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值评估复合冷却性能的l型两相热虹吸关闭(LTPCT)技术在冻土地区》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8-11-13
  • 使用两阶段关闭热虹吸(TPCTs)是一种有效的能源控制技术在冻土地区由于特定的能量输运过程和气候条件。在气候变暖的场景和工程活动增加,如何充分冷却冻土地面,确保环境和工程稳定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几个冷却的冷却效应技术结合l型TPCT (LTPCT),创新用于路堤与强烈的吸热沥青路面,评估是基于开发三维传热模型考虑到气候变暖。模型包括耦合air-LTPCT-soil传热、对流传热和相变传热导电。数值结果表明,路堤结合LTPCTs,压碎岩护岸和绝缘优化技术来调整冻土地面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热量交换过程。复合LTPCT技术可以有效地冷却底层冻土主要在施工后的头几年,然后控制冻土退化率通过减少热量吸收在温暖的季节,提高环境能量利用率在寒冷的季节。因此,技术应该考虑应用低温冻土地区和其他热控制工程。

    ——文章发布于2019年1月1日

相关报告
  • 《应用于强化相变储热的两相热虹吸回路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3-16
    • 储热技术能够解决热量在供求侧时间和空间不匹配的问题,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已被广泛应用在压缩空气储能、建筑供暖制冷、余热利用以及太阳能热发电等系统中。潜热储热,又称相变储热,具有在储释热过程中温度变化小,储热密度高的优点,但相变材料导热系数普遍较低,通过增强表面、纳米颗粒、胶囊化封装、以及热管等方式进行强化传热是当下的研究热点。   自然两相热虹吸回路具有结构简单、传热温差小和无需外界泵功输入等优点,应用于相变储热系统,可以提高储热装备储释热速率,并且可以实现自驱动的储热和释热。但是在变工况下的两相热虹吸回路的传热特性与机理尚不明晰。因此,工程热物理所储能研发中心提出并开展了以两相热虹吸回路强化相变储热的研究与探索。自然循环两相热虹吸回路工作原理为:工质在蒸发段受热至气态或超临界状态,沿上升管进入冷凝器凝结,在重力的作用下经由下降管回流到蒸发器,由于上升管和下降管存在密度差,可以形成无需外界泵功输入的自然循环回路。两相热虹吸回路和相变储热耦合系统在储释热过程中,回路会有不同的工况,回路内工质会处于不同的相态,包括过冷-超临界共存等复杂状态。两相热虹吸回路工况研究可以为其和相变储热耦合系统的建立和分析提供理论指导。   储能研发中心研究人员搭建了两相热虹吸回路强化实验台(图1),研究了温度、压力、高度差等不同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进而揭示了其工作机理。由实验可知,在特定工况下,两相热虹吸回路的有效导热系数可高达240000 W/(m·K)。同时,两相热虹吸回路的传热性能和管内工质相态有密切的关系,建立了蒸发器内过冷区、过热区和两相区换热比例与传热性能的关联机理(图2)。研究结果表明:回路循环动力直接影响相态分布,从而影响传热性能;当回路内蒸发段处于两相区的比例越大,热阻越低,传热性能越好。并进一步获得了两相热虹吸回路的高效设计准则(图3),为两相热虹吸回路和相变储热的耦合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以上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国科学院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的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多个国际期刊上发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8, 126: 191-200;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9, 135: 354-367;Energy Reports, 2019.)。
  • 《环形热虹吸光伏/热系统体积填充率的实验优化》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9-05-14
    • 回路热虹吸管(LT)是一种两相闭合装置,提供了一种替代解决方案,以克服与传统光伏/热(PV / T)系统相关的冷冻问题。 LT-PV / T系统的整体性能受到体积填充率的显着影响。为了揭示这种效应,本文设计并构建了LT-PV / T系统的原型;在24%,32%,40%和48%的体积填充率下进行长期户外试验。结果表明,LT-PV / T系统的日平均光热性能随着体积填充率在所选样品日增加而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32%填充条件下产生最高性能。当体积填充率不小于32%时,太阳能蒸发器温度分布均匀;随着体积填充率的增加,太阳能蒸发器的温差逐渐减小,其值分别为1.5℃,1.2℃和0.6℃。根据户外测试,收集器和系统的性能是线性拟合的,拟合结果表明两者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最佳的体积填充率位于整个系统体积的32%和40%之间,但是接近32%。 ——文章发布于201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