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粪肥和沼液施用对农田土壤中胶体磷粒径分布及组成的影响》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4-11
  • 生物炭、粪肥和沼液等有机肥长期施用可有效提高农田土壤磷素水平,但目前关于上述有机肥施用对土壤胶体磷的内在影响机制缺乏深入了解。本研究在浙江省生物炭、粪肥和沼液等有机肥施用的农田土壤中采集了12种土壤样品,利用超速离心和超滤方式对胶体磷亚级组分进行有效分离后,开展了纳米胶体磷(NCP:1-20 nm)、细胶体磷(FCP:20-220 nm)、中胶体磷(MCP:220-450 nm)粒径分布及组成特征研究,阐明了生物炭、粪肥和沼液施用对农田土壤中胶体磷粒径分布及组成的作用机制(图1)。

    本研究验证了课题组先前关于土壤胶体磷在区域尺度上具有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的研究结论,进一步明确了胶体磷释放是施用有机肥的土壤中磷素运移的关键过程(图2);通过分析比较土壤中纳米胶体、细胶体和中尺寸胶体磷的含量及成分差异,获得了土壤胶体磷亚级组分形成的主要决定因素(图3),揭示了不同外源碳输入策略对土壤胶体磷亚级组分含量的影响机制,为农田磷素流失精准阻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摘要图

    图1 有机肥施用土壤中胶体磷亚级组分释放机制

    图2 土壤溶液中总溶解磷(TDP)在(A)溶解无机磷(DPi)和溶解有机磷(DPo;以TDP的%计);(B)胶体磷(Pcoll)和真溶解态磷(TSP)分布(均以TDP%计);胶体磷在不同粒径范围内:(C)全部粒径尺寸1-450 nm、(D)纳米胶体颗粒(NC,1-20 nm)、(E)细胶体颗粒(FC,20-220 nm)、(F)中胶体颗粒(MC,220-450 nm)中的无机(Picoll)及有机(Pocoll)磷分布(均以Pcoll%计)

    图3 胶体磷(Pcoll、Picoll、Pocoll)与其他胶体(OCcoll、Fecoll、Alcoll、Mgcoll、Cacoll、Sicoll和Mncoll)在纳米(NC;1 − 20纳米),精细-(FC;20 − 220纳米)和中等尺寸(MC;220 − 450nm)上(A)Pearson相关系数(B)主成分分析(PCA)以及(C)模型精度剖析

    文章结论

    胶体颗粒作为土壤磷素迁移的关键载体,增加了磷素在土-水界面的潜在流失风险;

    相比于粪肥和沼液施用土壤,生物炭的输入有效降低了土壤中的胶体磷含量,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在三种不同粒径尺寸的胶体颗粒中,有机碳始终是胶体磷形成的主要决定因素,但其他胶体成分的作用重要性在胶体磷不同亚级组分中有所不同;

    纳米胶体磷与Ca相关,中尺寸胶体磷与Mn/Fe/Al相关,而细胶体磷与Ca/Mn/Fe/Al均相关。

  • 原文来源:https://newenergy.in-en.com/html/newenergy-2422009.shtml
相关报告
  • 《胶体态及溶解态有机质对土壤镉吸附的影响》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03-02
    • 有机肥源有机质是土壤重金属环境归趋的重要外源影响因素。除溶解性有机质外,外源细颗粒态有机质对土壤重金属吸附特征的影响还缺乏研究。本研究以紫色土坡耕地、冬水田和水旱轮作田土壤为对象,通过吸附动力学试验和等温吸附试验,探索猪粪源胶体态有机质(COM,10~0.45 μm)和溶解态有机质(DOM,<0.45 μm)及其不同初始浓度对土壤镉(Cd)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描述三种利用方式土壤对Cd的动态吸附(R2>0.90),Langmuir模型能更好地拟合Cd的等温吸附(R2>0.95),供试土壤对Cd的吸附均为强烈的非线性(Freundlich模型非线性指数<0.42)化学吸附。三种利用方式土壤对Cd的吸附强度(Qe、Qm、Kf)顺序为:水旱轮作田>冬水田>坡耕地,与土壤pH、有机质和粉粒含量正相关。猪粪源DOM比COM具有更大的抑制土壤Cd吸附的效应且二者均对水旱轮作田土壤吸附Cd的影响最明显。土壤Cd吸附量对猪粪源COM和DOM初始添加浓度(0~100 mg.C.L-1)的响应呈现较快(<30 mg.C.L-1)降低和平稳非显著增加的特征。对于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土壤,在施用外源有机肥时,应同时注重外源DOM和COM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活化效应,尤其是降雨径流中重金属的动态变化。
  • 《武汉植物园在丹江口库区农田土壤磷素空间分布和污染风险评价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1-10
    • 磷是许多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限制性养分,大量含磷肥料用于农业生产。然而,植物对施入土壤中的磷肥当季利用率很低,使绝大部分的磷以非有效态积累于土壤中, 造成了磷在土壤中的富集,通过侵蚀、淋滤、径流和排水进入水源,从而导致富营养化。因此,对农业活动中的磷进行稳健的分析、管理和控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特别是对我国的生态系统健康至关重要。 丹江口水库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中线调水工程的效益以及沿线区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武汉植物园农业环境生态学科组在刘毅研究员的带领下,评估了丹江口水库周围农田土壤磷的空间分布、环境因子对其空间变异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污染风险。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库区农田土壤TP含量较低(低于低营养状态下<1g kg-1tp的阈值)。然而,40%的地区的Olsen-P水平高于作物最佳生长所需的水平。TP具有很强的空间依赖性,主要受土壤性质(pH和SOM)、降水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Olsen-P具有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主要受土地利用和地形驱动。P指数模型显示,高磷流失风险点主要分布在水库东北部和西北部。在这些地区,磷污染的主要贡献者是运输因子。因此,在减少磷污染的策略中,应优先考虑减少养分扩散的措施,如种植等高树篱、坡梯工程和保护性耕作。    该项目得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6YFD02001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1313)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Y455434I02)的支持。研究结果以“Phosphorus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pollution risk assessment in agricultural soil around the Danjiangkou reservoir, China”为题,发表在环境领域核心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