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十大重点关注XR新品》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2-26
  • 2024新年伊始,苹果“空间计算设备”Vision Pro的强势入局搅动着市场,为XR行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再加上AI与XR产品的有机融合,使得许多应用的实用性均得到大幅提升。一时间引发舆论关注、资本聚焦、资金涌入,XR产业势必迎来新一波的浪潮。

    除了AVP,今年还有一些新品甚至传闻中的产品同样值得期待。VR陀螺整理出十大重点关注的XR新品,它们的问世无疑会让2024年更加精彩纷呈。

    01 - 苹果Vision Pro

    吸引业内外目光的Apple Vision Pro已于2月2日在美国率先开售,该产品也被苹果公司和库克寄予厚望。虽然售价高达3499美元,但AVP依旧凭借品牌号召力和新奇的体验,掀起了一波抢购风潮。

    关于AVP性能参数和技术力方面这里就不再赘述,详情请参阅VR陀螺的开箱评测:苹果Vision Pro,不完美但强烈建议买

    App Store中数以百万计的应用及其背后的开发者,都是AVP内容生态的宝贵财富。而更多原生空间计算内容,也在蓄势待发,有望探索出新的细分场景。

    对于整个XR产业而言,无论“空间计算时代”是否真的即将到来,苹果的入局都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AVP的高昂售价固然是一道不容忽视的门槛,但借助苹果的品牌影响力,以及手眼协同互动的低学习成本,AVP有望扩大XR概念在普通消费者群体中的认知,才是第一代产品的更大意义。

    02 - 索尼XR头显

    索尼的这款新品于CES 2024期间公布,是专为从事3D工作的专业人士设计的XR头显,官方定义为“沉浸式空间内容创作系统”,预定2024年内推出。

    头显采用翻盖式设计,配备高通公司的骁龙XR2+ Gen 2处理器、索尼生产的1.3英寸MicroOLED显示屏,达到单眼4K分辨率、55 PPD。头显内侧部装有眼动追踪传感器,正面有4颗用于追踪的摄像头和2颗用于彩色穿透的摄像头,以实现MR功能。

    两个控制器的造型比较独特,并非传统的游戏控制器样式,也没有按钮或摇杆。惯用手的三角形控制器用于直观地抓取和移动3D模型,还有振动反馈,戒指型控制器则充当手部追踪的辅助工具。

    虽然该XR头显配备有处理器、从形态上看是一体机,但仍需连接电脑、与西门子面向工业领域推出的建模工具——NX搭配才能驱动。此外还能实现“分割渲染”功能,即在PC和头显之间分配渲染负载。

    03 - Meta AR眼镜 “Project Nazare”

    早在2021年Connect大会上,马克·扎克伯格就公布了旗下的首款AR眼镜——代号Project Nazare,但当时只有一段概念演示。在次年外媒报道的Meta产品规划中,Project Nazare预定于2024年发布,透露了以下产品重点:

    第一代产品价格较为昂贵,是面向开发者和早期用户的利基产品,2026、2028年会发布第二、第三代

    重量约100g,电池续航时间为4小时,可由附带的无线装置供电

    产品将包括眼动追踪摄像头、定制波导和microLED投影仪

    眼镜将搭配Meta的肌电手环使用

    在2023年底的一次采访中,Meta的首席技术官Andrew Bosworth也确认了该产品的进度,表示“我认为人们很有可能在2024年有机会体验到它”。同时他还声称这款眼镜是有史以来最先进的消费电子设备,但同时也是一款“昂贵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设备,短期内无法实现量产。

    除了Project Nazare外,据称Meta还计划与同年发布代号为Hypernova的更便宜的主流眼镜,后者将与智能手机配对,功能上与谷歌眼镜类似,同样会搭配肌电手环使用。

    04 - Meta VR头显 “Project Ventura”

    据外媒爆料的Meta硬件产品路线图,2024年还有一款代号为Ventura的经济型VR头显有待发布,其定位是“在VR消费市场上以最具吸引力的价格提供最大的冲击力”。

