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科院等在肿瘤器官特异性转移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健康研发动态监测
  • 编译者: malili
  • 发布时间:2017-09-25
  • 9月1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胡国宏研究组和山东大学教授杨其峰最新合作研究成果以Differential Effects on Lung and Bone 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 by Wnt Signalling Inhibitor DKK1为题在线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阐明了乳腺癌细胞在转移过程中对靶器官选择性的调控机制。

    9月1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胡国宏研究组和山东大学教授杨其峰最新合作研究成果以Differential Effects on Lung and Bone 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 by Wnt Signalling Inhibitor DKK1为题在线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阐明了乳腺癌细胞在转移过程中对靶器官选择性的调控机制。

    癌细胞转移是乳腺癌威胁病人生命的主要原因。乳腺癌转移多发于骨、肺、肝和脑,但转移同时具有器官特异性,即不同癌细胞对不同转移靶器官的倾向性不同。目前对转移器官特异性的机制尚不清楚,阻碍了对转移的准确预测及针对性治疗。

    上海生科院博士研究生壮雪倩在胡国宏的指导下,发现肿瘤分泌的WNT信号抑制蛋白DKK1调控了癌细胞转移时对靶器官的选择性。DKK1高分泌的肿瘤倾向转移到骨,而低分泌的肿瘤倾向转移到肺。他们通过与山东大学团队合作发现乳腺癌病人血清中DKK1蛋白水平可预测乳腺癌骨转移和肺转移的风险。进一步的功能研究表明,DKK1在肺和骨转移微环境中通过靶向不同细胞的不同信号通路从而发挥相反的转移调控作用。在肺中DKK1抑制非经典WNT通路,减少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招募并同时抑制癌细胞分泌生长因子TGFβ的水平,从而抑制肺转移。在骨中DKK1通过抑制成骨细胞的经典WNT信号,从而促进骨转移形成。对肿瘤施用经典WNT信号通路抑制剂后,肺转移并未显著下降而骨转移情况恶化。相反的,联合使用JNK和TGFβR抑制剂能够同时抑制肺转移和骨转移。

    此项研究发现了一类在乳腺癌向不同靶器官转移过程中具有相反功能的基因,充分说明了微环境对癌细胞转移的重要调控作用,揭示了靶向经典WNT信号通路治疗肿瘤在临床应用中可能的副作用,并为乳腺癌晚期病人的多发转移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相关报告
  • 《肿瘤RNA免疫治疗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3-16
    •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王海和聂广军团队合作,在RNA疫苗对于肿瘤的免疫治疗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In Situ Transforming RNA Nanovaccines from Polyethylenimine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Oxide Hydrogel for Durable Cancer Immunotherapy为题,发表在Nano Letters上。 肿瘤mRNA疫苗将mRNA通过免疫细胞的翻译系统合成相应的肿瘤抗原蛋白,进而诱导人体产生对该抗原蛋白的免疫应答,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达到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然而,RNA单独暴露于体内环境中容易被降解,并且mRNA无法自行进入细胞内部,无法实现持久性治疗效果。同时,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性会使杀伤性T细胞功能受到干扰,需要通过其他手段进一步刺激和扩大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功能。因此,开发有效的RNA疫苗和免疫佐剂递送体系,保护RNA疫苗免于降解,通过单次注射实现长久稳定免疫对于个体化肿瘤疫苗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为克服这些问题,科研人员设计了一种含有氧化石墨烯和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的非化学键连接水凝胶。该凝胶可以通过正负电荷吸附和π-π共轭有效负载mRNA疫苗和疏水性免疫佐剂(R848),并保护RNA疫苗不被外界各种酶降解。区别于传统的化学交联水凝胶,新型水凝胶由于通过电荷吸附组装,在液体环境中其表面处于不稳定状态,可以逐渐变形为纳米疫苗并靶向免疫系统(如图)。体内动物实验显示将其皮下注射后,可以至少在30天内持续释放RNA纳米疫苗,进入引流淋巴结内部并且被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实现持久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效果。该方法为RNA疫苗稳定保存和递送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美国化学学会对该工作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 《中国科大在长链非编码RNA调控肿瘤形成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liuxiaoling01
    • 发布时间:2019-07-12
    •   7月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梅一德研究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在线发表题为Long noncoding RNA EMS connects c-Myc to cell cycle control and tumorigenesis 的研究论文。   c-Myc作为促癌蛋白的重要性体现于其在超过一半的人类肿瘤中呈现高表达的状态,因此c-Myc的异常高表达被认为是肿瘤的一个重要分子标志。围绕c-Myc促进肿瘤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也一直是癌症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长链非编码RNA作为一类非编码RNA分子,在X染色体失活和细胞代谢等生物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关于长链非编码RNA是否能够介导c-Myc的促癌功能并不是很清楚。   梅一德研究组通过数据库分析和实验验证,鉴定了一个新的在多种类型肿瘤包括肺癌、乳腺癌和肠癌中异常高表达、且具有促癌功能的长链非编码RNA,并将其命名为EMS(E2F1 mRNA stabilizing factor)。EMS作为c-Myc的直接转录靶标,能够介导c-Myc通过控制细胞周期运转促进肿瘤形成的作用。在分子机制层面,EMS通过与RNA结合蛋白RALY相互作用,从而稳定细胞周期关键调控因子E2F1的mRNA并增强其蛋白表达水平,最终促进G1/S细胞周期运转以及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该研究阐明了EMS这一长链非编码RNA能够作为信使分子传递c-Myc的促癌信号,为深入理解c-Myc促进肿瘤形成的分子基础提供了新的视角,并暗示EMS可能作为肿瘤治疗的一个新的潜在靶标。   博士研究生王晨峰和杨洋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单革研究组以及附属第一医院教授马筱玲和博士吴显宁的大力帮助。该项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