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发布“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19-11-27
  • 11月22日,工信部官微发布关于印发“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仍处于起步期,产业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路径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推动“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加速落地,高质量推进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制定本方案。

    通知提出,到2022年,突破一批面向工业互联网特定需求的5G关键技术,“5G+工业互联网”的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打造5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垂直领域“5G+工业互联网”的先导应用,内网建设改造覆盖10个重点行业;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改造标杆、样板工程,形成至少20大典型工业应用场景;培育形成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叠加、互促共进、倍增发展的创新态势,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知提出,提升“5G+工业互联网”网络关键技术产业能力,加强“5G+工业互联网”技术标准攻关。对标工业生产环境和现有网络体系,着力突破5G超级上行、高精度室内定位、确定性网络、高精度时间同步等新兴技术,着力突破5G在工业复杂场景下对高实时、高可靠、高精度等工业应用的承载能力瓶颈。发挥国家工业互联网标准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家咨询组的作用,统筹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及相关行业标准化组织,研究制定“5G+工业互联网”融合标准体系,完善融合技术、应用标准。

    通知提出,加快“5G+工业互联网”融合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工业级5G芯片和模组、网关,以及工业多接入边缘计算(MEC)等通信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促进5G技术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工业控制系统的融合创新,培育“5G+工业互联网”特色产业。

    通知提出,加快“5G+工业互联网”网络技术和产品部署实施,深入研究工厂内5G网络部署架构、网络配置、业务部署、网络和数据安全、频谱分配等关键问题,形成覆盖重点行业的网络部署架构及方案。推动基础电信企业结合5G独立组网和应用,为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进行工业互联网内网设计、建设和管理运维,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通知要求,提升“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能力,打造5个内网建设改造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打造5个工业互联网企业内5G网络化改造及推广服务平台,建设满足工业企业开展5G网络应用研发验证的网络测试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改造模板,开展应用咨询及研发培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通知要求,遴选10个“5G+工业互联网”重点行业,基于“应用相对普遍、融合程度较深、产业影响较大、产业链中上游”的原则,选择10个重点行业,鼓励各地建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打造“5G+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引领5G技术在垂直行业的融合创新。

    通知要求,挖掘20个“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依托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改造标杆、样板工程,鼓励工业企业将生产流程优化与内网建设改造相结合,推动5G网络部署应用从生产外围环节向生产内部环节延伸,挖掘提炼至少20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工业应用场景,形成“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改造示范引领效应。

    此外,建设“5G+工业互联网”测试床,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产业联盟等联合建设“5G+工业互联网”技术测试床,开展融合技术、标准、设备、解决方案的研发研制、试验验证、评估评测等工作。面向“5G+工业互联网”10个重点行业,鼓励各方联合建设行业应用测试床,提升垂直领域的5G应用创新能力。

相关报告
  • 《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2.0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0-07-08
    • 近两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已由概念普及与技术验证步入规模化推广阶段,重点行业的应用实践与创新探索持续深化,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加速融入并不断拓宽工业互联网的内涵与赋能潜力。随工业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产业界急需一套具有实践借鉴意义的方法论,指导其开展工业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应用推广与生态建设。为此,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联合广大成员单位,历经3年时间,在2016年发布的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版本1.0)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版本2.0)》(以下简称“架构2.0”)。架构2.0于2019年10月份在联盟内发布后,获得业界广泛采纳和应用,有力推动了工业互联网的产业实践和创新发展。在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现正式对外发布架构2.0。 架构2.0在继承版本1.0核心理念、要素和功能体系的基础上,从业务、功能、实施等三个角度重新定义了工业互联网的参考架构,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构建了由业务需求到功能定义再到实施架构的层层深入的完整体系 其核心是从工业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路径出发,指引企业明确自己的数字化转型商业目标与业务需求,进而确定其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功能与实施框架。 二是突出数据智能优化闭环的核心驱动作用 进一步明确了工业互联网在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虚实交互与分析优化中的核心作用,定义了其功能层级与关键要素,以此指导企业在设备、产线、企业、产业等不同层级、不同领域构建精准决策与智能优化能力,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 三是指导行业应用实践与系统建设 在充分考虑企业现有基础与转型需求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企业大量已开展实践的相关经验,提出网络、标识、平台和安全的实施部署方式,指导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关键系统建设和技术选型。 当前架构2.0在工业互联网应用探索中已开始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投资者等各方提供指引和参考。一方面,一批工业互联网企业已基于架构2.0开展对标,持续完善自身技术、产品和服务能力,构建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业务体系。另一方面,石化、钢铁、船舶等多个行业结合架构2.0,成功推进自身行业应用和系统建设,探索行业特色转型路径,引领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同时,产业创新生态在架构2.0指引下走向壮大,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边缘计算等技术创新活跃,融合型产品和解决方案不断涌现,有力支撑新兴产业与服务体系构建。 下一步,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将继续深化和完善架构2.0内涵,联合重点行业共同开展行业架构设计、应用推广与产业生态培育,探索形成各行业工业互联网发展模式和路径,深入推进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此外,联盟还将推动架构2.0与国际主流架构的对接互认,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
  • 《我国工业互联网市场前景分析》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11-13
    • 随着工业互联网加速向各行业拓展,2019年融合带动的经济影响占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比重已达74.8%,工业互联网将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预计2020年,工业互联网可带动约255万个新增就业岗位。 作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已达3万亿元。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扩大,工业互联网领域需要加强交流合作。 11月5日下午,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配套活动之一——2020国际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烈宏在致辞中表示,工业互联网通过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链接,不断颠覆传统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在进一步推进国际开放合作方面,刘烈宏提出包括加强政策交流、促进设施互通、深化技术合作、推动产业协同四个方面的倡议。 比如,促进多边、区域等层面政策和规则协调,推动共性标准制定和应用共享;开展 5G 网络、标识解析体系、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的对接合作与互联互通;推进共性技术研究,加强数字孪生、5G、智能传感、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对工业装备、工控系统、工业软件的带动提升。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显示,随着工业互联网加速向各行业拓展,2019年融合带动的经济影响占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比重已达74.8%,工业互联网将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预计2020年,工业互联网可带动约255万个新增就业岗位。 我国已连续三年将工业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早些时候,工业互联网和5G、物联网、卫星互联网等被列入新基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范畴。11月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指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 大数据 中心等建设。 10月23日举行的国新办“十三五”工业通信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表示,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达3万亿元,多方协同联动的产业生态进一步扩大,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成员达1700家。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高质量外网延伸至全国300多个城市,连接超过18万家工业企业,“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加速推进,各地基础电信企业积极地与工业企业进行对接,在建项目超过了800个。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五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基本建成,75个二级节点上线运行,具有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平台超过70个,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4000万台(套),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融合应用覆盖30多个重点行业。 各地的工业互联网建设进度驶入快车道。以上海为例,今年发布的《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升级 实施“工赋上海”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上海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实现从800亿提升至1500亿元,成为全国工业互联网资源配置、创新策源、产业引领和开放合作的高地。 上海市副市长吴清在上述论坛上表示,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知识化、质量型、数字孪生的工业转型之路,加快部署新基建,打造“双千兆第一城”,持续推进“5G+工业互联网”建设,其中标识解析上海节点接入企业超1200家,标识注册量近4亿。打造了15个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12万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数字化转型。 下一步,上海将在工业互联网方面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二是持续拓展新场景,推动各类企业主体深化数字化转型,推进柔性制造、云制造、C2M等新模式,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三是打造发展新空间,立足自贸新片区和长三角,以更大制度优势和集群优势,深化创新合作,不断提升城市经济能级和核心竞争力。