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科院等在肿瘤器官特异性转移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健康研发动态监测
  • 编译者: malili
  • 发布时间:2017-09-25
  • 9月1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胡国宏研究组和山东大学教授杨其峰最新合作研究成果以Differential Effects on Lung and Bone 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 by Wnt Signalling Inhibitor DKK1为题在线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阐明了乳腺癌细胞在转移过程中对靶器官选择性的调控机制。

    9月1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胡国宏研究组和山东大学教授杨其峰最新合作研究成果以Differential Effects on Lung and Bone 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 by Wnt Signalling Inhibitor DKK1为题在线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阐明了乳腺癌细胞在转移过程中对靶器官选择性的调控机制。

    癌细胞转移是乳腺癌威胁病人生命的主要原因。乳腺癌转移多发于骨、肺、肝和脑,但转移同时具有器官特异性,即不同癌细胞对不同转移靶器官的倾向性不同。目前对转移器官特异性的机制尚不清楚,阻碍了对转移的准确预测及针对性治疗。

    上海生科院博士研究生壮雪倩在胡国宏的指导下,发现肿瘤分泌的WNT信号抑制蛋白DKK1调控了癌细胞转移时对靶器官的选择性。DKK1高分泌的肿瘤倾向转移到骨,而低分泌的肿瘤倾向转移到肺。他们通过与山东大学团队合作发现乳腺癌病人血清中DKK1蛋白水平可预测乳腺癌骨转移和肺转移的风险。进一步的功能研究表明,DKK1在肺和骨转移微环境中通过靶向不同细胞的不同信号通路从而发挥相反的转移调控作用。在肺中DKK1抑制非经典WNT通路,减少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招募并同时抑制癌细胞分泌生长因子TGFβ的水平,从而抑制肺转移。在骨中DKK1通过抑制成骨细胞的经典WNT信号,从而促进骨转移形成。对肿瘤施用经典WNT信号通路抑制剂后,肺转移并未显著下降而骨转移情况恶化。相反的,联合使用JNK和TGFβR抑制剂能够同时抑制肺转移和骨转移。

