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量等多项指标创新高 能源行业加大保供力度守护万家灯火》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15
  • 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能源供应持续偏紧。随着我国北方地区陆续进入供暖季,各大能源企业采取一系列举措,做好今冬明春能源保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提供保障。为此,人民网聚焦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行业保供举措,推出“聚焦能源保供”系列报道。

    人民网北京12月9日电 (记者杜燕飞)千方百计增产增供煤炭,快速提升电厂存煤,保持用电秩序稳定,加大天然气增储上产……进入供暖季以来,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增多,煤炭、电力、油气行业持续加大能源保供力度,煤炭产量、电煤运输量、发电量、天然气产量等多项指标刷新纪录,守护万家灯火,确保全国人民温暖过冬。

    11月份,国家能源集团自产煤完成5128.6万吨,再次突破5000万吨大关,较原纪录增加94.6万吨;商品煤销售完成6409.8万吨,同比增加426.4万吨;电煤增库超300万吨,实现燃煤可用天数从7天到10天以内电厂的动态清零;154台居民供热机组中131台启动供热,保障了电力热力可靠供应。截至11月30日,累计完成贸易煤年销售4538.8万吨,提前一个月完成4500万吨的全年任务目标。

    12月2日,包神铁路集团单日货运量完成101.76万吨,创能源运输保供期间最好成绩;朔黄铁路完成煤炭运量275列116.2万吨,再次刷新单日煤炭运量历史最高纪录。11月份,国家能源集团各铁路单位全月一体化出区煤炭装车完成3053.4万吨,日均101.8万吨,较原日均最高纪录再增加1.1万吨;黄骅港完成煤炭装船1883.4万吨,同比增加4.3%,煤炭装卸量均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12月1日,国家能源集团年度累计发电10023亿千瓦时,突破万亿大关,创历史新高。自9月份以来,我国东北电力供应形势紧张,集团发挥煤电一体化优势,所属煤矿、运输单位驰援东北,火电机组推迟检修、优化工期,能起尽起、满发稳发,开机率、负荷率均居区域第一位,缓解了电力供应紧张形势。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52509.html
相关报告
  • 《三峡集团一季度新能源发电量创新高》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4-07
    • 一季度,三峡集团新能源业务交出亮眼成绩单:总发电量达250.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单日最大发电量达到3.82亿千瓦时,均创历史新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其中,风电发电量达148.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光伏发电量达102.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 数据增长的背后,是一线员工全力做好安全生产保障能源供应的久久为功,也是科技创新提高设备运行小时数的技术赋能。 一季度,坚守“风光”场站一线的三峡人抗风雪战严寒,圆满完成冬春保暖保供和元旦、春节、全国两会等重要时段的能源电力保供任务,成功应对3轮大范围寒潮天气,保障了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亚冬会期间,三峡集团黑龙江区域各“风光”场站开展设备特殊巡视工作,加大对送出线路巡检力度,对变压器、开关柜、刀闸等关键设备进行细致检测,及时消除机组及组件出现的隐患和故障,确保电力稳定供应。 同时,三峡集团以大数据、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风光”电站运维,从传统运维转型为片区检修、无人值守的智能运维,提升设备运行小时数,确保设备应发尽发、满发多发。在三峡集团所属三峡能源江苏运维公司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内,值班人员轻点鼠标,各个海上风电场的风机风速、转速、出力情况等实时数据便跃然在中控大屏之上,一览无余。这是三峡集团海上风电运行集中监控系统,已接入三峡集团所有海上风电场共近百万个数据点,实现了对海上风电项目的集约化管理。 从雪域高原到东南沿海,从西北荒漠到南方群山,三峡人正以“起跑即冲刺”的拼搏姿态,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建设,全力保障“风光”场站电力生产,用技术攻坚与模式创新,奏响春之“风光”序曲,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全国日发电量和统调用电负荷创新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26
