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出地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 李越
  • 发布时间:2012-12-12
  • 了解流出地15~24岁未婚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对此人群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县某所劳务培训和输出机构所有15~24岁未婚校外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以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设计结构式问卷,匿名,在调查员的指导下填写后当场装入信封回收。共收回问卷1 800份,有效问卷1 712份。利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流出地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危险行为发生率较高,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为18.0%,其中过去3个月中性行为从未使用过安全套的占27.3%,有多性伴者占30.8%,有过商业性行为者占31.0%,有过使用毒品经历占9.7%;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仅为25.1%;同伴环境较差;(2)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与艾滋病知识得分、性关系中能谈论安全套相关;发生多性伴行为与年龄、朋友中有多性伴者、对多性伴的态度、主观规范相关;发生商业性行为与艾滋病知识得分、家庭住址、朋友中有发生商业性行为、主观规范、商业性行为意向相关;静脉吸毒与年龄、艾滋病知识得分、朋友吸毒、主观规范、吸毒意向相关;(3)理性行为理论框架中主观规范和行为意向对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危险行为的发生影响较大。结论:流出地校外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主要表现为缺乏相关知识和应对不良的伙伴压力的能力,应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外出打工前期是对校外青少年进行相关健康教育的“关键期”。
  • 原文来源:http://xuebao.bjmu.edu.cn/CN/abstract/abstract10403.shtml#abstract_tab_content
相关报告
  • 《孕产妇艾滋病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李越
    • 发布时间:2012-12-25
    • 探讨影响我国孕产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因素.方法 采用1:2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病例来源于2005年11月至2007年1月在新疆、河南、云南、广西等地区发现的325名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对照组为同地区、同民族、年龄相差不超过2岁、孕周相差不超过4周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阴性孕产妇共650名.结果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孕产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较小(OR=0.45,95% CI:0.29~0.72),有婚前性行为的孕产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是无婚前性行为者的3.27倍(95% CI:1.59~2.49).有多性伴的孕产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是无多性伴者的4.29倍.有过有偿采供血史的孕产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结论 孕产妇自身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行为特征以及性伴的行为特征都是影响其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主要因素.孕产妇本人受教育程度低,有多性伴、婚前性行为、有偿采供血史以及其性伴有吸毒、多性伴、有偿采供血史等高危行为,都会增加妇女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
  • 《云南省德宏州外籍暗娼艾滋病感染及其影响因素》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李越
    • 发布时间:2013-05-22
    • 目的了解云南省德宏州外籍暗娼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及相关因素状况。方法运用普查方法,对德宏州3个边境县(市)全部暗娼活动场所的外籍暗娼进行调查。匿名问卷调查收集社会人口学、艾滋病防治服务及高危行为等信息,并抽取5毫升静脉血进行HIV抗体血清学检测。结果共有238名外籍暗娼接受调查,HIV感染率为4.2%。34.5%最近1个月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未坚持使用安全套。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3~26岁感染HIV风险是≤22岁的10.8倍,最近1次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未使用安全套者感染HIV风险是使用者的7.8倍;未使用安全套的危险因素有艾滋病知识不知晓[比值比(OR)=4.4,95%可信区间(CI):1.9~10.2],年龄>26岁(OR=2.4,95%CI:1.0~5.7),以及在当地工作≥6个月(OR=2.8,95%CI:1.6~5.1)。结论德宏州外籍暗娼HIV感染率高,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不高,迫切需要加大艾滋病预防干预覆盖面及干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