    进入2024年后,Meta已宣布自Quest 2及配件永久降价,128GB版本的Quest 2降至250美元。传闻称Ventura的定价约为200美元,可能会命名为Quest 3 Lite或类似名称,目的正是取代问世四年的Quest 2。

    消息源表示,Meta准备推出一款更便宜的混合现实耳机,看起来很像Quest 3,但使用更便宜的组件。这表明Meta无意在混合现实功能上妥协,并且非常注重让MR与VR一样获得大众的青睐。

    据称,Meta正在考虑不包含控制器的做法以降低成本。“用户必须单独购买配件或通过手势操作头显。”这表明用户将可以选择单独购买控制器,从而能够访问Meta丰富的VR游戏库——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VR游戏仍需要控制器。如果没有控制器,用户将只能访问当前可用VR体验的有限部分。

    或许这款Ventura会采用200美元档位的无控制器版本,以及300美元档位的带控制器版本同时推出(注:Quest 3控制器的价格为75美元,可供参考),以低价把MR技术引入更广阔的市场。

    05 - 三星MR头显 “Project Moohan”

    早在2023年2月,三星和谷歌的MR头显合作计划就已浮出水面。高通公司首席执行官Cristiano Amon和谷歌公司安卓高级副总裁Hiroshi Lockheimer出现在三星Galaxy Unpacked活动现场,三家公司共同宣布将在MR平台开发上实现合作。据传,这款新设备代号或为“Project Moohan”,可能将搭载三星的硬件、品牌,以及谷歌的Android XR软件。

    而后,又有传言称三星原计划在2023年10月5日LSI技术日上推出这款产品,后来又被推迟,因为三星担心这款头显的成熟度是否支撑其与苹果Vision Pro的竞争。为此,三星计划为“Project Moohan”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屏幕,以对抗Vision Pro提供的双目4K显示器,这可能会将该款头显的首次亮相推迟到2024年年中。

    此后,该项目一直沉寂,直到2024年开年,高通宣布推出新一代骁龙XR平台——骁龙XR2+ Gen 2,并透露会为三星和谷歌提供领先的XR体验,结合此前三星“Sumsung Glasses” “Flex Magic”商标申请通过,这款炒作了整整一年的神秘头显才终于有了新消息。

    不过,即使高通方面已经有了确定的芯片方案,但谷歌和三星依旧没有正式表态是否正在开发任何具体的产品,备受瞩目的Galaxy Unpacked 2024也仅仅是官宣了或将与XR设备搭配使用的智能戒指“Galaxy Ring”,并未提供任何关于MR产品的确定名称以及产品、服务的准确推出时间。再加上有传言称谷歌将更专注于XR软件平台而放弃AR眼镜项目Iris的研发,有了Iris的前车之鉴,这款集两家之长的产品的未来仍旧扑朔迷离。

    06 - Valve VR头显

    自2019年推出Valve Index、并为业界带来天花板级别的VR游戏《半衰期:爱莉克斯》以后,V社在这个领域就稍显沉寂,转头去PC游戏掌机赛道卖起了Steam Deck。不过,种种迹象都表明Valve并没有放弃对VR的探索。

    2022年10月,Valve发布的招聘信息证实其正在开发一款“有先进追踪功能的VR头显”;2023年4月,Valve的产品设计师Greg Coomer在接受采访时也确认,他们“一直在研究VR头显”。

    Valve的硬件工程师Yazan Aldehayyat在采访中谈到了Steam Deck与VR的重叠之处:“很明显,我们可以使用的技术有很多重叠之处;无线流媒体非常适用于VR。这也有利于Steam Deck改善无线体验。此外,我们还与零部件供应商、硬件合作伙伴等建立了合作关系。SteamVR团队和Steam Deck团队通力合作,并在其中注入了大量想法、部件和技术。”

    2023年10月,SteamVR正式推出2.0版本,不仅对界面进行重大升级,还将Steam平台的更多核心功能带入VR。此前有开发者根据对SteamVR源代码的解析,发现Valve的下一代VR头显有很大概率将提供眼动追踪功能。这台新品正距离发布越来越近。

