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薄膜硅光伏电池光吸收率创新纪录——接近70%理论极限 有望催生轻质高效硅光伏电池》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30
  • 荷兰和英国科学家借助一种纳米纹理结构,使薄膜硅光伏电池变得不透明并因此增强了其吸收太阳光的效率。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新方法设计出来的薄膜电池能吸收65%的阳光,是迄今薄硅膜表现出的最高光吸收率,接近约70%的理论吸收极限,有望催生柔性、轻质且高效的硅光伏电池。研究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光子学》杂志上。

    硅太阳能电池效率高,且原材料为地球上储量丰富的硅,被认为是高效的光伏技术。但它们需要用到厚、硬、重的晶圆,因此用武之地有限。使用薄膜能将硅的使用量降低99%,并使电池更轻且坚固耐用,很容易地集成到城市建筑物甚至小型日常设备内。但薄硅膜只能吸收25%的太阳光。鉴于此,荷兰原子分子国立研究所(AMOLF)、英国萨里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改进。

    研究人员解释说,他们利用新方法设计出的纳米结构表面有一种超均匀分布图案,可将直射太阳光限定于一个角度范围内,从而将更多光捕获在硅膜内。被捕获的光越多,被吸收的几率也越大。研究显示,超均匀分布图案能更好地限定太阳光的入射角度,使更多太阳光被吸收。

    此外,将太阳光捕获到薄硅内面临两大关键挑战:太阳光包含多种颜色,而硅膜的尺寸有限,且硅对每种颜色光的吸收能力不一样。研究发现,表面镀有金字塔形状且图案尺寸与光的波长类似的厚硅太阳能电池能解决这一问题。

    最新研究负责人、AMOLF的埃丝特·阿拉肯·拉多说:“我们估计1微米厚的碳—硅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可达到20%以上,这是柔性轻质碳—硅光伏电池的重大突破。研究还发现,高效薄硅电池可由低品质的硅制成,如此可降低净化原硅的能源需求,并缩短能源回收时间。”

    研究人员指出,尽管这种高效薄膜电池距离应用还有一段距离,但超均匀图案薄膜光伏电池极具潜力。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32000-1.html
相关报告
  • 《65%!薄膜硅光伏电池光吸收率创新纪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3-31
    • 荷兰和英国科学家借助一种纳米纹理结构,使薄膜硅光伏电池变得不透明并因此增强了其吸收太阳光的效率。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新方法设计出来的薄膜电池能吸收65%的阳光,是迄今薄硅膜表现出的最高光吸收率,接近约70%的理论吸收极限,有望催生柔性、轻质且高效的硅光伏电池。研究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光子学》杂志上。   硅太阳能电池效率高,且原材料为地球上储量丰富的硅,被认为是高效的光伏技术。但它们需要用到厚、硬、重的晶圆,因此用武之地有限。使用薄膜能将硅的使用量降低99%,并使电池更轻且坚固耐用,很容易地集成到城市建筑物甚至小型日常设备内。但薄硅膜只能吸收25%的太阳光。鉴于此,荷兰原子分子国立研究所(AMOLF)、英国萨里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改进。   研究人员解释说,他们利用新方法设计出的纳米结构表面有一种超均匀分布图案,可将直射太阳光限定于一个角度范围内,从而将更多光捕获在硅膜内。被捕获的光越多,被吸收的几率也越大。研究显示,超均匀分布图案能更好地限定太阳光的入射角度,使更多太阳光被吸收。   此外,将太阳光捕获到薄硅内面临两大关键挑战:太阳光包含多种颜色,而硅膜的尺寸有限,且硅对每种颜色光的吸收能力不一样。研究发现,表面镀有金字塔形状且图案尺寸与光的波长类似的厚硅太阳能电池能解决这一问题。   最新研究负责人、AMOLF的埃丝特·阿拉肯·拉多说:“我们估计1微米厚的碳—硅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可达到20%以上,这是柔性轻质碳—硅光伏电池的重大突破。研究还发现,高效薄硅电池可由低品质的硅制成,如此可降低净化原硅的能源需求,并缩短能源回收时间。”   研究人员指出,尽管这种高效薄膜电池距离应用还有一段距离,但超均匀图案薄膜光伏电池极具潜力。
  • 《光伏电池效率接近30%,打破世界纪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06
    • 工程师们研发了一种由钙钛矿和硅制成的串联太阳能电池,其效率可达29.15%,打破了世界纪录。   数十年来,硅一直是太阳能电池市场的主宰者,但近几年被“后起之秀”钙钛矿逐渐掩埋了锋芒,后者效率从2009年的不到4%迅速上升至今年早些时候的20%,接近硅25%的长期记录。不过如今,慕尼黑亥姆霍兹联合研究中心(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的科学家们研发了一种由钙钛矿和硅制成的串联太阳能电池,其效率可达29.15%,打破了世界纪录。   不仅如此,这种新型钙钛矿/硅串联电池另一大特点在于,在连续暴露于空气和模拟太阳光下300多小时后,它也能保持稳定的性能,而且无需封装保护。据悉,该团队利用了一种具有1.68ev禁带的复杂钙钛矿成分,并专注于优化衬底界面。   据了解,与单独使用的单个电池相比,由两个带隙不同的半导体组成的太阳能电池串联使用时,可获得相当高的效率。这是因为串联电池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谱。   事实上,这种硅和钙钛矿的串联设计早在5年前就已表现不凡,当时其最高效率就已达到13.7%,两年前更是达到25.2%,今年早些时候达到27.7%。而此次研发的串联电池效率已接近创纪录的30%,离35%的理论上限也不远了。   去年早些时候,这一效率纪录已经在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Solar Energy Systems)获得认证并被列入了NREL图表中,该图表自1976年以来一直记录着太阳能电池技术的进展。该研究成果也于近日发表在可科学期刊《Science》上。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Albrecht团队的博士生Eike K?hnen表示,“29.15%的效率不仅是这项技术的记录,而且在NREL图表中处于整个新兴光伏类别的最顶端。”   就目前而言,该串联太阳能电池是在1平方厘米的样品中测试的,但研究人员表示,将其扩大到更实际的尺寸应该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