    此项研究发现了一类在乳腺癌向不同靶器官转移过程中具有相反功能的基因,充分说明了微环境对癌细胞转移的重要调控作用,揭示了靶向经典WNT信号通路治疗肿瘤在临床应用中可能的副作用,并为乳腺癌晚期病人的多发转移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相关报告
  • 《肿瘤RNA免疫治疗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3-16
    •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王海和聂广军团队合作,在RNA疫苗对于肿瘤的免疫治疗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In Situ Transforming RNA Nanovaccines from Polyethylenimine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Oxide Hydrogel for Durable Cancer Immunotherapy为题,发表在Nano Letters上。 肿瘤mRNA疫苗将mRNA通过免疫细胞的翻译系统合成相应的肿瘤抗原蛋白,进而诱导人体产生对该抗原蛋白的免疫应答,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达到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然而,RNA单独暴露于体内环境中容易被降解,并且mRNA无法自行进入细胞内部,无法实现持久性治疗效果。同时,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性会使杀伤性T细胞功能受到干扰,需要通过其他手段进一步刺激和扩大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功能。因此,开发有效的RNA疫苗和免疫佐剂递送体系,保护RNA疫苗免于降解,通过单次注射实现长久稳定免疫对于个体化肿瘤疫苗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为克服这些问题,科研人员设计了一种含有氧化石墨烯和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的非化学键连接水凝胶。该凝胶可以通过正负电荷吸附和π-π共轭有效负载mRNA疫苗和疏水性免疫佐剂(R848),并保护RNA疫苗不被外界各种酶降解。区别于传统的化学交联水凝胶,新型水凝胶由于通过电荷吸附组装,在液体环境中其表面处于不稳定状态,可以逐渐变形为纳米疫苗并靶向免疫系统(如图)。体内动物实验显示将其皮下注射后,可以至少在30天内持续释放RNA纳米疫苗,进入引流淋巴结内部并且被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实现持久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效果。该方法为RNA疫苗稳定保存和递送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美国化学学会对该工作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 《宁波材料所在荧光探针靶向炎症和肿瘤成像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7-27
    • 光学探针成像具有高选择性、高分辨率、无创实时等优点,是一个重要且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它鼓励化学家、生物学家和临床医生之间的持续合作,以进一步完善这些工具,用于疾病诊断、治疗以及介入手术等。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爱国团队一直致力于癌症等疾病的分子影像探针开发及应用,前期已经基于荧光上转换纳米颗粒在不同类型乳腺癌成像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近期,该团队又基于小分子荧光团设计探针在炎症和肿瘤的靶向成像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1)炎症反应是指生物体对内外损伤因子做出的保护性响应,在许多疾病中,炎症反应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炎症反应涉及免疫细胞、血管以及分子的介导,目前有大量的关于炎症相关分子的研究报道。对炎症相关分子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炎症反应的机理,监控炎症反应的发生程度,从而对炎症相关的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针对性的治疗。该团队设计出一种新的焦谷氨酸肽酶(PGP-1)近红外荧光探针,其结构基于一般探针设计策略:一种近红外荧光染料作为荧光信号发生部分,一个可被PGP-1特异性识别水解的封端肽作为靶向部分,酰胺键作为二者的连接部分形成一个PGP-1特异性响应的近红外荧光探针。该探针可在小鼠关节炎、肝炎模型中对PGP-1多寡产生相应荧光信号响应性变化。重要的是利用该探针结合传统分子生物学手段,证明了焦谷氨酸肽酶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炎性因子。因此,这种靶向PGP-1的探针可应用于炎症疾病的体内外可视化成像监测。相关结果发表于国际期刊Adv.Sci., 2018,5,1700664。   2)美国于2015年1月推出精准医学计划(PMI),在癌症治疗方面,精准医学计划旨在利用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来开发选择性靶向和杀死癌细胞的疗法。   ①人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是一个分子量Mr=95KD的细胞表面抗原,主要选择性表达在上皮类型癌症的反应性基质成纤维细胞中。成人正常组织细胞一般不表达FAP。据报道,FAP可促进肿瘤生长和侵袭,由于其在肿瘤基质中近乎独有的表达,它可以作为一种肿瘤组织成像和治疗的潜在靶标。吴爱国团队基于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识别并水解甘氨酸-脯氨酸(GP)二肽的性质,设计合成了一种靶向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的近红外荧光探针。该探针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性。其功能体现在能够体外检测表达FAP的癌细胞,体内进行肿瘤组织特异性荧光成像。该工作被选作封面发表于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2018,6,1449-1451。   ②二肽基肽酶IV(Dipeptidyl peptidase IV, DPP IV)是一种多功能丝氨酸蛋白酶,在控制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细胞代谢、生长和粘附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除了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著名治疗靶点之外,DPP IV还可作为一种新的分子标记物和潜在的癌症治疗靶标。此前,几乎所有DPP IV探针都是基于其水解功能设计的探针,但二肽基肽酶家族成员众多,利用水解方式设计探针势必存在同工酶的干扰。因此研究团队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新的非酶水解方式的DPP IV设计思路,采用DPP IV的抑制剂作为识别基团,提高探针的抗干扰性。结果表明,利用该思路合成的探针可极大地抗DPP IV其他家族成员的干扰。此外,该探针利用其识别部分与细胞表面的DPP IV蛋白亲和性,可有效靶向表达DPP IV的癌细胞成像。相关结果已被学术期刊Chemical Communications (DOI: 10.1039/C8CC05048A)接收。   上述系列性工作,对于基于小分子荧光探针在炎症与肿瘤之间的相关机制研究和利用相关分子进行靶向成像与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以上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基金等的支持,并已申请相关专利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