    • 江苏电网最高负荷5次破亿千瓦,浙江电网最高负荷6次创历史新高,湖北等12个省级电网负荷合计30次创历史新高……入夏以来,全国日发电量和统调用电负荷屡创新高,被视为经济运行“晴雨表”的社会用电量上涨劲头十足,折射出中国经济复苏向好的趋势。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08月26日第03版)记者汪文正 电力消费复苏快 进入8月,全国日发电量和统调用电负荷快速攀升,创出新高。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截至17日,全国日发电量最高达到246亿千瓦时,比去年峰值高出6.86亿千瓦时;统调用电负荷最高达到10.76亿千瓦,比去年峰值高出2400万千瓦。 “初步分析,全国日发电量和统调用电负荷连创新高,既有持续高温晴热天气导致空调负荷快速增长的影响,同时反映了国民经济继续稳定恢复。”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说。 传统制造业稳步复苏,直接体现在用量需求上。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的数据显示,1-7月,南方五省区制造业同比增长1.0%,较上半年加快2.3个百分点,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其中与“新基建”密切相关的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强劲反弹,5、6、7月当月分别同比增长6.8%、10.7%、10.8%,连续3个月高速增长,引领工业增长。 此外,大部分消费品制造业用电量增速由负转正,体现出国内消费稳步复苏态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杨晶介绍,二季度,消费品制造业用电量环比增长46.1%;同比下降1.3%,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8.6个百分点。其中,6月消费品制造业用电量实现正增长,同比增加1.9%;部分行业用电量大幅回升,甚至达到两位数增速。例如,主要立足于国内市场的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和烟草制造业用电量分别同比增长18.1%、10.0%、10.0%和8.2%。 电力投资增长快 用电需求和电网负荷连攀高峰,电力供给是否“吃得消”? 从产量、产能和设备利用程度看,供电稳定有保障。看产量,发电量持续增长。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长1.9%。其中,水电、核电、风电发电同比分别增长6.1%、6.7%、23.2%。看产能,发电装机容量保持同比增长势头。截至7月底,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9.5亿千瓦,同比增长6.7%。看设备利用程度,1-7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2074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111小时。 入夏以来,面对电力需求走高,电力供给侧持续发力。国家电网数据显示,今年夏季,已有华东、西南2个区域电网和15个省级电网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加上夏季暴雨、台风、雷电等多发,多地电网在恶劣天气中受损严重。面对疫情和恶劣天气,国家电网广大干部员工经受住多重考验,有力保障了用电高峰期间的生产生活用电。目前,全国各地电网整体运行平稳。 电子投资快速增长,电力工业发展后劲足。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的1-7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1-7月,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5409万千瓦,同比增长701万千瓦;电源工程投资完成2139亿元,同比增长51.0%,其中风电1112亿元,同比增长164.0%;电网工程投资完成2053亿元,同比增长1.6%;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约1.9万千米,比上年同比增加899千米。 新产业用电增长快 用电量快速增长的背后,还反映出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态势。 电能替代拉动用电需求增长明显,经济发展更“绿”了。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电能替代继续保持较大规模增长,通过加强港口岸电、充电等设施建设推动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上半年电能替代电量规模达1100亿千瓦时左右。据统计,截至6月底,中国各类充电桩保有量已达132.2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55.8万个,数量位居全球首位。 高技术产业用电需求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凸显。二季度,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6%,超出工业用电量增速约2个百分点。其中,对比4月来看,5月和6月高技术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速分别快速反弹至5.4%和8.4%。进入7月份,汽车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0.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用电量增速也都在两位数以上。 新业态用电量激增,经济发展新意十足。杨晶介绍,上半年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网络信息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7.7%。其中,互联网数据服务业用电量同比激增71.6%,反映出线上教育、网络会议等新方式正在快速普及。 “高技术装备制造业用电量较快回升、网络信息服务业用电量‘快跑’等,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于崇德说,用电量增速逐月回升中有气温升高的因素,但经济总体逐步复苏、新动能保持强劲支撑是最主要原因。 原标题:用电量创新高 经济复苏势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