    07 - OPPO MR Glass 开发者版 

    除了AR眼镜外,国内手机厂商OPPO也有MR开发计划。抢在Vision Pro发布四天前,OPPO于2023年增强现实世界博览会(AWE)上宣布推出“OPPO MR Glass开发者版”MR产品,将搭载骁龙XR2+Plus芯片组,成为全球首批支持Snapdragon Spaces™ XR 开发者平台的MR设备之一。

    从外观上看,该款产品虽然名为“Glass”,但却更接近头显形态,且配备两个手持控制器。产品已经透露的参数如下:

    SoC:骁龙XR2+ Gen1

    2160×2160×2 LCD显示屏

    支持0°-700°屈光度调节,支持58mm-72mm瞳距调节

    采用Pancake光学方案

    内置4个鱼眼镜头

    双RGB摄像头(用于视频直通功能)

    刷新帧率可达120Hz

    内置心率检测器

    支持平台:Snapdragon Spaces

    自2019年发布首款AR概念产品以来,OPPO已经推出了包括OPPO AR Glass 2021、OPPO Air Glass和OPPO Air Glass 2三款智能眼镜产品。如今OPPO对于新的计算平台的探索已不再局限于AR,其计划在2023年下半年向中国国内开发人员提供上述MR头显,以吸引开发人员创建更多流行的MR应用程序。

    虽然此后并没有OPPO MR Glass的更多相关消息,但在2023年11月举办的OPPO Tech Insider活动中,OPPO方面表示,“匮乏的应用生态决定了目前并不是将MR头显投放市场的最佳时机,我们希望与我们的合作伙伴和开发人员合作,看看MR头显能否做更多的事情。”

    OPPO将MR的未来押注在了应用生态上,相信随着开发者探索的深入,2024年OPPO或许将为MR行业将带来更多惊喜。

    08 - 任天堂VR眼镜(传闻)

    2023年9月,有用户爆料任天堂正在测试一个VR眼镜原型项目,配备MicroLED屏幕,谷歌也通过某种方式参与其中。

    而根据11月16日公开的任天堂专利申请,文件描述了一种用于图像显示系统的类似护目镜设备,涵盖电子游戏、光学系统、立体视频系统和3D模型操作工具等多个领域。具体的描述如下:

    头戴式平视显示器:指佩戴在头上的显示器,可在不妨碍视线的情况下提供信息。

    参数可变的虚拟摄像头:该设备包括可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不同设置或视角的摄像头。

    带图像再现器的多视角视频系统:该设备包括可同时显示多个视角并再现图像的系统。

    混合现实,包括计算机图形图像:该设备旨在融合虚拟与现实世界的元素,包括计算机生成的图像。

    具有显示位置调整功能的光学系统或装置:虚拟现实设备具有调整显示屏位置的装置,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

    传输数据的输入安排:有传输数据的方法,可能是指用户输入或与设备的交互。

    动态调整虚拟摄像头:设备中的虚拟摄像头会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重要的游戏元素(如角色或物体)处于用户的视野范围内。

    与用户相关的数据监控:设备包含监测用户数据的功能,如头部和眼部运动,可能用于追踪和增强虚拟体验。

    任天堂最新款游戏机Nintendo Switch已经问世了7年,一直有传言称第二代产品将于2024年公布。考虑到搭配NS推出的Labo VR系统销量喜人,任天堂为第二代NS推出VR设备的几率也很大。传闻这款VR眼镜“它不仅作为Switch 2的配套产品,也可独立于Switch使用,且具备混合现实能力”。

    09 - 华为MR产品(传闻)

    2023年11月,一位海外博主爆料了华为的XR硬件产品开发计划:华为明年将推出VR眼镜产品,搭载旗舰处理器。考虑功耗、散热规格(内部风扇驱动散热模块)、支持外接电池等。

    考虑到其“对标苹果Vision Pro”的定位,这款产品可能采用“麒麟 9000S”的下一代芯片,并搭配协处理芯片。据悉该产品的目标是轻量化,与苹果Vision Pro一样,以电池从外部连接到头显,并由专用风扇进行散热管理,这是Vision Pro所缺少的附加功能,或将成为一个亮点。

