明Umklapp声子散射较强。然后,将- 10%到14%的单轴应变施加到纳米管上,纳米管的导热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利用声子态密度、声子色散、参与比、能量空间分布等分析了纳米管中的声子行为。这项工作为CNT和基于C3NNT的纳米电子学的热管理提供了基础的热物理知识。 ——文章发布于2019年4月8日
  • 《在碳纳米管中观察短波长的等离子体》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chenfang
    • 发布时间:2015-08-17
    • 加利福尼亚大学(UC)伯克利物理系和Kavli纳米科学研究所对短波长的等离子体进行研究。通过红外光到原子力显微镜的尖端,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到所谓的“金属单壁碳纳米管的液体“等离子体。是一个Luttinger液体理论描述电子的流动,通过一维物体,如单壁碳纳米管(SWNT),就像费米液体理论描述了通过最两和三维金属电子的流动。研究结果表明,单壁碳纳米管的一维传导电子Luttinger液体等离子体表现很不同于经典的等离子体。尽管纳米光子学和电子学的结合等离激元具有巨大潜力,基于经典的等离激元纳米光子电路的发展,已实现宽带等离子体波导,同时表现出强烈的空间约束的难度极大的限制:一个高质量的因素和低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