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下一代氢气分离膜横空出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09
  • 氢气(H2)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青睐。目前膜分离是获取H2的主要方式,但商用薄膜的渗透率不高。

    近年来,具有刚性网络结构和完美孔结构的微孔固体材料(如沸石和MOF)取得了长足进步,这类材料制成的薄膜具有高渗透性,选择性也不错。

    多孔有机笼(POC)和微孔聚合物(PIM)虽然可以进行溶液加工,但是结构稳定性不足。共轭微孔聚合物(CMP)是一种通过芳基-芳基共价键互连的π共轭交联网络,结构稳定性强,但可加工性差,而且孔径分布较宽(10~30Å),很难用于气体分离。

    研究者认为下一代氢气分离膜需要有刚性网络结构以保证高透气性,需要有完美的孔结构以保证良好的选择性,同时还可以进行溶液法制备。

    成果介绍

    为了制备出高结构刚性、可溶液加工的氢气分离膜,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四家科研机构基于共轭微孔热固性薄膜(CMT)制备出了下一代氢气分离膜,这种材料具有完美的孔结构:孔径0.4 nm,比表面积高达840 m2·g-1,利用溶液方法加工成大尺寸薄膜后,H2渗透率高达28280 barrer,H2对CO2、O2、N2、CH4、C3H6和C3H8的选择性均超过6.3。此外,CMT薄膜可以在150°C下连续工作700 h仍未出现渗透性和选择性衰减,表现出出色的稳定性,在500℃下薄膜也能正常工作。

    基于共轭微孔热固性材料(CMT),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四家科研机构制备出了下一代氢气分离膜,具有结构刚性好、可溶液加工的特点。他们在540℃下、惰性气氛中以3-TBTBP为前驱体,利用脱溴和C-C交叉偶联反应实现了具有1D、2D和3D结构CMT的合成,制备出的膜材料孔径0.4 nm,比表面积高达840 m2·g-1。在30℃和1 bar的跨膜压力下,1μm厚的CMT膜对H2的渗透率达到惊人的28280 barrer,H2对各种气体的选择性均超过6.3,而且不随膜厚度变化。当分离温度从30℃升高到150℃时,H2的渗透率增加了40%,高达40680 barrer,H2/CO2选择性达到6.05,在这一温度下这种薄膜可以正常运行700小时,500℃下也能正常运行。