    2023年底,一份“华为MR调研纪要”在网络广泛流传。该纪要指出,华为在2024年将有两款规划的产品,一款是MR头显产品(VST方案),通过透视功能观察外部的真实环境,预计Q3或Q4发布;另一款产品是AR产品(OST方案),为采用衍射光波导方案的AR眼镜,发布时间则在年底或2025年初。同时该纪要指出华为MR产品会采用电池一体式设计,而非此前传出的外接电池方案。

    VR陀螺就该文件向华为方面求证,相关负责人回应表示该消息不实。

    作为在XR领域全方位布局多年的大厂,华为始终在推动行业发展,我们也无比期待华为能拿出引领时代的标杆级新品。

    10 - PICO VR新品(传闻)

    2023年对于PICO而言堪称是“动荡”的一年,虽有PICO 4 Pro顺利推出,但产品预期销量不佳,XR产业线在10月经历了被字节跳动收购以来最大的一次变动,官方声称裁员比例约为23%。

    9月份曾有PICO新手柄的谍照流出,去掉了外围的追踪环/定位环,改为类似Meta Quest 3的无灯环设计,更加小巧轻便。而PICO 5系列产品的相关传闻也随之甚嚣尘上,包括一些性能参数,甚至还显示会有针对更高端产品线的PICO 5 Pro Max。

    据VR陀螺获悉,PICO在2024年原计划准备两款XR硬件的发布。只不过随着管理层和发展方向的调整,原硬件发布计划或面临推迟,后续的战略方向也可能发生较大变化。

    2023年12月,有外媒报道称PICO已经取消了PICO 5的开发计划,当前重点改为开发一款与Vision Pro相竞争的产品,项目代号为Swan,将融合各种尖端技术。当VR陀螺就此向相关人士求证时,得到的回复为“消息不实”。

    无论如何,PICO是中国最大的XR品牌,相信此次调整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结语 

    “Mac将我们带入个人计算时代,iPhone将我们带入移动计算时代,Apple Vision Pro则将带我们进入空间计算时代。”苹果CEO蒂姆·库克的这番话以及AVP的横空出世,都在XR行业内引发了连锁反应。

    Apple Vision Pro的热度破圈和“鲶鱼效应”,正在让一度低迷的XR市场焕发勃勃生机,各家厂商或追逐热点、或调整战略、或秉承初心……除了上述XR新品外,还有许多创企都在跃跃欲试,相信我们将看到一个百花齐放的2024。

相关报告
  • 《2024 Science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4-12-13
    •   2024年12月12日,《Science》杂志发布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不仅代表了科学界的最新成就,也预示着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以下是今年十大科学突破的简要介绍: 2024科学突破之首:长效HIV预防针剂   一种创新机制的注射用HIV药物展现出显著的预防感染效果   尽管过去几十年间全球在预防和治疗艾滋病毒新发感染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艾滋病毒每年仍会感染高达100多万人,而有效的疫苗仍未问世。在今年,我们见证了一种可能最为强大的防护措施:一种每次注射可提供6个月保护的药物——lenacapavir(来那卡帕韦)。该药物作为暴露前预防(PrEP)的重要进展,其成功源于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即对lenacapavir所靶向的HIV衣壳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有了全新的深入理解。鉴于许多其他病毒亦拥有各自的衣壳蛋白,这些蛋白围绕着遗传物质形成保护层,因此lenacapavir的成功应用带来了令人兴奋的前景,即类似的衣壳抑制剂可以对抗其他病毒性疾病。 药物lenacapavir(黄色)与HIV的衣壳蛋白结合,防止衣壳锥穿过孔进入人体细胞核 其他9项Science年度科学突破分别为: 利用免疫细胞治疗自身免疫疾病   狼疮、硬皮病、多发性硬化症和其他自身免疫疾病都是由免疫系统发生危害引起的,免疫系统会攻击一个人自身的健康组织。现有的治疗方法(如免疫抑制药物)可能会有所帮助,但它们并不总是能阻止疾病的进展,并且可能会产生使人衰弱的副作用。今年,一种新方法,即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在重症患者中产生了显着的改善,开启了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的新篇章。到目前为止,已有30多名患者得到成功治疗。研究人员在理解工程化T细胞为何如此有效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例如,他们发现了在其他治疗方法难以到达的组织(如患者的淋巴结)中,B细胞的深度耗竭。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粉红色)接近并破坏B细胞。今年,CAR-T疗法在对抗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方面跨出了一大步(N. Burgess/Science)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探测宇宙起源   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星系在时间之始都发生了什么?自从美国宇航局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天文台在2022年2月睁开它巨大的眼睛以来,这架太空望远镜发现的宇宙最早时期的明亮星系,比人们理论预测认为的要更多。今年,对星系远古光波的详细研究已经开始解释可能发生的事情。 被遥远的早期星群红光笼罩——JWST最早的图像之一(NASA; ESA; CSA; STScI) RNA杀虫剂用于农田   杀虫剂是一把双刃剑,在消灭害虫的同时也可能对非目标生物造成伤害。今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批准了可能的解决方案:一种基于RNA的杀虫喷雾剂,针对特定害虫的基因进行了精准设计。支持者认为,这种新的、精确的方法将比现有的化学杀虫剂更安全,并且可能对许多害虫有效。第一种RNA杀虫剂产品针对的是马铃薯叶甲,这种甲虫已经对现有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五亿美元的农作物损失。 与目前的商业杀虫剂不同,基于RNA干扰的杀虫剂针对特定的害虫(Edwin Remsberg/VWPics via AP Images) 固氮细胞器的发现增添了进化论的转折点   某些细菌能够“固定”大气中的氮,将其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用于合成蛋白质及其他必需分子。但直到今年,尚未发现任何真核生物(即拥有复杂细胞结构的生物,如植物和动物)具备这种能力。随着硝基体(nitroplast)的发现,这种局面发生了变化,硝基体是海藻细胞中独特的固氮结构。该发现不仅揭示了我们对细胞复杂性进化的认知尚存不足,也预示着未来通过获取硝基体,农作物或许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的肥料供应。 在海藻Braarudosphaera bigelowii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器,即硝基体(圆形物体,右下)(Tyler Coale) 一种新磁性的发现   近百年来,物理学家已知存在两种永磁体,如今,他们发现了第三种。   在我们熟知的铁磁体中,相邻原子上的未配对电子以相同的方向自旋,使材料表现出磁性,比如,磁铁能够吸附在冰箱上;而在反铁磁体中,相邻的电子以相反的方向自旋,但整体上不显示磁性,例如铬。5年前提出的新型交错磁体(altermagnet)兼具上述两种磁体的特点。相邻的电子以相反的方式自旋,保证了零净磁性,同时在更深层次上,这种材料也表现出类似铁磁体的性质。今年,多个研究团队展示了这种独特的特性。 在交错磁体中,相邻的电子自旋方向相反(颜色),但原子尺度结构中具有不同定向(形状)(Libor ?mejkal and Anna Birk Hellenes) 古代真核生物的多细胞性很早就出现了   今年初,来自中国的微小藻类化石的年龄极其古老,令进化生物学家感到震惊。这些16亿年前的标本表明,复杂生命体的一个重要标志——多细胞体出现的时间远远早于先前的估计。   研究人员过去认为,真核生物(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和真菌在内的将DNA封装在细胞核内的生物)最初以单个细胞的形式存在了约10亿年,随后才逐渐形成细胞链。这一转变的发生为更复杂生物体的演化铺平了道路,而这些生物体在大约5.5亿年前开始大量出现。   然而,这项新发现揭示,简单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在更复杂的身体结构(包括无法直接接触外界环境的细胞)出现之前的约10亿年就已经存在。早在几十年前,中国燕山的串岭沟组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化石,这些地层同样拥有16亿年的历史。