相关报告
  • 《228mAh/g!高性能NCMA材料横空出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2-01
    • 随着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LCO材料逐渐被三元材料所取代,NCM111和NCM532等都已经得到了非常普遍的应用,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动力电池厂商开始采用NCM811和NCA材料,Ni含量的增加虽然会提升三元材料的容量,但是也会造成三元材料的稳定性下降,例如之前曾经介绍NCM材料在长期循环中面临过渡金属元素溶解和不可逆相变等问题,而NCA材料在循环过程中二次颗粒的粉化和破碎现象要比NCM更为严重。 NCM811和NCA两种高镍材料各有优缺,因此将两者的优势结合在一起的NCMA材料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近日,韩国汉阳大学的Un-Hyuck Kim(第一作者)和Chong S. Yoon(通讯作者)等人研发了一种NCMA材料(Li[Ni0.89Co0.05Mn0.05Al0.01]O2)可逆容量达到了228mAh/g,并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循环1000次容量保持率85%),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化也得到了显著的抑制,减少了循环过程中颗粒内部裂纹的产生。 上图a为NCMA89、NCM90和NCA89几种材料的首次充放电曲线,从图中能够看到NCM90材料的初始容量最高,达到了229mAh/g,NCMA89材料紧随其后达到了228mAh/g,NCA89材料容量最低,为225mAh/g。虽然三种材料在可逆容量上差别不大,但是在循环性能(4.3V,如上图b所示)上NCMA材料却要远比NCM90和NCA89要好,扣式电池循环100次后NCMA材料的容量保持率90.6%,明显好于NCM材料的87.7%和NCA材料的83.3%。如果我们把充电电压进一步提高至4.5V这种差距将更加明显(如上图c所示),经过100次循环后NCMA材料容量保持率为87.1%,NCM和NCA材料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82.3%和73.3%。 Un-Hyuck Kim还将三种材料制成了软包全电池,在软包电池中NCMA材料的循环寿命更为出色,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可达84.5%,而NCM和NCA材料循环10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仅为60.2%和57.9%,如果循环的环境温度提高到45℃那么这一优势将更加明显(如上图e所示),表明NCMA材料相比于NCM和NCA材料在保持高容量特性的同时还具有非常优异的循环性能,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正极材料的选择。 为了分析NCMA材料良好循环性能的原因,作者也对三种材料的充放电曲线进行了dQ/dV曲线分析,4.2V左右的主峰我们一般认为这是层状材料从H2相转变为H3相的峰,在循环过程中NCA和NCM材料的该峰出现了明显的衰降现象,而NCMA材料的该峰循环过程中非常稳定,这表明NCMA材料在循环过程中晶体结构的稳定性要明显好于NCM和NCA材料,这也是其优异的循环性能的关键因素。 而XRD数据则揭示了NCMA材料结构稳定性的原因,随着Li的脱出,层状晶体结构中的a值开始下降(2.1-2.2%),c值开始明显增加达到4%左右,我们从下图a能够看到对于NCM和NCA材料而言脱Li过程中的c值的膨胀都达到了4%以上,而NCMA材料c值的膨胀仅为3.6%左右,从而减少了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抑制了颗粒内部裂纹的产生和生长。从下图颗粒的界面图我们也能够看到NCA材料在脱Li和循环过程中二次颗粒内部产生的裂纹是最严重的,这也导致NCA材料在循环中衰降速度较快。其次是NCM材料在深度脱Li和长期循环中二次颗粒内部也产生了大量的裂纹,而NCMA材料在深度脱Li和长期循环中都表现出了非常优异的结构稳定性,二次颗粒内部的裂纹要明显少于NCA和NCM材料。 对NCMA材料的单颗粒挤压实验表明NCMA材料二次颗粒的失效压力为185.7MPa,而NCM和NCA材料分别为137.2MPa和125.5MPa,这表明Al和Mn的共掺杂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层状材料的体积膨胀,减少二次颗粒内部裂纹的产生,还显著提升了一次颗粒之间的晶界强度,进一步抑制了NCMA材料在长期循环中的颗粒结构的稳定性。 循环过程中二次颗粒产生的裂纹会引起电解液沿着裂纹侵入到二次颗粒的内部,对二次颗粒产生更为严重的侵蚀,生成NiO类似相。从下面的二次颗粒截面图上我们能够看到NCA材料在循环后二次颗粒内产生了严重的裂纹,贯穿整个颗粒,而NCM材料虽然也产生了大量的裂纹,但是裂纹的严重程度较轻,因此二次颗粒还保持完整,而NCMA材料的颗粒内部没有出现明显的裂纹。而从透射电镜上我们能够进一步观察到这些裂纹的影响,三种颗粒的表面结构衰变层的厚度基本都在5-10nm,三者比较接近,但是在颗粒内的裂纹处,NCA材料的结构衰变层厚度达到40nm,而NCM材料为25nm,表明沿着裂缝进入到二次颗粒内部的电解液会对材料的结构产生更为严重的破坏,从而导致材料的电荷交换阻抗的增加和倍率性能的下降。 热稳定性也是一款材料在应用中的关键因素,DSC测量表明NCM材料的热稳定最差,192℃就开始放热,产热量为1561J/g,其次为NCA材料在202℃开始产热,产热量为1753J/g,NCMA材料的热稳定性最好,205℃开始产热,产热量为1384J/g。 NCMA材料的Al和Mn共同掺杂很好的抑制了材料在充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减少了二次颗粒内部裂纹的产生,减少了电解液对二次颗粒的侵蚀,从而显著的提升了循环性能,并且还很好的保持了高容量的特性,热稳定性相比于NCM和NCA材料也有一定的提升,因此NCMA材料是一种理想的正极材料,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 《最大核供热反应堆 "燕龙" 横空出世核能供热获重大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
    • 发布时间:2017-12-04
    • 入冬以来,我国北方地区供热季陆续开始,包括沈阳、吉林、哈尔滨在内的北方主要城市燃煤小锅炉“清零”行动如火如荼。然而,周而复始的季节更替无法回避新一轮的储煤及温室气体排放,由燃煤供热带来的城市大气污染争议再次喧嚣尘上。 11月28日,由中核集团自主研发的“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在京正式发布,标志中核集团在核能供热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为我国后续探索城市区域供热提供了又一新的解决路径。 “利用核能为区域供热能更有效改善我国能源结构,缓解日趋严重的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希望中核集团对泳池式反应堆供热的技术进行充分论证,不放过任何技术关键细节,力争将核能供热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论证清楚,用公众接受的语言向社会讲清楚。”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刘华对此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