其发现者将其命名为“壮丽青山藻”(Qingshania magnifica)。但由于该发现发表在一本不太知名的期刊上,因此并未引起广泛关注。2015年,中国的古生物学家重返该地区,在随后的几年里,他们又发现了278个壮丽青山藻标本,并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 这些微观化石的研究揭示,单细胞真核生物细胞的链接可能远早于先前的估计 (Lanyun Miao et al./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tology) 地幔波动能影响大陆轮廓的形成   当板块构造的力量撕裂大陆时,这是一个极其剧烈的过程,尽管其进展速度缓慢。这一过程在过去被认为具有高度局部性:沿裂谷带上涌的热地幔岩石产生岩浆,而远离裂谷带的大陆内部则保持寒冷且相对稳定。然而,今年的研究颠覆了这一传统观点,揭示了这种局部的剧烈活动实际上在地幔中引发了扩展的波动,进而影响了整个大陆的地貌。   今年8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这种波动是对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补充。研究者们提出,当裂谷形成时,上涌的地幔物质与冷的大陆板块接触,导致了旋转的岩石对流。这些旋涡状的对流以极慢的速度沿着大陆的基底移动,类似于船底下的湍流。随着它们的滚动,这些对流在上方造成了多种地质效应。 南非的中央高原可能就是由地幔岩石流动波推动抬升的结果(Laranik/Alamy Stock Photo) “星舰”着陆成功实现“筷子夹住火箭”   今年,“星舰”这艘世界上最巨型、最强大的火箭,高达120米的不锈钢结构,在33个引擎的强劲推力下轰鸣着升空了四次。然而,10月13日,“星舰”助推器的成功着陆更为引人注目:助推器以超音速从高空下降,通过重启部分发动机将其速度降至几乎静止的悬停状态,并由发射塔的机械臂将其精准捕获。这次成功有望大幅降低太空科学研究的成本,标志着成本可负担的重型火箭新时代的到来。 今年6月,SpaceX的巨型星际飞船火箭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进行了一次重大飞行测试(SpaceX via UPI/Alamy) 远古DNA揭示家族纽带   从古代骨骼和牙齿中提取的DNA为了解很久以前的人口流动、传染病演变和史前饮食提供了见解。现在,它也揭示了家族秘密。在今年,大量的研究为几千年前去世的人们重建了家谱。   了解遗传亲缘关系可以揭示过去社会的相关信息,而这些信息仅靠考古学永远无法得到答案。例如,将德国南部凯尔特酋长的DNA数据与他们墓地的细节相结合,可以发现2500年前,该地区最有权势的男性通过他们的母亲继承了他们的力量——一种被称为母系制的社会组织形式。与此同时,对石器时代欧洲农民的亲属关系分析表明,父系是主流社会形式。本周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4万多年前第一批生活在欧洲的现代人中,有两名女性来自一个大家庭,尽管她们在临终前相距数百公里。   随着研究人员对更多个体进行样本测定,这类发现将变得更加普遍,并能使遥远过去的亲属关系更加明朗。 公元7世纪匈牙利,被埋在一匹马旁边的一名男性,现在拥有了一段家族历史 (Institute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s/E?tv?s Loránd University Museum)
  • 《2021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2-28
    • 高潮迭起的2021年,将在中国科技史上格外闪亮。   这一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为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无数攻关者挑灯夜战,迎难而上;这一年,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事业,无数劳动者殚精竭虑,血脉偾张。   踏着自信的步伐,我们伸展双臂,拥抱曙光。新时代的挑战,让生命迸发出异常的能量。   2021,奋斗孕育辉煌。 ◎本报记者 陆成宽   1 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驯化获突破   一株自生自灭的野生稻成为农民手中的粮食,需要7000年到1万年的驯化。而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在全球首次提出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可能将这个驯化过程缩短到几十年,甚至更短。研究成果2月4日发表于《细胞》杂志。   当前,田间的栽培稻由“祖先”二倍体野生稻经过数千年的人工驯化而来,驯化过程在改良其重要农艺性状的同时,也造成了遗传多样性的大量减少、优势基因资源的缺失。   除了二倍体栽培稻,稻属还有其他25种野生植物,按照基因组特征又可以分成11类,包括6类二倍体基因组和5类四倍体基因组。其中,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具有生物量大、自带杂种优势、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但同时也具有非驯化特征,无法进行农业生产。   为攻克培养多倍体水稻新作物的难题,研究人员首次提出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按照这条技术路线,他们成功创制落粒性降低、芒长变短、株高降低、粒长变长、茎秆变粗、抽穗时间不同程度缩短的各种基因组编辑异源四倍体野生稻材料。这项研究开辟了全新的作物育种方向,是该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性进展。   2 “祖冲之号”“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   5月8日,中科大团队制造的“祖冲之号”,打破了量子计算机最大量子比特数的世界纪录。它以一个62比特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10月,它又升级到了“祖冲之二号”,可以操纵66个比特。   10月,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等构建了113个光子的“九章二号”,处理“高斯玻色取样”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024倍,进一步提供了量子计算加速的实验证据。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目前唯一同时在两种物理体系都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   实现用光量子作为计算载体,要攻克诸多难关,包括制造高品质光子源、实现高精度锁相和规模化干涉等等。比如说,光子源每次只放出1个光子,且每个光子一模一样,这是巨大挑战。同时,锁相的精度相当于100公里距离的传输误差不能超过一根头发直径。高品质的光量子比特和逻辑器件,维持不了100毫秒,就要抓住这一瞬间让量子计算机完成任务。相关技术要达到操纵光的极致。   近年来,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取得了诸多世界第一。中国科学家正在进一步提高量子计算机的稳定性和纠错能力,让量子计算机在物理和化学仿真、分子模拟构建、人工智能等方面大显身手。   3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着陆火星   历经9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火星着陆“黑色九分钟”,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   6月11日,国家航天局举行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揭幕仪式,公布了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影像图。首批科学影像图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其科学目标主要是实现对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火星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质组成、火星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火星物理场与内部结构等研究。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21年2月10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2月24日探测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了为期约3个月的环绕探测,为顺利着陆火星奠定了基础。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   4 “拉索”发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   5月17日,《自然》发表的一项最新成果,改变了人们对银河系的传统认知:位于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2个能量超过1拍电子伏特(PeV,1000万亿电子伏特)的光子,这2个超高能光子分别来自天鹅座和蟹状星云,其中1个光子能量高达1.4PeV。   “这是人类迄今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的时代。”中国科学院高能所研究员、“拉索”首席科学家曹臻说。   此前,银河系内的宇宙线加速源存在能量极限是个“常识”,过去预言的极限就在1PeV附近,导致伽马射线能谱在0.1PeV以上有“截断”现象。“拉索”的发现完全突破了这个“极限”,确定了银河系广泛存在的天然高能加速器,可以把宇宙线加速超过PeV,甚至于10PeV以上。   7月9日,《科学》报道“拉索”精确测量了高能天文学标准烛光的亮度。科学家们确认,这个标准烛光就是由宋朝记录的“天关客星”经千年演化形成的著名天体——蟹状星云。“拉索”测量了标准烛光在2400倍的能量范围内的亮度,尤其是在能量最高的超高能伽马波段测定了新标准。   5 神舟两次成功发射中国人长期驻守太空   仰望冬夜,常能看到一枚亮星划过中天。那是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的“天宫”,还有三位坚守岗位的中华儿女。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完成对接。9月17日三位宇航员回到地球。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将另外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他们要驻留半年,这也是空间站航天员乘组一般的驻留周期。这意味着,中国的载人航天迈过试验阶段,实现太空往返常态化。中国的空间站即将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主力阵地。   还记得几十年前,美国拒绝中国人参与国际空间站;如今,中国白手起家,建成了自己的空间站,三年后还将成为人类唯一的太空前哨。天宫的存在,让十几个国家向中国提出申请,合作探索外太空。天宫骄傲地宣示地球人的智慧和力量。   最近两年,航天事业捷报频传,北斗组网,火星探索,空间站常驻,紧锣密鼓,目不暇接,离不开中国航天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和登攀。今年两艘神舟飞船成功执行任务,更让许多年轻人热血沸腾,拍手叫好,就像有网友的留言“只想大呼666!”大家期待天宫一号上诞生更多科学成果,更多有趣的探索,书写更辉煌的中国故事。   6 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   世界第二大水电站,开始工作了!6月28日,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白鹤滩水电站位于云南和四川交界的金沙江干流上,是当今世界在建的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它的最大坝高289米,排名世界第三;总装机容量达1600万千瓦,仅次于三峡水电站。   白鹤滩水电站拥有16台世界最大的10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全部实现国产化。12月19日,最后一台机组发电机组转轮完成吊装。转轮被称为水轮发电机组的“心脏”,过流能力、水力效率及运行稳定度能看出技术高低。重达338.2吨的9号机组转轮创新性采用15个长叶片和15个短叶片相结合,达到各方面的最优。   白鹤滩大坝的总库容和防洪库容,均为金沙江下游4个梯级电站中最大,可提高宜宾、泸州、重庆的防洪标准,并支援三峡以下长江各城市防洪。它还可以实现枯水期均匀下泄,让下游原本半年不能通航的江段,全年都能通航。   习近平总书记为此致贺信指出:“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7 “十四五”开局之年科技体制改革举措密集出台   2021年在中国科技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亲临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现场参观,对科技创新取得的重大成就给予充分肯定。过去一年,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系列科技改革任务,包括科技发展规划、各领域科技行动计划、重大改革举措工作方案,全面形成了“十四五”的开局部署。   2021年的科技体制改革全面而深刻。相关政府部门持续改革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赋能,为人的创造性服务,让科研人员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就感与获得感;在具有战略性的项目管理上探索新机制,实施“揭榜挂帅”机制;支持不同技术路线并行攻关,在关键性应急性重大任务中安排“赛马”攻关项目。启动颠覆性技术专项,积极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大范围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   国务院办公厅8月接连发布《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引起科技界的普遍关注。   科技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重点围绕科技创新团队、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做工作,真正把优势科技资源配置到最紧迫最急需的地方,切实提高科技创新效能,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   8 首次实现淀粉全人工合成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看似科幻的一幕,在实验室里真实地发生了。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淀粉制备方法,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成功生产出淀粉,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取得原创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9月2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长期以来,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改进光合作用这一生命过程,希望提高二氧化碳的转化速率和光能的利用效率,最终提升淀粉的生产效率。”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直言。   为解决这一难题,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从头设计了11步主反应的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与人工合成淀粉新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   这一合成生物学领域重大原创突破,有望对粮食生产产生革命性影响,对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9 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被证明   11月初,媒体报道,《美国数学会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物理中心创始主任陈秀雄教授与合作者程经睿在偏微分方程和复几何领域取得的“里程碑式结果”。   他们解出了一个四阶完全非线性椭圆方程,成功证明了“强制性猜想”和“测地稳定性猜想”这两个国际数学界60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解决了若干有关凯勒流形上常标量曲率度量和卡拉比极值度量的著名问题。   凯勒流形上常标量曲率度量的存在性,是过去60多年来几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关于其存在性,有三个著名猜想——稳定性猜想、强制性猜想和测地稳定性猜想。经过近20年众多著名数学家的工作,强制性猜想和测地稳定性猜想中的必要性已变得完全清晰,但其充分性的证明在陈-程的工作之前被认为遥不可及。   求出一类四阶完全非线性椭圆方程的解,就能证明常标量曲率度量的存在性。陈-程的工作恰恰就是在K—能量强制性或测地稳定性的假设下,证明了这类方程解的存在。这类方程的研究极为困难,此前,对此类方程几乎没有合适的处理工具。陈-程最重要的突破是给出了这类方程的先验估计以及成功实现了陈秀雄提出的新的连续参数的策略。   10 我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获批上市   12月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应急批准腾盛华创医药技术公司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安巴韦单抗注射液及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注册申请。这是我国首个获批的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   此获批标志着中国拥有了首个全自主研发并经过严格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明有效的抗新冠病毒特效药。   这款药物的用途包括:接种了疫苗也产生不了中和抗体的人,比如一些老年人和免疫低下群体;感染了绕过疫苗的新突变毒株的病人;需要预防的密接人群。   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在实验中有非常好的表现。与安慰剂相比,国产新药治疗能将中轻度新冠患者转为重症和死亡的风险降低80%。国产新药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应对新冠变异株的有效性问题,这一对抗体最大可能地避免了变异株对中和抗体的逃逸。   今年,科技抗疫支撑保障了中国经济平稳运行。全国科研精锐力量聚焦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等5大方向持续开展应急攻关,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硬核科技力量”。科技保驾护航,战疫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